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大概念整体教学设计[“数”说要点]理解1个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理解1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的4个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2个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3个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熟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3个当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熟记中华民族精神的5个内涵熟记中华民族精神的2个作用:精神动力、精神火炬 主题(一) 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点素材探究]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材料一:8 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河南仰韶村的陶片上见证仰韶文化的灿烂创造,在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上品读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相互影响,在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感受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考古发现熠熠生辉,逐步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聚的发展历程。当3 000年前的甲骨文被今人释读,我们怎能不惊叹汉字的绵延传承 当距今8 000余年的稻谷遗存被发现,我们怎能不自豪于先民的智慧勤劳 每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都是一堂极好的历史公开课,它用鲜活的、甚至就在你我身边的考古发现赋予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越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来”,就越能有力地把握历史规律,越能使自己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考古就令这本教科书愈加厚重、愈加有指导性。材料二: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揭秘“考古盲盒”;在非遗工坊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传统手艺;将云肩、马面裙等汉服元素融入学士服,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国风“圈粉”。厚重的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转而开始变幻出更多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国风文化的兴起、流行与出圈并成为国潮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魅力,更看到了基于底蕴与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时都可以时尚起来。材料三:“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当代中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谷雨时节,伴随着一曲吴语《声声慢》,2024年“文化中国行”国家级主题宣传活动在苏州博物馆正式启动。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挖掘文化印记。 [问题设计]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明考古工作的文化价值。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国风成为热潮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任选其中一个篇章,谈谈你对该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4.请你就如何让考古新发现“火起来”“活起来”提出两条建议。[主题知识系统]|思|维|建|模|1.正确认识文化的影响(1)从地位上讲,不要过分夸大文化的功能,文化属于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2)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3)从领域上看,文化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也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应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先进文化。(4)从过程上看,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是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5)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主题融通训练]1.(2024·江西赣州二模)万年是世界稻作重要起源地。万年仙人洞的考古证实,1.2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野生稻的利用,先民们辛勤劳作,逐步掌握了稻作技术,并精心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这印证了 ( )①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②中华文明要保持旺盛生命力,必须不断摒弃传统文化 ③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④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四川遂宁三模)2024年春晚创意节目《年锦》将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为全球观众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服饰变迁图卷。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能超越时代限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 ②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③在创新中发展,更好满足海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④不断创新传承的手段和方式,其基本特征因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安徽模拟预测)安徽省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歙县汪满田“鱼灯”,通过培养鱼灯技艺工匠,壮大传承人队伍;将“鱼灯”植入影视、动漫等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汪满田“鱼灯”的继承与发展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③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产生重大影响④非遗保护过程中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新 山东孔子博物馆给出了答案。 [走进千家万户]博物馆的文创商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创意十足。不仅有以卡通夫子形象制作的文创产品,如不倒翁、文件夹等;还有依照孔庙大成殿、孔府垂花门等建筑元素,开发出的斗拱模型、大成殿拼图等,处处透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从开馆以来,孔子博物馆先后开发出礼行天下、诗礼传家、孔博美食等系列200余款文创产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正是通过文创商店,让文化以实体形式走进千家万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开设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重要价值。主题(二)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热点素材探究] 材料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艰苦创业、奋力攻关,以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不断推进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新飞跃: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材料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国一代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矢志报国、奋力攻关,凝练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尤其需要发挥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问题设计]1.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力量。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逐梦太空的实践中是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3.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4.科研人员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一百多年来,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些精神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任选一种时代精神,完成下列推广传承方案。(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200字。)①精神名称: ②推广理由: ③推广形式: [主题知识系统]|思|维|建|模|1.全面理解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 一种人们在处理自己所属国家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规范要求爱国 主义 作用 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要在日常具体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爱国 主义 精神 既高于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又高于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它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2.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精神(1)精神内涵(根)——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包括教育家精神、五四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2)时代内涵(魂)——为新时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3)人民群众(人)——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力量。(4)形式创新(体)——开展系列活动,创新中国精神教育载体和传播手段。(5)伟大事业(社)——激励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融通训练]1.