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理清主干知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1)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   ,是历史的创造者。
(2)原因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   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   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         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    和社会生产力的    ,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
(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   。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     。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      。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     的革命实现的。
(2)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     ,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微|点|拨| 
  不能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不等同于领导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时的领导阶级是当时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微|观|察| 
2023年9月,《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意见视作“一把最好的尺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敬畏这把“尺子”,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寻得这把“尺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听真话、察真情,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要敬畏、寻得这把“尺子”的原因是什么
(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作用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    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    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    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基 本 内 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  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   ,虚心向人民群众    一切   群众,一切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 位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     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   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   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     ,更好地保证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材料一:W村是戈壁滩上一穷二白的后进村,为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村党支部聘请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召开村民会议,商讨致富举措。经多方研判,W村最终确定了在戈壁滩上开辟林果基地的致富方案。面对遍地的沙石,村两委发动全体村民肩挑背扛、挖石填土,经过两年艰苦创业,“石头缝里长出了万亩林果”。为了让村民种无忧、销不愁,当地政府推动订单种植销售模式,引导村民根据订单有针对性进行种植;健全订单履约监督机制,帮助村民树立履约践诺意识,使W村林果产业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材料二: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W村让“石头缝里长出了万亩林果”的创举是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
认知生成
1.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 (  )
(2)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3)体力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
(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  )
(5)群众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
(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66“伟人名言”改编题)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人民群众是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④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教材P67“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创作而成的。《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表明 (  )
A.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分大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教材P70“伟人名言”改编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坚持这一路线要求我们 (  )
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③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教材P68“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谈谈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
三、情境迁移应用
5.(2024·江西高考)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饶有兴趣地了解揉泥、拉坯、修坯、彩绘、施釉等制瓷技艺流程,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这体现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文化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是基于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通过革命实现了社会变革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绘就的美好画卷,正在变成现实。这表明 (  )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力量源泉
②群众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③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理清主干知识 
(一)1.(1)主体 (2)①实践 性质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
2.(1)承担者 体现者 (2)基础 (3)决定力量 3.(1)源泉 (2)物质条件 (3)精神财富 4.(1)主力军 人民群众
(2)社会关系
[微观察]
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二)1.人民 生命线 战斗力 先进性
2.解放 负责 学习 为了 依靠 根本立场 根本出发点 领导方法 根基 拥护
3.(1)以人民为中心 (2)人民权益 当家作主
释解核心要点
1.提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W村党支部开展所有工作的初衷都是为了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开展实地调研,召开村民会议,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全体村民在致富中的主体作用,做到了一切依靠群众。
2.提示: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他们发展经济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评荐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即时训练评价
一、(1)提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提示:× 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提示:×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提示:×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5)提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提示:×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二、1.选C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②③正确,①排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④排除。
2.选C 《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正确,B、D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有大有小,A错误。
3.选C ②③是群众观点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坚持这一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④入选。
4.答案示例: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体现。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按历史规律办事。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三、5.选B 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正确。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③正确。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B。
6.选B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涉及革命,③不选。
7.选D 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②错误。
8.选A 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就是为了使相关决策更充分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①正确;利用新媒体,为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搭建平台,是探索创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实现形式的表现,②正确;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影响社会发展,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那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③错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④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错误,排除。
1 / 6(共74张PPT)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三框
理清主干知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1)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_____,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体
(2)原因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_____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______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实践
性质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________和社会生产力的_______,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______。
(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_________。
承担者
体现者
基础
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_____。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__________。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_________。
源泉
物质条件
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_______。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_________的革命实现的。
(2)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__________,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主力军
人民群众
社会关系
|微|点|拨|  
不能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不等同于领导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时的领导阶级是当时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微|观|察|  
2023年9月,《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意见视作“一把最好的尺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敬畏这把“尺子”,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寻得这把“尺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听真话、察真情,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要敬畏、寻得这把“尺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作用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_____。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________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_______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_______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
