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本课内容 课标要求
  本课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本课共分三框,内容呈递进关系:首先介绍文化具有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进行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进而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立足国情,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交锋交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第一框
理清主干知识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 。
2.民族文化的产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
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标识
人民智慧
3.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微|点|拨|  
分清两个“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理想信念。
精神根基
价值观
5.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 、生产方式、 ,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微|观|察|  
(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民族文化有何作用,其核心和灵魂是什么
提示:(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也具有多样性。
(2)①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 。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必要性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 的民族文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发展 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性)
丰富程度
各具特色
本民族
③文化多样性是实现 繁荣的必然要求。(世界性)
(2)重要性: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世界文化
多样性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怎样做)
(1)原则:要在坚持 的基础上,尊重 ,理解个性。
(美人之美)
(2)态度:既要 本民族文化,又要 其他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交流:相互借鉴,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天下大同)
各民族平等
差异
认同
尊重
求同存异
|微|点|拨|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几个易错点  
①不能将尊重文化多样性仅仅理解为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②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的是尊重,对于本民族文化则强调认同,我们不能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文化,更不能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其全面吸收。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 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材料二: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当前,中国尚处在话语低位状态,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如何增强对外交流的话语权。所以我们要找到一套有效的中国话语去说明中国、解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问题探究] 
1.分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的文化道理。
提示: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指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是自然规律。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而不同”
提示: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应如何避免“独尊”或“贬损”现象
提示: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提示:①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认同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中国话语权。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认知生成|
1.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即文化具有个性)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具有共性)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联 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①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续表
2.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民族性 多样性
地位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表现 民族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精神层面和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民族习俗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等物质载体层面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形成 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作用 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辩证 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续表
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
(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不是说文化存在优劣。
(2)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各种文化中既有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
提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2)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
提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世界文化多种多样,各民族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
提示: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4)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
提示: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会趋同。
×
×
×
(5)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
提示: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6)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提示: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103“阅读与思考”改编题)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比如北京天坛、古罗马斗兽场、库库尔坎金字塔等,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  )
A.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B.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C.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D.不断进步的象征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文化具有民族性,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比,B、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教材P104“阅读与思考”改编题)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跨越日月山海,寻找艺术之美。此次活动有利于 (  )
①感悟古老文明魅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②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彰显当代价值 ③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 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首届“良渚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嘉宾相聚一堂,跨越日月山海,寻找艺术之美。这有利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①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未涉及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未涉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④不符合题意。
3.(教材P105“阅读与思考”改编题)以下分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会徽。不同城市的奥运会会徽设计风格迥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  )
A.多样性 B.继承性 C.包容性 D.稳定性

解析:不同城市的奥运会会徽设计风格迥异,说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
4.(教材P105“相关链接”改编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由此可见 (  )
①不同国家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说法错误。


三、情境迁移应用
5.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都寄托着人们的团圆之思。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快节奏的、充满流动性的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常常回忆和眷恋故土,对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多了一份情感眷恋。由此可见(  )
①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全盘继承 ②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说法错误。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都寄托着人们的团圆之思,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具有民族性,未涉及文化具有多样性,③不符合题意。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快节奏的、充满流动性的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常常回忆和眷恋故土,对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多了一份情感眷恋。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④符合题意。
6.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 (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①④说法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的产生,②不符合题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说法错误。
7.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0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系列活动,现场来宾以茶为媒,以茶叙事,在茶香中感受东方韵味,共话文明交流互鉴。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利于 (  )
①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促进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繁荣世界文化 ③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④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②排除。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