他们锻造一个个大国重器,让中国工程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攻下一座座技术堡垒,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他们用一次次坚守担当,诠释为民造福的初心理想……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该表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②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③丰富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渠道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5·山东济南高三开学考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第六条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八)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九)其他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由此可知,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①要增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②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③旨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传承革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结束了53天的太空“出差”,带着月背“土特产”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刷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度,激发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没有终点,中国人的足迹必将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探月精神 ( )①诞生于中国探月工程的伟大实践 ②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③能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④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勇夺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中国体育健儿积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了中国青年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 ( )①能够激励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 ②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③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性发展。从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到“辽宁号”航空母舰、歼 20战斗机,从“天眼”FAST、“复兴号”动车组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器、嫦娥五号探测器到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这些重要成果的获得,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倾心付出是分不开的。结合材料,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运用文化的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200字左右。每课一结——第七课大概念整体教学设计主题(一)热点素材探究 1.提示:①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②教育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③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让人们熟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④讲清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让世界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提示: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人们不断打造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焕发新的活力。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③青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有利于推动国风成为热潮。3.提示:考古中国篇: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古迹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灿烂文明,保护文物、古迹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②要挖掘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4.提示:推动文旅融合,将考古新发现打造成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坚持以“数”为媒,为考古新发现插上数字化翅膀。主题融通训练1.选B 先民们对野生稻的利用,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表明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也表明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①③正确。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②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未体现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影响,④排除。2.选C 《年锦》将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为全球观众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服饰变迁图卷,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满足海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②③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超越时代限制,①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④排除。3.选D 将“鱼灯”植入影视、动漫等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表明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产生重大影响,③符合题意。通过培养鱼灯技艺工匠,壮大传承人队伍,表明非遗保护过程中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④符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而且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②不选。4.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相关知识,设问可以转化为:说明为什么要开设博物馆文创商店。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调用相关知识分析作答即可。答案示例:开设博物馆文创商店能够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能够引导文化工作者面向基层、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主题(二)热点素材探究 1.提示: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大载人航天工作者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②秉持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了一系列航天技术难题,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力量。2.提示: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②为实现遨游太空的伟大梦想,几代航天工作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自强不息(或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③勇于改革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再创新的辉煌。3.提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科学家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和发展。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斗志,增强信心和使命意识;有利于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4.示例:①精神名称:脱贫攻坚精神。②推广理由: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③推广形式:利用现代媒体推广,邀请模范人物宣传,等等。 主题融通训练 1.选B 评选表彰“国家工程师奖”有利于引导国家工程师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①④符合题意;“国家工程师奖”的评选表彰不属于理论依据,且与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没有直接联系,②③错误。2.选B 在新时代,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①正确。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②排除。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而不是目的,③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承革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正确。3.选B 探月精神诞生于中国探月工程的伟大实践,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①④正确。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并没有全面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②排除。探月精神能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③排除。4.选A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寓于该精神风貌之中,该精神风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错误。5.解析:本题属于论述类试题,解答时需围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开。关键词①:这些重要成果的获得,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倾心付出是分不开的→可联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关键词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可联系当代青年要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答案示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重任。当代青年要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己任,聚焦科技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在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上不畏艰难、奋力奔跑,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11 / 11(共113张PPT)每课一结第七课大概念整体教学设计CONTENTS目录123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思维主题融通知能|提升综合能力课题检测NO.1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思维[“数”说要点]理解1个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理解1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的4个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2个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3个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熟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3个当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熟记中华民族精神的5个内涵熟记中华民族精神的2个作用:精神动力、精神火炬主题融通知能|提升综合能力NO.2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材料一:8 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河南仰韶村的陶片上见证仰韶文化的灿烂创造,在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上品读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相互影响,在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感受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考古发现熠熠生辉,逐步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聚的发展历程。