生命线
战斗力
先进性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基本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_____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_____,虚心向人民群众_____ 一切_____群众,一切_____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放
负责
学习
为了
依靠
续表
地位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_________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____________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____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_____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根本立场
根本出发点
领导方法
根基
拥护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__________,更好地保证人民___________,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权益
当家作主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材料一:W村是戈壁滩上一穷二白的后进村,为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村党支部聘请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召开村民会议,商讨致富举措。经多方研判,W村最终确定了在戈壁滩上开辟林果基地的致富方案。
面对遍地的沙石,村两委发动全体村民肩挑背扛、挖石填土,经过两年艰苦创业,“石头缝里长出了万亩林果”。为了让村民种无忧、销不愁,当地政府推动订单种植销售模式,引导村民根据订单有针对性进行种植;健全订单履约监督机制,帮助村民树立履约践诺意识,使W村林果产业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材料二: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W村让“石头缝里长出了万亩林果”的创举是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
提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W村党支部开展所有工作的初衷都是为了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开展实地调研,召开村民会议,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全体村民在致富中的主体作用,做到了一切依靠群众。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
提示: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他们发展经济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评荐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认知生成|
1.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  )
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提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3)体力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
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
提示: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
×
(5)群众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
提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提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66“伟人名言”改编题)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是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④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②③正确,①排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④排除。
2.(教材P67“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创作而成的。《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表明 (  )
A.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分大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正确,B、D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有大有小,A错误。
3.(教材P70“伟人名言”改编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坚持这一路线要求我们 (  )
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③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②③是群众观点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坚持这一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④入选。
4.(教材P68“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谈谈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体现。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按历史规律办事。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三、情境迁移应用
5.(2024·江西高考)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饶有兴趣地了解揉泥、拉坯、修坯、彩绘、施釉等制瓷技艺流程,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文化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正确。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③正确。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B。
6.“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是基于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通过革命实现了社会变革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涉及革命,③不选。
7.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绘就的美好画卷,正在变成现实。这表明 (  )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力量源泉 ②群众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③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②错误。

8.(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就是为了使相关决策更充分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①正确;利用新媒体,为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搭建平台,是探索创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实现形式的表现,②正确;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影响社会发展,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那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③错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④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错误,排除。
框题检测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A.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B.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D符合题意。A、B、C 观点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14
2.“这个世界上,若是没裁缝、木匠、瓦匠、小工、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等,那我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屋住、没有车坐、没有船坐。”这强调了人民群众是 (  )
①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③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也不涉及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④不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3.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4.有人认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中多半是从民间采集而来并加工润色的土风歌谣。《风》的来源体现了 (  )
A.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变革
C.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风》的来源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D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也未涉及社会变革,A、B不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5.正是“众人拾柴”、拼搏创造的力量,让我们克服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书写了新中国75年发展的壮丽史诗。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经济发展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④正确。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6.郑板桥有首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略作改动,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经历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立根原在群众中”的哲学依据是 (  )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③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立根原在群众中”,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不体现“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③不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7.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党员干部之所以要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追求,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②不选。社会发展趋势是客观的,④中“主宰”说法错误,不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8.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①坚持群众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③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错误。④表述太绝对,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9.“镜子是光亮的,世界上最亮的镜子,莫过于群众的眼睛。”这告诉我们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D正确。A、B、C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0.焦裕禄曾说,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不摆架子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打官腔耐心向基层问计,有助于匡正谬误,兼听广听,聚合人心和力量。这是因为 (  )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②问计于民是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1.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启示我们 (  )
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紧紧依靠人民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④要坚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路线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错误。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2.(2024·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二期中)2023年10月 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介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就时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契合了时代发展,顺应了林农期盼,奠定了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基础。由此可见 (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国家政策的落脚点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顺应林农的期盼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变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状况,促进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完善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国家政策的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错误。③项的说法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 故本题选C。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谷文昌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时,每次下乡至少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生产队队长,一个困难农民,为的就是摸清群众所需所盼。谷文昌的做法 (  )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④是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劳动是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②④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二、非选择题
