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美版二上 第一单元 第2课《看医生》情境化任务式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湘美版二上 第一单元 第2课《看医生》情境化任务式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资源简介

高新区小学美术课时备课设计
课题 《看医生》 年级 二年级
课时 基本问题 回忆并表现看医生的情景,如何用绘画把看医生时的感受描绘出来?
驱动性任务 参与艺术寻宝计划,寻找宝藏“健康守护”,用画笔说出“看病时的心情”。
学习目标 1. 能回忆并说出、描述看病过程中的场景、人物、医疗用具等。
2. 能理解背景、色彩、构图、视角对画面情绪表达的影响,尝试通过画面元素传达内心感受;
3. 能用绘画的形式创作一幅表现“看医生”真实感受的作品,敢于表达复杂情绪。 评价任务 1. 准确描绘出至少三种与医院相关的元素(如医生、病床、药瓶、体温计等)。
2. 说出不同色彩和角度、手法对画面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不同的情感表达。
3. 独立创作一幅有创意有情感的看医生绘画作品,并用美术语言点评自己和他人作品。
学习 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经历,捕捉看病场景中的关键人物与物品特征,用绘画表现具体情境。
难点:帮助学生突破“害怕”或“紧张”的心理障碍,学会用艺术语言(如夸张的表情、对比的色彩、特殊的构图)将内心的情绪可视化,使作品不仅记录事件,更能传达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含不同风格的“看医生”儿童画作)、医院场景图片、医生与护士服装道具、听诊器实物、彩色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
学生: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绘画工具。
教 学 过 程
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 评价活动 问题预设 与补救
任务一: 情感唤醒,分享看医生的经历,模仿医生和患者的表情。 作为“生活探险家”在看医生时,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同学们,欢迎回到我们的“小小生活探险家:艺术寻宝计划”!上一节课,我们用纸条撕贴捕捉了“运动的活力”,大家的作品让我们的教室充满了动感与快乐。今天,我们要继续探险,去寻找第二份“宝藏”——“健康守护”。这份宝藏藏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生病时去过的那个地方——医院。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谁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对,是医生和护士。他们就像健康的守护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温暖的心,帮我们赶走病痛。今天,我们就用画笔,把这段“看医生”的经历画下来,把那份紧张、害怕、安心或勇敢的心情说出来! 问题1:同学回忆一下,你有没有看过医生?当时是什么感觉? 模拟“小小诊所”。(教师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我是今天的李医生。请同学来当“小病人”?(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教师询问身体情况。(学生回答,如“我发烧了”)学生参与“小诊所”角色扮演,体验看病流程。 问题2:在医院里你看到了什么形象、场景、物品?
看医生的经历,每个人都不一样。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看医生的场景。教师提问在医院里见到过的东西。学生思考后说出有病床、药瓶、针管、体温计。教师让大家睁开眼睛,分享一下你看到的场景。 学生思考后回答:“医生拿着一个亮亮的灯照我的喉咙”,有的说“护士姐姐拿着一个小小的针管,我有点怕”。学生口头描述所见人物、物品与环境。 问题3: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看医生的心情呢?怎样刻画表情表现这些心情呢?
教师提问学生在看医生时候的心情,引导学生用词语表达描述。学生回答:“害怕”“紧张”“想哭”“勇敢”“放心”等词。老师告诉大家,这些感觉都很正常。害怕打针没关系,但我们可以试着用画笔把这些感受给画出来。 教师举例勇敢的自己可以画正在笑的表情,请同学做补充。学生补充害怕紧张要画五官聚集的样子...... 1. 能用语言描述、分享看医生时的感受,积极参与情境体验。
2. 能回忆相关生活经,说出医院的场景、设备及人物形象, 提取具体场景信息。
3.能用词语准确表达内心情绪,能说出不同表情表现出的心情。 预设:部分学生能大胆将当时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个别同学不愿回忆看医生的过程。补救: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是勇敢的、鼓励学生将内心的心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延续“生活探险家”的单元大情境,保持学习的连贯性与趣味性。通过创设“小诊所”这一真实模拟场景,激活学生的感官记忆与情感体验,使抽象的“看病”主题变得具体可感。角色扮演不仅降低了话题的敏感性,还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通过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从模糊的记忆中提取具体的视觉与情感信息。鼓励学生坦诚表达复杂情绪,建立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将“害怕”等负面情绪正常化,并引导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
任务二: 艺术分析,对比教材中不同风格的医院主题画作。 欣赏不同风格的医院主题,你从背景、色彩、主体角度构图、等方面有什么发现吗?