主题(一) 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点素材探究当3 000年前的甲骨文被今人释读,我们怎能不惊叹汉字的绵延传承 当距今8 000余年的稻谷遗存被发现,我们怎能不自豪于先民的智慧勤劳 每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都是一堂极好的历史公开课,它用鲜活的、甚至就在你我身边的考古发现赋予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越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来”,就越能有力地把握历史规律,越能使自己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考古就令这本教科书愈加厚重、愈加有指导性。材料二: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揭秘“考古盲盒”;在非遗工坊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传统手艺;将云肩、马面裙等汉服元素融入学士服,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国风“圈粉”。厚重的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转而开始变幻出更多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国风文化的兴起、流行与出圈并成为国潮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魅力,更看到了基于底蕴与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时都可以时尚起来。材料三:“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当代中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谷雨时节,伴随着一曲吴语《声声慢》,2024年“文化中国行”国家级主题宣传活动在苏州博物馆正式启动。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挖掘文化印记。[问题设计]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明考古工作的文化价值。提示:①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②教育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③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让人们熟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④讲清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让世界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国风成为热潮的原因。提示: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人们不断打造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焕发新的活力。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③青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有利于推动国风成为热潮。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任选其中一个篇章,谈谈你对该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提示:考古中国篇: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古迹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灿烂文明,保护文物、古迹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②要挖掘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4.请你就如何让考古新发现“火起来”“活起来”提出两条建议。提示:推动文旅融合,将考古新发现打造成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坚持以“数”为媒,为考古新发现插上数字化翅膀。主题知识系统|思|维|建|模|1.正确认识文化的影响(1)从地位上讲,不要过分夸大文化的功能,文化属于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2)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3)从领域上看,文化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也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应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先进文化。(4)从过程上看,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是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5)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主题融通训练1.(2024·江西赣州二模)万年是世界稻作重要起源地。万年仙人洞的考古证实,1.2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野生稻的利用,先民们辛勤劳作,逐步掌握了稻作技术,并精心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这印证了 ( )①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②中华文明要保持旺盛生命力,必须不断摒弃传统文化 ③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④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先民们对野生稻的利用,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表明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也表明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①③正确。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②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未体现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影响,④排除。2.(2024·四川遂宁三模)2024年春晚创意节目《年锦》将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为全球观众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服饰变迁图卷。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能超越时代限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 ②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③在创新中发展,更好满足海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④不断创新传承的手段和方式,其基本特征因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年锦》将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为全球观众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服饰变迁图卷,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满足海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②③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超越时代限制,①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④排除。3.(2024·安徽模拟预测)安徽省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歙县汪满田“鱼灯”,通过培养鱼灯技艺工匠,壮大传承人队伍;将“鱼灯”植入影视、动漫等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汪满田“鱼灯”的继承与发展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③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产生重大影响④非遗保护过程中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将“鱼灯”植入影视、动漫等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表明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产生重大影响,③符合题意。通过培养鱼灯技艺工匠,壮大传承人队伍,表明非遗保护过程中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④符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而且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②不选。4.(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新 山东孔子博物馆给出了答案。[走进千家万户]博物馆的文创商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创意十足。不仅有以卡通夫子形象制作的文创产品,如不倒翁、文件夹等;还有依照孔庙大成殿、孔府垂花门等建筑元素,开发出的斗拱模型、大成殿拼图等,处处透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从开馆以来,孔子博物馆先后开发出礼行天下、诗礼传家、孔博美食等系列200余款文创产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正是通过文创商店,让文化以实体形式走进千家万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开设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重要价值。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相关知识,设问可以转化为:说明为什么要开设博物馆文创商店。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调用相关知识分析作答即可。答案示例:开设博物馆文创商店能够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能够引导文化工作者面向基层、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材料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主题(二)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热点素材探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艰苦创业、奋力攻关,以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不断推进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新飞跃: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材料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国一代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矢志报国、奋力攻关,凝练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尤其需要发挥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问题设计]1.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力量。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提示: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大载人航天工作者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②秉持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了一系列航天技术难题,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力量。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逐梦太空的实践中是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提示:①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②为实现遨游太空的伟大梦想,几代航天工作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自强不息(或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③勇于改革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再创新的辉煌。