14.(11分)(2024·广东广州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应有之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谱写好他们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创业史。电视剧《人世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折射中国社会与时代蜕变。该剧以“最人民”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光字片(电视中的地名)人民的生活,浓浓的烟火气和熟悉的旧时光令人由衷感动,彰显生活质感与现实温度。同时,该剧通过刻画普通人亲历与见证改革开放进程,描绘出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成就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巨变的时代画卷,讲述了“最中国”的故事,体现了历史厚度和时代高度。电视剧《人世间》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时代与社会的“读本”,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双赢。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说明文艺创作应如何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
解析:分析如何用“最人民”的方式讲好“最中国”的故事,就是怎么做的问题,需要结合“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具体分析材料。有效信息①: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谱写好他们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创业史→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有效信息②:该剧通过刻画普通人亲历与见证改革开放进程,描绘出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成就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巨变的时代画卷→可联系艺术创作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效信息③:电视剧《人世间》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时代与社会的“读本”,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双赢→可联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赞颂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答案示例: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文艺创作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③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赞颂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讲述“最中国”的故事。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框题检测(十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
A.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B.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这个世界上,若是没裁缝、木匠、瓦匠、小工、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等,那我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屋住、没有车坐、没有船坐。”这强调了人民群众是 (  )
①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③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有人认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中多半是从民间采集而来并加工润色的土风歌谣。《风》的来源体现了 (  )
A.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变革
C.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正是“众人拾柴”、拼搏创造的力量,让我们克服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书写了新中国75年发展的壮丽史诗。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经济发展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郑板桥有首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略作改动,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经历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立根原在群众中”的哲学依据是 (  )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③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
①坚持群众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③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镜子是光亮的,世界上最亮的镜子,莫过于群众的眼睛。”这告诉我们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0.焦裕禄曾说,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不摆架子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打官腔耐心向基层问计,有助于匡正谬误,兼听广听,聚合人心和力量。这是因为 (  )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②问计于民是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启示我们 (  )
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紧紧依靠人民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④要坚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路线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2024·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二期中)2023年10月 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介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就时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契合了时代发展,顺应了林农期盼,奠定了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基础。由此可见 (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国家政策的落脚点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顺应林农的期盼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变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状况,促进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完善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谷文昌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时,每次下乡至少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生产队队长,一个困难农民,为的就是摸清群众所需所盼。谷文昌的做法 (  )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④是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4.
(11分)(2024·广东广州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人民文艺的应有之义。
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谱写好他们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创业史。电视剧《人世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折射中国社会与时代蜕变。该剧以“最人民”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光字片(电视中的地名)人民的生活,浓浓的烟火气和熟悉的旧时光令人由衷感动,彰显生活质感与现实温度。同时,该剧通过刻画普通人亲历与见证改革开放进程,描绘出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成就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巨变的时代画卷,讲述了“最中国”的故事,体现了历史厚度和时代高度。电视剧《人世间》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时代与社会的“读本”,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双赢。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说明文艺创作应如何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
框题检测(十三)
1.选D 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D符合题意。A、B、C 观点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2.选A 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也不涉及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④不符合题意。
3.选D 材料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4.选D 《风》的来源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D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也未涉及社会变革,A、B不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错误。
5.选C 材料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④正确。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
6.选B “立根原在群众中”,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不体现“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③不选。
7.选A 党员干部之所以要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追求,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②不选。社会发展趋势是客观的,④中“主宰”说法错误,不选。
8.选A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错误。④表述太绝对,排除。
9.选D 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D正确。A、B、C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10.选C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11.选B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错误。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错误。
12.选C 国家政策的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错误。③项的说法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 故本题选C。
13.选A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劳动是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②④错误。
14.解析:分析如何用“最人民”的方式讲好“最中国”的故事,就是怎么做的问题,需要结合“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具体分析材料。有效信息①: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谱写好他们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创业史→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效信息②:该剧通过刻画普通人亲历与见证改革开放进程,描绘出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成就中国改革开放辉煌巨变的时代画卷→可联系艺术创作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效信息③:电视剧《人世间》用“最人民”的方式讲述“最中国”的故事,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时代与社会的“读本”,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双赢→可联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赞颂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
答案示例: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文艺创作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③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赞颂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讲述“最中国”的故事。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