框题检测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失语”,产生的不仅是繁华散尽的失落,还意味着民族身份的模糊。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是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
B.振兴本民族文化就不能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说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D正确,A、C不符合题意。振兴本民族文化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B错误。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14
2.追随《长安三万里》的脚步,从风光旖旎的江夏,行至盛世繁华的长安,从扬州的小桥流水,步入商丘的梁园遗址……时空变幻中,诗歌、舞蹈、书法、音乐、饮食、服饰,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中华文化 (  )
①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是全世界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有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诗歌、舞蹈、书法、音乐、饮食、服饰,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说明了中华文化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有独特魅力和价值,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错误。中华文化不是全世界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3.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
A.中美文化没有差别
B.中国古代文化是最先进的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点,文化是民族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又有共通之处,文化是世界的,因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正确。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4.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川流不息,绵延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这样绵延不绝、一脉相传地发展到今天 这有地域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许多价值观。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为优越的文化
B.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不同
C.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问题,B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C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许多价值观,这表明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D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5.在第三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会上,精致考究的畲族凤凰装、巧夺天工的苗族花衣银装、粗犷大气的藏族宽腰长袖……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由此可见 (  )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推动社会实践快速发展 ④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展演中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①②正确;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③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④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6.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享誉天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上述材料表明 (  )
①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优劣之别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发展水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表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③正确。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②错误。④选项材料未涉及,不选。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7.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历时近8年时间筹备改造,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的原世博会法国馆华丽转身为上海罗丹艺术中心,9月28日向公众开放首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为中法艺术交流再添重要纽带。这有利于 (  )
A.坚持求同存异,增进文化的认同
B.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C.推动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在文化交流中,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增进文化的认同”说法有误,A排除。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不符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B排除。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首展,为中法艺术交流再添重要纽带,推动了两国文明互鉴,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首展,推动中法艺术交流,并不体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D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8.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是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据此可知 (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②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 ④春节是人类的文化财富,彰显出各民族文化的趋同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①错误,②正确。材料说明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③正确。材料未涉及各民族文化,且各民族文化不应趋同,④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9.“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那就是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碍;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相互之间并不冲突。下列观点与这句名言意思一致的是 (  )
A.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内容极为丰富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从文化上看,材料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和谐相处,所以,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征、地位和中华文化的内容,A、C、D不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0.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方的诗与画相近相亲,堪称一枝双花。而十八世纪德国人莱辛的《拉奥孔》,则揭示了诗与画的不同,论述了诗与画、诗与造型艺术的矛盾。在西方,诗与画各自独立。由此可见 (  )
①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不同文化应趋向一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中国诗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对待中西文化交流,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但材料不体现这一点,①排除。不同文化可以交流借鉴,但不能趋向一致,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1.吃饭,外国人用刀、叉、勺摄取食物,中国人把筷子作为日常的饮食器物。筷子的两端一头方一头圆,意为天圆地方。我们用筷子是有讲究的,筷子两根,一阴一阳,阴阳互动,是谓太极,喻大和。由此可见 (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筷子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题干主要说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不涉及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不涉及文化塑造人,①②不符合题意。中国用筷子是有讲究的,筷子两根喻大和,这说明筷子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③符合题意。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题干指出了中西方饮食餐具的不同,这说明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2.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群山冈峦、江河湖水也是一种文化 ③《千里江山图》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 ④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这说明《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①③说法正确。群山冈峦、江河湖水是自然风光,不是文化,②说法错误。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④说法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13.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这一论断是基于 (  )
①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
④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解析:材料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②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文化不属于物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③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二、非选择题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冲突到借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傲慢到自卑,从抵制到吸收再到“拿来主义”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误解和对立,又有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一面,又有让人忧虑的一面。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中西文化交流为什么“既有误解和对立,又有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有关知识,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①: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冲突到借鉴的过程→可联系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关键词②: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误解和对立,又有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可联系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误解甚至对立的现象。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