3.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提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科学家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和发展。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斗志,增强信心和使命意识;有利于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4.科研人员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一百多年来,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些精神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任选一种时代精神,完成下列推广传承方案。(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200字。)示例:①精神名称:脱贫攻坚精神。②推广理由: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③推广形式:利用现代媒体推广,邀请模范人物宣传,等等。主题知识系统|思|维|建|模|1.全面理解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 一种人们在处理自己所属国家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规范要求 爱国 主义 作用 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 主义 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要在日常具体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爱国 主义 精神 既高于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又高于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它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续表2.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精神(1)精神内涵(根)——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包括教育家精神、五四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2)时代内涵(魂)——为新时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3)人民群众(人)——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力量。(4)形式创新(体)——开展系列活动,创新中国精神教育载体和传播手段。(5)伟大事业(社)——激励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他们锻造一个个大国重器,让中国工程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攻下一座座技术堡垒,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他们用一次次坚守担当,诠释为民造福的初心理想……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该表彰的文化意义在于 ( )主题融通训练①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②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③丰富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渠道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评选表彰“国家工程师奖”有利于引导国家工程师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①④符合题意;“国家工程师奖”的评选表彰不属于理论依据,且与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没有直接联系,②③错误。2.(2025·山东济南高三开学考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第六条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八)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九)其他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由此可知,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①要增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②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③旨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传承革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在新时代,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①正确。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②排除。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而不是目的,③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承革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正确。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结束了53天的太空“出差”,带着月背“土特产”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刷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高度,激发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没有终点,中国人的足迹必将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探月精神 ( )①诞生于中国探月工程的伟大实践 ②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③能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④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探月精神诞生于中国探月工程的伟大实践,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①④正确。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并没有全面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②排除。探月精神能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③排除。√4.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勇夺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中国体育健儿积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了中国青年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 ( )①能够激励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 ②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③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寓于该精神风貌之中,该精神风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错误。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性发展。从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到“辽宁号”航空母舰、歼 20战斗机,从“天眼”FAST、“复兴号”动车组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器、嫦娥五号探测器到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这些重要成果的获得,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倾心付出是分不开的。结合材料,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运用文化的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200字左右。解析:本题属于论述类试题,解答时需围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开。关键词①:这些重要成果的获得,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倾心付出是分不开的→可联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关键词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可联系当代青年要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答案示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重任。当代青年要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己任,聚焦科技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在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上不畏艰难、奋力奔跑,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课题检测NO.3(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益稷》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模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磬,是狩猎生活的产物。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C.文化是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D.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201918171615解析:材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正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B错误。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C错误。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D错误。67891011121312345142019181716152.近年来,河南卫视通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让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同时,节目取景地以诸多城市特色景观为载体,传播区域形象,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文旅的发展。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 ( )①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②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③在传承中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④表明继承传统是创新文化形态的源头活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传承中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旅融合,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④说法错误。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3.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走进博物馆,“看展式社交”正成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交往方式。相应地,博物馆不断地更新自己,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展示文物、叙述故事。“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这表明 ( )①人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塑造着②文化物化形式更新让文化更平易近人③传统文化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④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博物馆由人创造,而“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表明人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塑造着,①符合题意。