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共40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共40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930年10月—1931年1月初
1931年2月—5月底
1931年7月—9月
1932年年底—1933年3月
10万
4万
20万
3万
毛泽东、朱德
毛泽东
30万
3万
毛泽东
3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红军胜利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打敌虚弱;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
1933年秋—1934年10月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红军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指激进冒险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脱离实际、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
……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以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渡过湘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回顾长征》,军事科学院《刘伯承军事文选》编辑组编:《刘伯承军事文选》(三),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8页。
渡过湘江后,博古等人执意按照原计划向湘西进发,但是毛泽东建议向西(贵州方向)前进……
博古、李德
毛泽东
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会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子尹路96号,原为黔军将领柏辉章的私邸。主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一底,青瓦灰墙,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1955年10月,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1964年11月,毛泽东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材料一 党中央在紧急关头召开遵义会议,坚决纠正了当务之急的党在军事上的错误,这就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内长达4年的统治,从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极其危险的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从此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亓阵之、萧晟《长征:英雄与信仰的史诗》
材料二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在有了成功和失败的丰富经验的情况下召开的,因而开成了一个成功的会议、团结的会议。遵义会议是我们党成熟的标志。
——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合作探究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堪称毛泽东军事战术运用的神来之笔,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一渡赤水摆脱追敌;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选自《长征组歌》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数据。看了这些数据,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工农红军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为我们提供了如下材料:“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
——刘德军主编《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规律与启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05,第155页
材料一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与红十五军团领导人会见后说:我们从瑞金算起,共总走了367天。我们走过了赣、闵、粤、湘、黔、贵、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8万人,现在只剩下1万多人了。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材料二 它历时两年,四支部队行程总和超过60000里,其中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行军最远达25000里,跨越11省,沿途进行了340多次战斗,平均每行进300米左右就有一名官兵献出生命。
——赵巳阳主编《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二 长征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培养和锻造了党和红军的大批骨干,他们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创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授予军衔的10名开国元帅中有9人,10名大将中有8人,57名上将中有48人,177名中将中有157人,1359名少将中有857人参加过长征,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 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举世无双的……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流传于世。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过家鼎等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左”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渡湘江、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会师吴起镇、会宁、将台堡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钦州模拟改编)1935年7月3日,国外报纸刊登题为《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的文章中写道:“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是真正的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红军“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的原因是( )
A.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秋收起义遭受严重挫折
C
(天津中考)刘伯承回忆说:“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处处主动。”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 )
A.做出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决定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
(陕西中考改编)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翻过雪山,走过荒草地,行程约25000里。材料体现了红军战士( )
A.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D.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A
材料一 长征开始时,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党和红军中大多数人在惨痛的事实教育下,认识到再也不能照那条错路(即“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继续走下去。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左”的错误给党和红军带来了重大损失。
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纠正这条错误路线。
长征初期,“左”的错误在中共中央仍处于统治地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惨痛的事实”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能力要求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损失惨重。解决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遵义会议的主要任务。
遵义会议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材料二 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一切按共产国际和“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行事,还是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会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取得长征的胜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材料三 
注:图为红四方面军战士杨世才长征前留给母亲的布币(有磨损)
据左图判断,该货币最有可能发行于( )
A.1923年
B.1933年
C.1943年
D.1953年
B
“苏维埃政府”字样,表明货币为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
货币应发行于1934年10月前。
(3)[新考法·多源互证]上图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并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
图中货币上印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字样,由“苏维埃政府”可推知该货币为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图注中有“长征前”,则说明该货币应发行于1934年10月前,与“苏维埃政府”互相印证,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