答案示例: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西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共同发展。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故中西文化在交流中能够做到互相融合。③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故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误解甚至对立的现象。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4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理清主干知识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   。
2.民族文化的产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     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微|点|拨| 
分清两个“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理想信念。
 
5.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    、生产方式、    ,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微|观|察| 
(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民族文化有何作用,其核心和灵魂是什么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 。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必要性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    的民族文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发展    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实现     繁荣的必然要求。(世界性)
(2)重要性: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怎样做)
(1)原则:要在坚持       的基础上,尊重   ,理解个性。(美人之美)
(2)态度:既要   本民族文化,又要   其他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交流:相互借鉴,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天下大同)
|微|点|拨|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几个易错点 
  ①不能将尊重文化多样性仅仅理解为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②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的是尊重,对于本民族文化则强调认同,我们不能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文化,更不能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其全面吸收。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 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材料二: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当前,中国尚处在话语低位状态,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如何增强对外交流的话语权。所以我们要找到一套有效的中国话语去说明中国、解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问题探究] 
1.分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的文化道理。
2.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而不同”
3.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应如何避免“独尊”或“贬损”现象
4.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认知生成
1.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
表 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即文化具有个性)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具有共性)
原 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联 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①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民族性 多样性
地位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表现 民族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精神层面和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民族习俗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等物质载体层面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形成 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作用 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辩证 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
(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不是说文化存在优劣。
(2)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各种文化中既有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  )
(2)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
(3)世界文化多种多样,各民族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  )
(4)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
(5)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  )
(6)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103“阅读与思考”改编题)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比如北京天坛、古罗马斗兽场、库库尔坎金字塔等,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 (  )
A.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B.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C.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D.不断进步的象征
2.(教材P104“阅读与思考”改编题)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跨越日月山海,寻找艺术之美。此次活动有利于 (  )
①感悟古老文明魅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②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彰显当代价值 ③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 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教材P105“阅读与思考”改编题)以下分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会徽。不同城市的奥运会会徽设计风格迥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  )
A.多样性 B.继承性
C.包容性 D.稳定性
4.(教材P105“相关链接”改编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由此可见 (  )
①不同国家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三、情境迁移应用
5.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都寄托着人们的团圆之思。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快节奏的、充满流动性的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常常回忆和眷恋故土,对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多了一份情感眷恋。由此可见 (  )
①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全盘继承 ②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 (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0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系列活动,现场来宾以茶为媒,以茶叙事,在茶香中感受东方韵味,共话文明交流互鉴。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利于 (  )
①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促进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繁荣世界文化 ③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④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理清主干知识 
(一)1.标识 2.人民智慧 3.精神根基 4.价值观
5.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微观察]
提示:(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也具有多样性。
(2)①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二)1.丰富程度 2.(1)①各具特色 ②本民族 ③世界文化 (2)多样性 3.(1)各民族平等 差异 (2)认同 尊重
(3)求同存异
释解核心要点
1.提示: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指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是自然规律。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提示: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提示: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提示:①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认同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中国话语权。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即时训练评价
一、(1)提示:×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提示:×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提示:× 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4)提示:×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会趋同。
(5)提示:×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6)提示:× 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1.选A 材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文化具有民族性,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比,B、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选B 首届“良渚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嘉宾相聚一堂,跨越日月山海,寻找艺术之美。这有利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①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未涉及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未涉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④不符合题意。
3.选A 不同城市的奥运会会徽设计风格迥异,说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
4.选A 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说法错误。
三、5.选C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说法错误。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都寄托着人们的团圆之思,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具有民族性,未涉及文化具有多样性,③不符合题意。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快节奏的、充满流动性的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常常回忆和眷恋故土,对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多了一份情感眷恋。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④符合题意。