博物馆不断地更新自己,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展示文物、叙述故事,表明文化物化形式(载体)更新让文化更平易近人,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文化载体的变化等,没有强调传统文化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反映出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③④排除。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4.《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诗歌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的播出,全国掀起了诗词文化热。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可见 ( )①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文化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诗歌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文化节目的播出掀起了诗词文化热,这说明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①正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②错误;当代青少年逐渐把热爱诗词当做一种时尚,这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这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③正确;优秀文化才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5.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网络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一亿……这项被网友称为“村BA”的篮球赛,“主场”位于贵州省某村村委会门前的露天场地,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下列对“村BA”火爆的讨论,观点正确的是 ( )①“村BA”火爆体现了村民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 ②“村BA”火爆彰显了文化活动在村民们生活中的价值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村BA”火爆源自当地文化发达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村BA”火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正确;“村BA”火爆体现了村民通过赛事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体现了文化活动的价值,②正确;“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观点正确,但“村BA”源自外来文化,③错误;材料强调区域文化,没有涉及民族文化,④错误。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6.近年来,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开展甲骨文研究,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一批甲骨文书法和实物走出象牙塔,民间兴起了破译甲骨文的热潮。推动甲骨文研究旨在 ( )①追寻文化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②沿袭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③促进科技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必要支撑 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活起来、传下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推动甲骨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让中华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故①④符合题意;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而不能全面沿袭,故②说法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甲骨文研究,而不是通过推动甲骨文研究促进科技发展,故③不符合题意。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7.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五个突出特性。下列对汉字体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①连续性:汉字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②创新性:汉字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也在周边地域传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③包容性: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 ④统一性:汉字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汉字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①正确。汉字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也在周边地域传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②排除。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的是创新性,③排除。汉字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④正确。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8.(2024·湖北二模)“薅草锣鼓”是恩施民歌中田歌的一种俗称。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土家人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劳动的信号,消除劳作疲劳,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由材料可知 ( )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①“薅草锣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经济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③“薅草锣鼓”是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①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说法错误,④排除。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9.柳树本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树木,但在离人眼里却代表了惜别挽留之意。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一诗所表达的不忍分别的情愫,感人肺腑。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离人眼中的柳树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借柳抒情是一种文化活动 ③优秀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材料中借柳抒情属于精神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说明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②④正确。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此离人眼中的柳树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自然现象,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功能,③不选。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10.某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为讲述主体,以经典诗词为意蕴引领,以现代科技综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传达诗画文化。诗画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启迪与哲思,映射着中华先辈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精神内涵。该节目的独到之处在于 ( )①彰显了世界观、人生观、科技等文化核心的魅力②发挥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功能 ③通过诗画等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材料中体现了该节目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诗画等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错误。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11.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赵州桥 ( )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①风格独特鲜明,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②造型优美雄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④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精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材料反映了赵州桥风格独特鲜明,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精神,①④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应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③不选。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12.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某社区党支部联合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1周年主题参观学习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②弘扬民族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③传承铁人精神,激励人们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④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都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排除。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激励人们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②③符合题意。组织开展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1周年主题参观学习活动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④不符合题意。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13.(2024·广东广州高二期末)借助互联网平台,中国竹编在海外引发热议,一个制作竹编的简单视频,居然能吸引7 000万外国人同时围观。各国观众纷纷赞叹:中国的师傅们将竹子劈开,然后再经过抽丝、编制、烧制等工序,最后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优秀精致的工艺品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文化与经济融合能发掘文化的经济价值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借助互联网平台,中国竹编在海外引发热议,一些手艺人重新受追捧,他们高超精湛的技艺和蕴藏生活智慧与文化韵味的工艺品让各国观众纷纷赞叹。这体现了精神产品需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并没有提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材料不涉及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也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融合能发掘文化的经济价值,排除B、D。