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用画笔表达“看医生”的心情的。(展示两幅对比鲜明的儿童画)教师请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感受。 问题1:人物主体一样的情况下,比一比有背景和无背景的画面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出示两幅作品。第一幅:只有医生、护士和看病的小孩子。第二幅:有有医生、护士和看病的小孩子、环境、医疗设施、物品等。 问题1:不同的环境色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感受? 教师出示两幅作品。第一幅:第二幅: 教师总结,不同的色彩表达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问题2:哪种视角更能表现你的感受?
教师讲解: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件事,画面会不一样。比如,从天花板往下看,能看到整个诊室;从一侧看医生和我,会看得很清晰。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自主分析,得出结论,近距离的视角更能体现出感受。
1.能说出背景是烘托气氛的,第一幅图的背景过于单一。 2. 能说出不同色彩的医院环境代表的情绪和产生的感受。
2. 能理解不同角度创作的作品主要表达的内容。 预设:个别学生对不同颜色环境的医院找不到情绪感受。补救:可以展示这些颜色的其他相关照片,引导先用词语进行描述,进一步应用到医院场景表达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赏析真实儿童画作,直观展示艺术如何将抽象情绪具象化。引导学生分析色彩、构图、视角等元素的情感表现力,提升其审美感知与批判性思维。教师示范打破“写实”束缚,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夸张与想象,为个性化情感表达铺平道路。
任务三: 创作表达,绘制《我的看医生》,突出表情和道具。展评作品及分享。 如何用绘画表现看医生的美术作品?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播放微课)进行教师示范演示,边画边讲解。请用画笔记录下你“看医生”的经历和感受。你可以画真实的场景,也可以加入想象的元素。完成后,把你的作品贴到“健康守护”展示区,成为我们收集的第二份宝藏! 问题1:怎样能让你的作品更有情感、创意?请你创作自己的看医生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请同学观看作品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一,画出你看到的关键人物和物品(医生、护士、药瓶、针管等);
第二,用颜色、主体角度、背景来表达你的心情。
第三,可以用不同的表情传递当时的感受。是害怕、紧张,还是勇敢、安心。 问题2:你画了什么内容?你当时感受是什么?请根据评价表自评。
教师组织开展“心灵画廊”分享会。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学生上台指着自己的画,这是我看医生的时候,我画了______,因为当时我感觉______。”我觉得我能做到了今天的任务。
问题3:哪一位同学作品打动了你?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的真挚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等方面评价。学生从色彩、内容、角度、手法等方面对他人作品进行点评, 倾听他人分享,进行情感共鸣与互评。 教师总结,每一幅画都很珍贵,因为它说出了你的真实感受。艺术,就是让我们把说不出的话,用画笔说出来。 1.能说出关键元素、夸张、色彩能突出内容、传递情感。能独立完成绘画作品。
2. 能从分享、点评自己的看医生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3.能从美术角度分享他人作品,尊重理解多元化作品。
预设: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独立创作,个别学生在创作时色彩单一,构图无创意,画面过于空白。在评价时,不能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点评。补救:在创作之前,大屏幕可出示优秀学生范画,引导学生们在构图时画大,在人物创作时,可参考范例的人物动态。点评他人作品时,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探讨,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点评、分享作品。
任务四: 发起关爱项目,延伸艺术价值 如何将“健康守护”的温暖传递出去? 教师发起倡议:今天我们用画笔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也看到了别人的勇敢与坚强。老师提议,请大家用今天剩下的时间,或者回家后,制作一张“健康守护卡”。可以在卡片上画一个微笑的医生,写一句“早日康复”,或者画一个勇敢的小战士打败病毒。我们可以把这些卡片送给生病的同学,或者带到社区医院,送给正在治疗的小朋友,用我们的艺术给他们加油打气。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强调“真实感受”而非“画得像”。创作要求具体可操作,兼顾内容与情感表达。通过“健康守护”展示区,强化作品的价值感与仪式感,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内心世界。“心灵画廊”将评价提升至情感交流层面,营造安全、共情的分享氛围。学生通过讲述与倾听,实现情感的释放与连接。互评聚焦于“感受”而非“技巧”,强化了美术的情感表达功能,深化了“艺术能表达生活感受”的核心观念。将个人情感表达升华为社会关怀行动,体现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制作“健康守护卡”,学生学会用艺术传递温暖与力量,培养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实现从“自我表达”到“关爱他人”的升华。
