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科学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植物与阳光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7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植物生存和生长与阳光的关系,能通过口述等方式描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记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实验观察,理解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能通过口述等方式描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 教学难点: 1.理解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知道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 2.在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的对比实验中能坚持长期观察与记录。教学过程一、情境·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豆芽看光“眼色”的视频。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视频里的豆芽什么秘密? 预设学生回答:我发现了当光从左侧照射时,豆芽向左侧生长;当光从右侧照射时,豆芽向右侧生长。 2.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还有什么植物追随光? 预设学生回答:向日葵。 师生探讨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3.谈话:小豆芽们和向日葵的生长和阳光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植物的生长、生存和阳光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直观的“豆芽向光生长”实验视频为切入点,豆芽“追光”的特性充满趣味性,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新发现与熟悉的“向日葵”现象进行联想迁移,探讨其名称由来,深化对“植物与光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现象的感知,从而聚焦到本课的核心问题——“植物的生长、生存和阳光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实践 活动: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一)没有阳光,天竺葵的生长状况如何? 1.教师出示两盆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天竺葵,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方法来探究阳光对天竺葵的生长和生存有影响?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教师及时评价) 3.教师出示操作指南: (1)准备两株长势差不多的天竺葵,分别放在阳光下、黑暗中。 (2)每次浇同样多的水,对比观察、如实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两周后比较株天竺葵的生长情况。 4.教师出示观察记录表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中长期观察和记录。 第1天第7天第14天阳光下黑暗中我的发现温馨提示: (1)给两株植物浇水的时间、浇水量要相同。 (2)观察时间必须保持一致。 (3)记录方式可以写文字、画图,也可以贴照片。 5.两周后,学生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阳光下的天竺葵生长越来越旺盛,黑暗中的天竺葵长势不佳。 6.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察记录—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的结论,初步形成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阳光对其他植物有什么影响? 1.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 (1)教师出示阳光充足的庄稼、树木和荷花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交流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师生小结:阳光照射充足,植物们长势良好。 (2)教师出示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单棵树与树林里的树高度不一致的原因。 学生思考汇报:为了争夺阳光,更好地生长。 (3)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人和庄稼、树木一样,要想茁壮成长也需要阳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庄稼、树木和荷花长势、树木争夺阳光,理解阳光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类比“庄稼、树木需要阳光→人类需要阳光”,以“人和它们一样,需要阳光才能茁壮成长”的拟人化表达,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阳光照射强度不同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1)教师出示苹果和西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和西瓜的表面颜色情况。 学生观察苹果和西瓜颜色的分布情况,发现它们表面的颜色是不均匀的,苹果向阳的一面更红,西瓜背阴的一面呈黄色。 教师追问:同一个水果表面颜色不均匀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汇报,师生小结:同一个水果向阳面和背阴面阳光照射强度不同,导致两面颜色不同。 (2)教师出示艺术字的苹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果农们怎么做到的?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贴了贴纸,没贴纸的部分苹果能够被阳光照射,颜色是红的;贴了字样贴纸的部分,没有受到阳光照射,所以颜色是浅色的。 (3)教师出示自然环境下一棵南北方向茂密程度差异较大的树,引导学生猜测方向,给出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茂密的一边是南边,因为阳光充足;稀疏的一边是北边,因为阳光较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水果颜色差异-艺术字苹果-树木生长差异”三个递进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光照强度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同时,通过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解释”,知识学以致用,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但是对阳光的需求量并不相同。 (1)教师出示室内的绿萝和阳光下暴晒的绿萝、背阴处的苔藓和阳光下的苔藓,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植物分别在两种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两种环境下绿萝和苔藓的长势,发现背阴处的绿萝和苔藓生长情况更好。 (2)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喜欢强烈的阳光。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但是对阳光的需求量并不相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察不同植物在阳光下和背阴处的生长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阳光对植物的多样化影响。借助图片对比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对光照需求的不同,突破“所有植物都需要强光”的思维定式,通过对比,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阳光,但是对阳光的需求量并不相同。”,从而深化学生对植物与阳光的关系的理解。】 三、反思·评价 1.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预设回答: 同学1:通过对比实验,我知道了天竺葵的生长需要阳光。 同学2:我知道了大西瓜有的地方不是绿色的,是因为阳光照不到。我还明白了农民伯伯如何利用阳光种植出有图案的水果,真是太神奇了! 同学3: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树的长势来判断方向。 同学4:像绿萝和苔藓这样的植物就不喜欢阳光,不同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评价表,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学生自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学习内容,强化知识梳理与内化,总结每节课的收获,评价表的引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实现自我诊断,形成"探究-总结-评估"的完整学习闭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1.观察周围环境中有哪些喜欢阳光的植物、哪些耐阴的植物。 2.继续去发现植物和阳光之间还有哪些有趣的关系,比如你见过中午盛开的牵牛花吗?为什么新疆的葡萄、哈密瓜格外的香甜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拓展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真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通过“识别喜阳/耐阴植物”和“探究植物与阳光更多的关系”的开放性任务,深化和拓展对“植物与阳光的关系”的理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对光照需求的差异,既巩固课堂知识,又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观察习惯,体现科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