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活》 2 参观动物园 教学设计单元 《动物的生活》 课题 2.参观动物园 课时 1设计 学校 电话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内容要求 5.2②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6.2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视频和图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动物都会运动,都需要吃食物、都会繁殖等共同特征。 科学思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发现动物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 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事实证据,激发学生观察和提问的兴趣。 态度责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树立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的意识。教学 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教学 难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动物的不同特征,依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1.各种动物的视频资料 2.小组分组材料:广告板子、彩纸动物活动图片(熊猫吃竹子、爬树、睡觉、陪熊猫宝宝;老虎吃肉、追猎物、奔跑、喂小老虎宝宝;马吃草、奔跑、应激反应、陪马宝宝;戴胜飞翔、喂养宝宝、吃虫子、喝水;海豚跳出水面、被虎鲸追杀、吃鱼、游泳)学生准备:彩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情境(4分钟) 1.出示视频,谈话引入,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引出任务。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猫的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猫有很多行为特征,它会吃食物、会运动、会繁殖,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参观动物园》,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师:刚才的视频里,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生:狮子在吃肉、老虎在追逐猎物、乌龟在爬行。 生:鳄鱼在游泳、山羊在奔跑。 生:熊猫在睡觉、黑熊带着小熊在爬行。 回顾上节课《猫的生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视频中的动物,初步了解视频中的动物们在干什么,引起学生探究其他动物的欲望。二、探究与结论(26分钟) 师:动物园里有5种动物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特征,它们想请同学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有什么特点?还想请同学们为他们做一张大海报来宣传自己。它们分别是熊猫、老虎、马、戴胜、海豚(边出示图片,学生边说出它们的名字)(1分钟) 1. 观察动物照片及资料,给动物制作宣传海报。(12分钟) 活动提示: (1)我们的5个小组要分别选择不同的动物,并各自为它制作一张海报。 (2)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5种动物的生活照片,当作大家的参考资料。大家要要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看看哪个小组能发现动物更多的特点。(展示材料) (3)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会有一张贴纸,把你发现的动物的特征写在上面,贴在海报上。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商量一下统一想法后,再写下来。 师:为什么要一起商量统一想法之后,再写呢? 生:因为为我们有可能写的内容一样,需要一起商量。 师:对。我们是一个团队,要想把海报做好,就要共同研究,每个人都为团队贡献力量,大家商讨后,确定下来,才可以写,然后再贴。这就是分工与合作。 (学生分组活动,将动物特点贴在海报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 2.展示海报并进行汇报表达。(11分钟) 第一组学生汇报: 生:我们通过观察戴胜的图片,发现了戴胜羽毛很漂亮、有嘴巴、会喝水、会捉虫子。 生:会生鸟宝宝。 第二组学生汇报: 生:我们通过观察大熊猫的图片,发现了大熊猫会吃东西、又黑又白、会生宝宝、会爬树。 师:同学们说的特别好,声音洪亮。 第三组学生汇报: 生:我们通过观察老虎的图片,发现了老虎会跳、会捕食、会生宝宝、会跑。 师:组内成员有没有补充的? 生:老虎还会吃肉。 第四组学生汇报: 生:我们通过观察海豚的图片,发现了海豚会逃跑,因为它被虎鲸追着,会跳出水面、会吃鱼、会表演、会游泳。 师:你们小组汇报得真好,每张图片都观察得很仔细。 第五组学生汇报: 生:我们通过观察马的图片,发现马会跳、会奔跑、会吃草、会生宝宝。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通过这5张海报,这5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钟) 生1:都会生宝宝,也称为会繁殖。 生2:都会吃食物。 生3:都有眼、耳、鼻等感觉器官。 生4:会保护自己。 生5:都会运动。 生6:会排泄等。 总结:动物都需要吃食物,都会运动,都会繁殖,这些是动物的共同特征。 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便于学生按要求完成海报制作。 继续学习利用泡泡图梳理动物的特征活动。 指导学生明确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方法与能力。 训练学生分工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梳理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泡泡图对自己小组观察的动物进行比较全面地表达交流的能力。 归纳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达成科学观念目标。 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板子的使用要求、小组分工合作的要求。必要时可以示范指导学生完善板子上动物泡泡图的补充方法。三、反思与评价(2分钟) 师: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填一填,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找到动物的共同特征的? 生:从食物来看,有的动物吃肉、有的吃草或植物,它们都需要吃食物。 生:从运动来看,有的动物会跑、有的会飞还有的会游泳,它们都会运动。 学生梳理学习过程,形成对动物生活认识的泡泡图。四、应用与迁移(4分钟) 小游戏“听指令,见行动”。 师:如果老师说会在天上飞的,根据自己带的动物头饰,会飞的动物做飞的动作;吃肉的动物,做出老虎捕食的动作;吃植物的动物静静趴在座位上。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组长领取你们组的头饰发给小组成员,请将头饰戴在头上,老师要开始说指令了。 师:会在天上飞的,飞起来吧! (学生做出飞起来的动作) 师:吃肉的动物,动起来吧! (学生用手比出老虎扑食的样子……) 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不同动物的特征。五、阅读与新知(4分钟) 阅读,请你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鸟喙”,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如果鸟喙是圆锥形、扁扁的,或者上下交叉的话,它们吃植物类的食物。 生2;如果喙的末端有弯钩,长长的,或者喙向上弯,它们吃肉类食物。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不同的形状的喙,适合用来吃不同的食物。 总结:今天我们参观了动物园里的很多动物,并且为熊猫、老虎、马、戴胜、海豚做了海报,还发现了动物的共同特点。后面的课程我们还将继续研究动物的其它特征,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拓宽知识面,了解动物的其它特征,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 渗透结构与功能跨学科概念。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