分层作业 作业一:回家后,观察家人做家务或锻炼时的动作,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他们的动态,并和爸爸妈妈分享你的发现。 作业二:尝试用不同材质(如布条、毛线)制作一个“运动小人”,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评价要点 1. 能描绘出医院场景的关键元素;
2. 能通过画面语言有效传达特定情绪;
3. 能在分享中讲述完整的故事与感受;
4. 能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板书设计 看医生
核心任务:我的发现
·看:医院里有什么?(贴图:医生、听诊器、药瓶) → 医生是健康的守护者
·画:我的心情(展示:蓝色=紧张,黄色=安心) → 画笔能说出心里的话
艺术能表达出看病时的心情!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以“情感表达”为核心,成功引导学生直面“看医生”这一可能引发焦虑的主题。通过“小诊所”情境模拟与“心灵画廊”分享会,营造了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袒露真实感受。多数学生能用夸张的色彩与构图(如巨大的针管、流泪的眼睛)表达紧张情绪,部分学生则通过温暖的色调与微笑的医生表现安心感,情感表达丰富多元。
2. 赏析环节选取的对比画作极具启发性,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到色彩、大小、视角等元素的情感暗示,并主动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教师示范的“心跳音符”“超级英雄”等创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突破“写实”局限,实现了从“记录”到“表达”的转变。
3. “健康守护卡”拓展项目将艺术创作与情感教育深度融合,赋予了美术作品以社会价值。学生在制作卡片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同理心,体现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作用。个别学生因过度紧张而难以动笔,今后需提供更多样化的表达支持(如先画符号、再添细节)。(共24张PPT)

守纪律契约
必带铅笔、橡皮、勾线笔、彩笔
让自己安静下来 静息等待上课
美术书和白卡纸放在桌面左上角
课前(工具准备)
绘画课必须要准备的东西:
手工课 - 具体使用的材料在课前会另行通知



16k
白卡纸
课中(纪律表现)
1
上课回答问题举手发言,不说与课堂无关的内容。
[图片][图片]
课中(纪律表现)
2
上课期间不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说悄悄话,做小动作。
[图片][图片]
课中(纪律表现)
3
不要无故私自下座位,不发出奇怪的声音.
有问题要 ,
再发言.
举手
把课本放回书包橱
白卡纸(写好班级姓名)交给老师
有问题及时举手报告老师!!
将上课产生的垃圾放进垃圾桶里!
课后(下课铃响)

我的能量卡
相信自己,
你比想象中还会画画!
今天,我们要去探险,去寻找第一份“宝藏”——“健康守护”。
这份宝藏藏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生病时去过的那个地方
——医院。
看医生
湘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你有没有看过医生?当时是什么感觉?
(请你来模仿一下)
任务一:
分享看医生的经历,模仿医生和患者的表情。
场景再现 在医院里你看到了什么形象、场景、物品?
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看医生的心情呢?怎样刻画表情表现这些心情呢?
用不同表情体现当时的心情、表现
勇敢
惊恐
担忧
害怕
哭泣
痛苦
背景单一,缺少环境烘托气氛
人物主体一样的情况下,比一比有背景和无背景的画面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任务二:艺术分析,对比教材中不同风格的医院主题画作。
不同的环境色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感受?
色彩压抑,不美观。
画面医院的场景的主色调为黄色,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哪种视角更能表现你的感受?
大视角,主要突出周围环境,人物太小,无法体现当时心情。
近距离的角度,更能体现出人物的动态、表情,
传递出当时的感受。
微课示范
怎样能让你的作品更有情感、创意?请你创作自己的看医生作品。
创作要求:
画出你看到的关键人物和物品(医生、护士、药瓶、针管等);
用颜色、主体角度、背景来表达你的感受。
可以用不同的表情传递当时的感受。是害怕、紧张,还是勇敢、安心。
任务三:创作表达,绘制《我的看医生》,突出表情和道具。展评作品。
评一评
你画了什么内容?你当时感受是什么?请根据评价表自评。
哪一位同学作品打动了你?为什么?
如何将“健康守护”的温暖传递出去?
请大家用今天剩下的时间,或者回家后,制作一张“健康守护卡”。可以在卡片上画一个微笑的医生,写一句“早日康复”,或者画一个勇敢的小战士打败病毒。我们可以把这些卡片送给生病的同学,或者带到社区医院,送给正在治疗的小朋友,用我们的艺术给他们加油打气。
下一节课材料
彩纸
胶(双面胶、固体胶、胶水…)
垃圾袋
彩笔、勾线笔、铅笔橡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