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14.(2024·重庆高二阶段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和法律……该法还规定了重要纪念日、节假日都应举行仪式、活动增进家国情怀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因为爱国主义 ( )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①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②传承坚定的文化信仰,充分体现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③发挥教化育人功能,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意义 ④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解析: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③正确;爱国主义教育入法,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正确;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爱国主义不能等同于思想道德建设,①排除;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内容不仅仅包含革命文化,②排除。156789101112132341420191817161515.2024年7月19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2.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全力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一起上阵,紧急驰援灾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激励我们积极履行见义勇为的法定义务②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③体现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④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的连续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1415√2019181716解析:材料中的行为属于道德义务,而非法定义务,①表述错误。“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一起上阵,紧急驰援灾区,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体现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也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④不选。156789101112132341415201918171616.“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在江西广泛开展,通过家书诵读、瞻仰祭扫、敬献花篮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全省退役军人、青少年、市民接受红色教育和红色精神洗礼,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列为此活动拟写的新闻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B.坚持守正创新,发展文化产业C.彰显英雄本色,实现自我价值D.厚植家国情怀,继承传统文化15678910111213234141516√20191817解析: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B不符合题意。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彰显英雄本色,实现社会价值,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不涉及继承传统文化,D不符合题意。1567891011121323414151620191817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好中国故事关系中华文明传承,关系国家发展,关系国家形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坚持和平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和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和价值观念,增进理解与合作,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凝聚中国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201918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意义。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201918答案示例: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思想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增进理解与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201918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从此,这个响亮的名字享誉中华大地,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雷锋的每件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但是一件件汇集、一代代传承,铸就了精神丰碑。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2019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从青少年的角度,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2019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知识运用准确、贴切,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字左右。解析:本题为开放类试题,设问要求从青少年的角度回答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可以从民族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2019答案示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精神斗志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争做新时代好青年,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让雷锋精神绽放时代光芒。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2019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19.(13分)(2025·上海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他是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执念于“传了400多年的手艺,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即便如今问津者寥寥,他还是不愿放弃。对于制扇的16个工段、145道传统工序,他从不马虎。30年来,他潜心研究,在博采众长中不断突破,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19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非遗“守艺人”的这种坚守,具有哪些社会价值 结合材料,综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为认识类主观题,运用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从文化传承、弘扬精神、文化自信、经济发展四个角度来分析作答。有效信息①: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执念于“传了400多年的手艺,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可从“传承传统记忆、延续了文化脉络”的角度,说明文化传承价值。19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有效信息②:对于制扇的16个工段、145道传统工序,他从不马虎→可从“严谨态度、钻研精神;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为社会树立了榜样”的角度,说明工匠精神弘扬价值。有效信息③:折扇非遗传承;即便如今问津者寥寥,他还是不愿放弃→可从“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说明文化自信的增加价值。最后,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知识,说明经济发展的带动价值。19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答案示例:文化传承价值:非遗“守艺人”的坚守,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保留了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基因,延续了文化脉络。工匠精神弘扬价值:他们对传统工序的严谨态度和不断钻研突破的精神,弘扬了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文化自信增强价值:通过传承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带动价值:在传承过程中,如带动当地脱贫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范例。19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1920.(13分)(2025·江苏扬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19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一方面,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遵循“象天法地”“山环水抱”的原则,依照“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范式,以秩序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在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古迹展示、环境保护、创新利用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重新焕发光彩。这条中轴线,诠释着传承与创新。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19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是如何诠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需要调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关键词①:一方面,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的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和”等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19关键词②:依照“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范式,以秩序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可联系文化自信的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关键词③:在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古迹展示、环境保护、创新利用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重新焕发光彩→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知识,说明在坚守中创新文化遗产的表达形式,讲好中国故事。2015678910111213234141516171819答案示例: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和”等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②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③北京中轴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典范,在坚守中创新文化遗产的表达形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20课题检测(七)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益稷》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模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磬,是狩猎生活的产物。