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1、哲学的起源2、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4、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温故知新一、课堂导入傻儿子如果客人问你咱们家的桃树怎么没了——你就说人“让我砍了卖了”如果他问咱们家钱怎么这么多——你就说“爹妈辛苦挣的”如果他问你怎么这么聪明——你就说“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于是,儿子去招待客人。客人问:“你的父亲呢?”——“让我砍了卖了”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爹妈辛苦挣的”客人生气地问:“你怎么这样说!”——“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思维)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存在)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是?1.2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三、讲练结合宇宙思维人生是的,我刀刀又来了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还是能量集聚形成的?美好的人生需要奋斗还是需要做梦?我们是先有肉体还是先有思维?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意识—主观):人脑中的主观东西。如:思想、观念、经验、主张、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②存在(物质—客观):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头脑以外的世界头脑中的世界存 在思 维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1、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 “神”指的是什么?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3、“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形神之辩已经触及到形与神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了。肉体死亡精神不亡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包含什么?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会就会有饿的感觉。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的?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我们还有饿的感觉吗?存在思维存在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思维饿了才空!空了才饿!①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别称:“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有没有可知论不可知论①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据。②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同一性”别称:互相统一;符合;一致注意: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可以知,物之理也。凡以知,人之性也。荀子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马克思(18世纪英国)休谟的不可知论: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德国)康德的不可知论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辨一辨2、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3、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濠梁之辩。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惠施四、探究展示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推论下去,我们能够认识世界的事物吗?问题探究:你是否同意惠施的看法,为什么? 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谁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内 容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学习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决定根据病人的病情医生开什么处方决定根据资金成本、环境、市场需求、疫情等是否扩大生产决定思维(主观)如:理论、计划 思想、观点等存在(客观)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等生活与实践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从生活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P9-1苏格拉底研究【物与理】柏拉图研究“理想国】卢梭研究“人与法】黑格尔研究【绝对精神】康德研究【习惯与养成】毛泽东分析【理论与道路】中国哲学研究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不同哲学流派都会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哲学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哲学研究看)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问题。远古时代人们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奴隶社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15世纪下半叶,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同一性问题被提到了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发展看)学者:“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贵。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你同意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看法吗?议一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①不同意。②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思维),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派别 分歧 基本观点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1、两者的分歧判断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③存在就是被感知。④形存而神存,形谢而神灭。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或者是唯物主义,或者是唯心主义,不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一人骑两马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演变形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夫之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其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据材料概括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10相关链接-1 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判断的关键词是:五行、阴阳、气、形等常见观点①中国: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②古希腊: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①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3年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情境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和局限性。④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变迁史,决定人类社会的变迁。②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③因为我看见张三长得像偷东西的,所以我认为他是个小偷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法国.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内,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唯心史观(半截子唯物主义)(孤立、片面、静止)知识拓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结构混同物质概念A. 机械性B. 形而上学性C. 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判断的关键词是:原子、元素常见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拉美特利:人就是机器,人不过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伽森狄: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费尔巴哈: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镭惰性气体氦0氡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其一是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其二是电子的发现。这一发现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 (细胞学、能量守恒、生物进化论)第三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科学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音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评价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唯 物 主 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请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1、水是万物的始基。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7、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在一定的方寸土熄灭 。8、气者,理之依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明朝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德国尼采:唯有我才掌握着真理的准绳,我是惟一的仲裁者想一想:以上观点把人的 、(如人的 、 、 、 、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美国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 我的经验。心灵意志感觉经验主观精神目的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思故我在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主 观 唯 心 主 义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即天大地大“我”最大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古代汉语中常用“ 我、吾、心”等表示想一想:以上观点把 、 、 等 看做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德国黑格尔: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上帝创世南宋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上帝绝对精神理念客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古希腊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即天大地大“它”最大它必然导致神创论、天命观,让人相信神鬼的存在。——中外的宗教观、宿命论、迷信思想注意:1、客观唯心主义中的“精神”,不是指人的主观精神,而是指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2、宗教和大部分封建迷信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⑥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⑦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⑧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⑨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①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②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④老子:道生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注意:唯心主义并不是一无是处。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对人类认识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影响现代心理学发展,不能完全否定。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为什么说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呢?专家点评《大树的对话》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P11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世界本原 是什么世界状态 怎么样附属于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不是四军对垒!纵观哲学发展历史对立对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是本原有没有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史上两个对子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形而上学对立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为什么是生活实践和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课堂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1. 自四川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重启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考古、现场保护、文物修复、建筑、规划等相关行业的专家就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祭祀区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考古发掘和分析检测能力,取得了重大成果。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存在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④存在是本原,决定于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典例精练2.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元素构成自然界 ②实事求是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气者,理之依也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④→①→② D.④→①→③C3.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提出:“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与这一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理在事先,理生万物B.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解析:D 题干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这一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D符合题意。“理在事先,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与题意不符。“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C与题意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