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课标要求】
1.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轨迹;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 辩证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的挫折,能分析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 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尝试
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发展
趋势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知识体系】
学习主要问题
1.科学社会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2.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观点
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意义?
5.十月革命的意义?多国实践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合作探究】
(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哪些进步性?为何又被称为“空想”?
(2)三大工人运动为什么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19世纪初,圣西门设想由学者和实业家管理社会的“实业制度”,傅立叶设计按兴趣分组劳动的“法郎吉”社区,欧文在美国创办“新和谐公社”,试图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但欧文投入20万美元的实验,因缺乏现实基础仅维持4年便破产。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就是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三大工人运动的新特点,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情境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则以具体实例印证了这一理论:19世纪中期的曼彻斯特纺织厂中,女工每日需劳动16小时,所得工资仅能勉强购买面包维持生存,而资本家却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一鲜明对比,既暴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凸显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合作探究】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何被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它们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如何得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是什么?
情境二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进步性+局限性)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内容+意义)
理论基石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内容+意义)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标 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内容)
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第二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第三次: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生产力状况 特点
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 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简单协作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工场手工业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19世纪初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机器大生产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及特点
(2)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评价
进步性: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历史局限性:
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1)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的斗争
---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2)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 产生条件 历史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阶级的统治,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阶级(实践)基础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刊益的根本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诞生 标志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政党)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一个目标)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②《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③《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
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
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类建立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类别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区别 阶级本质 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了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
革命斗争 否认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 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人民群众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社会规律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理想社会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处于理想状态 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尝试
实现
发展
曲折
崛起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917年10月
布尔什维克党
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国实践)
时间:
政党:
结果:
1.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爆发
★(2)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区 别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互助合作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1.私有制的确立
2.国家的产生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
5.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7.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8.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
9.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文字的出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十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子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样创造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
⑵“中国特色”,不是就本质层次说的,而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形象地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生出来的
突破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4.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具有统一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世界各地历史发展有不同的轨迹(具有多样性):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的差异,各个国家、民族走什么样的社会道路、如何去走,都有自己的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5.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关于《共产党宣言》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
④阐释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训练】
2.(2025·山东·高考真题)征程如歌,歌以咏史。《国际歌》唱响坚定信念,“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光明,“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的心。燎原的火种、闪烁共产主义真……开天辟地……民族复兴……”。从《国际歌》到《石库门的灯光》,生动诠释了( )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③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据此可以推测
①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②马克思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4.《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这表明( )
①《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提供了具体方法
②学习《共产党宣言》有利于党不忘初心,永葆先锋队性质
③研究《共产党宣言》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共同理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5.2025年2月,“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近400件文献,其中包括首次公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等珍贵文献,通过实体文献、译文说明、图片照片、互动屏等多样方式进行立体化呈现和解读,兼具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和故事性。由此可见,本次展览( )
①意在通过更直观和近距离接触,增强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②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有利于在新时代为更好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营造舆论、社会环境
④表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6.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断协调、冲突、再协调的发展史。实践证明,生产关系要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下列观点与上述结论相一致的是( )
①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③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④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