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C.文化是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D.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2.近年来,河南卫视通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让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同时,节目取景地以诸多城市特色景观为载体,传播区域形象,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文旅的发展。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 ( )①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②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③在传承中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④表明继承传统是创新文化形态的源头活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走进博物馆,“看展式社交”正成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交往方式。相应地,博物馆不断地更新自己,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展示文物、叙述故事。“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这表明 ( )①人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塑造着②文化物化形式更新让文化更平易近人③传统文化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④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诗歌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的播出,全国掀起了诗词文化热。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可见 ( )①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④文化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网络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一亿……这项被网友称为“村BA”的篮球赛,“主场”位于贵州省某村村委会门前的露天场地,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下列对“村BA”火爆的讨论,观点正确的是 ( )①“村BA”火爆体现了村民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 ②“村BA”火爆彰显了文化活动在村民们生活中的价值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村BA”火爆源自当地文化发达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村BA”火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近年来,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开展甲骨文研究,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一批甲骨文书法和实物走出象牙塔,民间兴起了破译甲骨文的热潮。推动甲骨文研究旨在 ( )①追寻文化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②沿袭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③促进科技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必要支撑 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活起来、传下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五个突出特性。下列对汉字体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连续性:汉字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②创新性:汉字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也在周边地域传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③包容性: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 ④统一性:汉字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4·湖北二模)“薅草锣鼓”是恩施民歌中田歌的一种俗称。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土家人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劳动的信号,消除劳作疲劳,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由材料可知 ( )①“薅草锣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经济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③“薅草锣鼓”是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柳树本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树木,但在离人眼里却代表了惜别挽留之意。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一诗所表达的不忍分别的情愫,感人肺腑。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离人眼中的柳树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借柳抒情是一种文化活动 ③优秀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0.某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为讲述主体,以经典诗词为意蕴引领,以现代科技综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传达诗画文化。诗画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启迪与哲思,映射着中华先辈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精神内涵。该节目的独到之处在于 ( )①彰显了世界观、人生观、科技等文化核心的魅力②发挥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功能 ③通过诗画等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赵州桥 ( )①风格独特鲜明,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②造型优美雄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④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精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某社区党支部联合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1周年主题参观学习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②弘扬民族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③传承铁人精神,激励人们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④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3.(2024·广东广州高二期末)借助互联网平台,中国竹编在海外引发热议,一个制作竹编的简单视频,居然能吸引7 000万外国人同时围观。各国观众纷纷赞叹:中国的师傅们将竹子劈开,然后再经过抽丝、编制、烧制等工序,最后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优秀精致的工艺品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文化与经济融合能发掘文化的经济价值14.(2024·重庆高二阶段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和法律……该法还规定了重要纪念日、节假日都应举行仪式、活动增进家国情怀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因为爱国主义 ( )①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②传承坚定的文化信仰,充分体现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 ③发挥教化育人功能,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意义 ④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4年7月19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2.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全力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一起上阵,紧急驰援灾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激励我们积极履行见义勇为的法定义务②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③体现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④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的连续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在江西广泛开展,通过家书诵读、瞻仰祭扫、敬献花篮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全省退役军人、青少年、市民接受红色教育和红色精神洗礼,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列为此活动拟写的新闻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B.坚持守正创新,发展文化产业C.彰显英雄本色,实现自我价值D.厚植家国情怀,继承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好中国故事关系中华文明传承,关系国家发展,关系国家形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坚持和平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和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和价值观念,增进理解与合作,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凝聚中国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意义。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从此,这个响亮的名字享誉中华大地,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雷锋的每件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但是一件件汇集、一代代传承,铸就了精神丰碑。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从青少年的角度,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知识运用准确、贴切,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字左右。19.(13分)(2025·上海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他是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执念于“传了400多年的手艺,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即便如今问津者寥寥,他还是不愿放弃。对于制扇的16个工段、145道传统工序,他从不马虎。30年来,他潜心研究,在博采众长中不断突破,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守艺人”的这种坚守,具有哪些社会价值 结合材料,综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20.