6.选B 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①④说法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的产生,②不符合题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说法错误。
7.选B 要坚持文化多样性,“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②排除。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说法错误。
1 / 7框题检测(二十)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失语”,产生的不仅是繁华散尽的失落,还意味着民族身份的模糊。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经济繁荣是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
B.振兴本民族文化就不能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追随《长安三万里》的脚步,从风光旖旎的江夏,行至盛世繁华的长安,从扬州的小桥流水,步入商丘的梁园遗址……时空变幻中,诗歌、舞蹈、书法、音乐、饮食、服饰,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中华文化 (  )
①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是全世界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有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
A.中美文化没有差别
B.中国古代文化是最先进的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川流不息,绵延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这样绵延不绝、一脉相传地发展到今天 这有地域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许多价值观。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为优越的文化
B.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不同
C.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在第三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会上,精致考究的畲族凤凰装、巧夺天工的苗族花衣银装、粗犷大气的藏族宽腰长袖……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由此可见 (  )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推动社会实践快速发展 ④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享誉天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上述材料表明 (  )
①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优劣之别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发展水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历时近8年时间筹备改造,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的原世博会法国馆华丽转身为上海罗丹艺术中心,9月28日向公众开放首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为中法艺术交流再添重要纽带。这有利于 (  )
A.坚持求同存异,增进文化的认同
B.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C.推动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
8.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是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据此可知 (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②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 ④春节是人类的文化财富,彰显出各民族文化的趋同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那就是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碍;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相互之间并不冲突。下列观点与这句名言意思一致的是 (  )
A.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内容极为丰富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10.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方的诗与画相近相亲,堪称一枝双花。而十八世纪德国人莱辛的《拉奥孔》,则揭示了诗与画的不同,论述了诗与画、诗与造型艺术的矛盾。在西方,诗与画各自独立。由此可见 (  )
①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不同文化应趋向一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中国诗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吃饭,外国人用刀、叉、勺摄取食物,中国人把筷子作为日常的饮食器物。筷子的两端一头方一头圆,意为天圆地方。我们用筷子是有讲究的,筷子两根,一阴一阳,阴阳互动,是谓太极,喻大和。由此可见 (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筷子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群山冈峦、江河湖水也是一种文化 
③《千里江山图》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 ④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这一论断是基于 (  )
①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
④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冲突到借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傲慢到自卑,从抵制到吸收再到“拿来主义”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误解和对立,又有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一面,又有让人忧虑的一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中西文化交流为什么“既有误解和对立,又有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框题检测(二十)
1.选D 材料说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D正确,A、C不符合题意。振兴本民族文化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B错误。
2.选B “诗歌、舞蹈、书法、音乐、饮食、服饰,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说明了中华文化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有独特魅力和价值,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错误。中华文化不是全世界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排除。
3.选D 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点,文化是民族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又有共通之处,文化是世界的,因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正确。
4.选D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问题,B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C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许多价值观,这表明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D符合题意。
5.选A 展演中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①②正确;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③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④错误。
6.选A 材料表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③正确。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②错误。④选项材料未涉及,不选。
7.选C 在文化交流中,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增进文化的认同”说法有误,A排除。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不符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B排除。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首展,为中法艺术交流再添重要纽带,推动了两国文明互鉴,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首展,推动中法艺术交流,并不体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D排除。
8.选C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①错误,②正确。材料说明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③正确。材料未涉及各民族文化,且各民族文化不应趋同,④错误。
9.选B 从文化上看,材料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和谐相处,所以,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征、地位和中华文化的内容,A、C、D不符合题意。
10.选D 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对待中西文化交流,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但材料不体现这一点,①排除。不同文化可以交流借鉴,但不能趋向一致,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错误。
11.选D 题干主要说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不涉及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不涉及文化塑造人,①②不符合题意。中国用筷子是有讲究的,筷子两根喻大和,这说明筷子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③符合题意。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题干指出了中西方饮食餐具的不同,这说明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符合题意。
12.选A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这说明《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①③说法正确。群山冈峦、江河湖水是自然风光,不是文化,②说法错误。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④说法错误。
13.选B 材料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②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文化不属于物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推动各国文明友好对话的物质根基,③错误。
14.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有关知识,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①: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冲突到借鉴的过程→可联系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关键词②: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误解和对立,又有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可联系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误解甚至对立的现象。
答案示例: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西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共同发展。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故中西文化在交流中能够做到互相融合。③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故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存在误解甚至对立的现象。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