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分析每年的国际劳动节,我国都会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进行表彰。从劳动重要性的角度分析国家歌颂劳动,致敬劳动者的原因
1.能阐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理。
2.能阐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能阐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要致敬劳动者,劳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情境一:向无数劳动者致敬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的作用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在劳动中,人的结构关系加强,形成人类社会,在劳动中创造并传承人类文明
劳动即社会实践
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整个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史
(3)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1、去赶集,挑选中意的商品
你知道下面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属于哪个领域什么活动吗?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文化活动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文化活动
政治活动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到银行贷款买房或办厂
3、关注2024年“两会”召开情况
4、习近平主席发表七一讲话
5、参加“爱我中华”演讲会
6、观看电视剧《人世间》
7、参加村委会选举
结论: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构成
衣食住行的生产等
党的二十大召开等
教育、科学、艺术等
情境二:“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 200秒看我国生育政策演变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讨论:我国生育政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不一样?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构成
(1)社会存在
①含义: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
②内容
(2)社会意识
①含义: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
②形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
地理环境
人口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指大众的意识,
非个人的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之前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
(1)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把精神、或者一些神秘力量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决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心的好坏,特别是帝王心术的好坏。他认为人的本心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决定因素。
梁启超
朱熹
以往哲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假象)
未追溯到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主观意志决定的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从而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之处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
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变化
发展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有时不完全同步);
先于社会存在
落后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积极的推动作用
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1.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含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劳动是推动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动力。
纠正:劳动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2.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纠正: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纠正: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纠正: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起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依赖。
纠正: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1.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力的核心
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人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2.某校学生深入到一家工厂进行劳动体验。劳动结束后,甲同学说:“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同学说:“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同学们的感言中,我们认识到(  )
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总是高于书本知识
②只有劳动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
④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3.2023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作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时指出,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是总结新时代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实践经验、更好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的现实需要。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能主动适应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5.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