(13分)(2025·江苏扬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一方面,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遵循“象天法地”“山环水抱”的原则,依照“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范式,以秩序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在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古迹展示、环境保护、创新利用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重新焕发光彩。这条中轴线,诠释着传承与创新。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是如何诠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检测(七)1.选A 材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正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B错误。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C错误。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D错误。2.选B 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传承中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旅融合,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④说法错误。3.选A 博物馆由人创造,而“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表明人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塑造着,①符合题意。博物馆不断地更新自己,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展示文物、叙述故事,表明文化物化形式(载体)更新让文化更平易近人,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文化载体的变化等,没有强调传统文化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反映出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③④排除。4.选B 诗歌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文化节目的播出掀起了诗词文化热,这说明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①正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②错误;当代青少年逐渐把热爱诗词当做一种时尚,这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这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③正确;优秀文化才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5.选A 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正确;“村BA”火爆体现了村民通过赛事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体现了文化活动的价值,②正确;“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观点正确,但“村BA”源自外来文化,③错误;材料强调区域文化,没有涉及民族文化,④错误。6.选B 推动甲骨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让中华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故①④符合题意;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而不能全面沿袭,故②说法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甲骨文研究,而不是通过推动甲骨文研究促进科技发展,故③不符合题意。7.选B 汉字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①正确。汉字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也在周边地域传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②排除。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的是创新性,③排除。汉字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④正确。8.选C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①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说法错误,④排除。9.选C 材料中借柳抒情属于精神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说明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②④正确。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此离人眼中的柳树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自然现象,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功能,③不选。10.选D 材料中体现了该节目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诗画等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错误。11.选B 材料反映了赵州桥风格独特鲜明,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精神,①④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应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③不选。12.选D 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都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排除。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激励人们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②③符合题意。组织开展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1周年主题参观学习活动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④不符合题意。13.选C 借助互联网平台,中国竹编在海外引发热议,一些手艺人重新受追捧,他们高超精湛的技艺和蕴藏生活智慧与文化韵味的工艺品让各国观众纷纷赞叹。这体现了精神产品需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并没有提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材料不涉及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也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融合能发掘文化的经济价值,排除B、D。14.选D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③正确;爱国主义教育入法,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正确;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爱国主义不能等同于思想道德建设,①排除;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内容不仅仅包含革命文化,②排除。15.选C 材料中的行为属于道德义务,而非法定义务,①表述错误。“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一起上阵,紧急驰援灾区,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体现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也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④不选。16.选A 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B不符合题意。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彰显英雄本色,实现社会价值,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不涉及继承传统文化,D不符合题意。17.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示例: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思想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增进理解与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8.解析:本题为开放类试题,设问要求从青少年的角度回答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可以从民族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精神斗志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争做新时代好青年,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让雷锋精神绽放时代光芒。19.解析:本题为认识类主观题,运用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的相关知识,从文化传承、弘扬精神、文化自信、经济发展四个角度来分析作答。有效信息①: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执念于“传了400多年的手艺,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可从“传承传统记忆、延续了文化脉络”的角度,说明文化传承价值。有效信息②:对于制扇的16个工段、145道传统工序,他从不马虎→可从“严谨态度、钻研精神;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为社会树立了榜样”的角度,说明工匠精神弘扬价值。有效信息③:折扇非遗传承;即便如今问津者寥寥,他还是不愿放弃→可从“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说明文化自信的增加价值。最后,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知识,说明经济发展的带动价值。答案示例:文化传承价值:非遗“守艺人”的坚守,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保留了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基因,延续了文化脉络。工匠精神弘扬价值:他们对传统工序的严谨态度和不断钻研突破的精神,弘扬了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文化自信增强价值:通过传承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带动价值:在传承过程中,如带动当地脱贫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范例。20.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需要调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关键词①:一方面,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的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和”等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关键词②:依照“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范式,以秩序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可联系文化自信的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关键词③:在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古迹展示、环境保护、创新利用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重新焕发光彩→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知识,说明在坚守中创新文化遗产的表达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答案示例: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和”等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②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③北京中轴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典范,在坚守中创新文化遗产的表达形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七课 大概念整体教学设计.docx 第七课 每课一结.pptx 课题检测(七)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