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件(共6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件(共6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一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5-1949.10)
实现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0-1978.12)
创造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12-2012.11)
开启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11-今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书的主线: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新课导入
2025年联合国发布《全球原始部落生存报告》,提到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桑人部落仍“集体狩猎、平均分配”,而同期欧美企业因利润下滑大规模裁员。
从桑人的“共享”到企业的“裁员”,人类社会为何会从平等走向分化?背后的深层规律是什么?
议题设置
总:人类社会形态更迭的深层密码是什么?
议题1:从“共生共享”到“阶级对立”
--原始秩序为何崩塌?
议题2:从“地租枷锁”到“资本扩张”
--文明进阶藏何困局?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明白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认同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科学精神:学会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3.公共参与: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课堂探究:人类历史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什么特点?
是什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性质由什么决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探寻——原始社会的生活面貌
1
(一)原始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时期。
2.生产力状况: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
说文解字
生产力 = 生产+力 生产 = 制造、创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谁来生产、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
力 = 能力 能力怎样?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最主要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比较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你能发现什么?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1)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人类实现了定居。
(一)原始社会
说文解字
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
关系 = 生产前(生产资料所有制) :
确权、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公有还是私有
生产中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平等互助、雇佣关系
生产后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所得怎么分
(一)原始社会
(一)原始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3.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
根本原因: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生产力
(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利 用
加 工

(石器—铁器—机器)
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私有制)决定
产品分配关系(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剥削、雇佣、平等互助)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原始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4.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上层建筑)
(1)基本单位:氏族。按血缘关系结成
(2)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①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②氏族长(负责日常内部事务)和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没有强制手段和特权。
(3)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亲近的氏族构成部落,有些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思考:原始社会人们是以什么组织形式进行生活、生产活动?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思维提升: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平均分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必然解体
孩儿他妈,我研究出个铜器,用它打出的粮食足够咱一家了!咱俩单飞吧!
欧了!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兄dei们,铜器是我造的,所以我就自己用了啊!你们想用你们自己造!
兄dei们,我种地的效率高,和你们一起种地平均分配很吃亏,我家想要一块地自己种!
想不想和我一样打出很多粮食?想不想吃饱穿暖?那你们就得听我的!
(一)原始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5.私有制的确立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加剧,
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
奴隶社会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结合本课所学,请对以下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观点1: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2: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观点3: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私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私有制不适合生产力时,也会被取代;私有观念是私有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探究与分享:
小结: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童年
地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
历史结果
①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氏族制度,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部落、部落联盟)
主要使用石制工具,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人与自然的矛盾
注意: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社会,不是黄金时代。

人类社会的最初、最低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2025年1月1日上午,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前,观众排起了长队。博物馆推出背诵《尚书·尧典》或《五帝本纪·尧》全篇免门票活动。陶寺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其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②当时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阶级
③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B
探寻——奴隶社会的生活面貌
2
(二)奴隶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阶级的出现
(1)阶级的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历史上的奴隶是怎么出现的?
1.原始社会中部落之间战争不断,战争的俘虏便沦为了奴隶。
2.因无法偿清债务,债务人全家都沦为了奴隶。
(二)奴隶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2.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产品分配关系: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赶紧给我干活,不然就打死你!
(二)奴隶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最早的对立阶级
4.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上层建筑)
(1)原因: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2)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意:
(1)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二)奴隶社会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城市的出现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5.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①劳动者:脑体分工、协作劳动、出现文字
②劳动对象: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③生产工具:金属工具(青铜器)
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提示
5.奴隶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进步性
奴隶社会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大量使用奴隶进行协作劳动,出现城乡分离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都有助于生产发展和文化繁荣。
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
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的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促使奴隶制走向瓦解。
小结:奴隶社会
地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
历史结果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奴隶只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国家
主要使用金属工具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第一个阶级社会、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的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促使奴隶制走向瓦解。
注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生产方式
生产力
劳动者(谁来改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归谁所有)
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怎么改造)
劳动对象(改造什么)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经济地位)
产品分配方式(即分配制度)
决定
反作用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起决定性作用
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1)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
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知识链接
探寻——封建社会的生活面貌
3
尼古拉斯拥有500个奴隶,奴隶们每天耕种,但收成全都归他所有,他每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他在其他奴隶主那看到了用铁犁和牛耕地,速度快多了。又听说修筑水利,可以让农田洪旱保收。于是,他决定这么干。果然,使用铁型牛耕,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他想,该让剩下的200人做什么呢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奴隶去开垦荒地,并占为己有。
但是,尼古拉斯担心起来了,私田越来越多,奴隶们也越来越不听话,该怎么提高他们耕田的积极性呢 开垦的私田又该怎么名正言顺地占有呢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耕种,收取一部分收成作为地租。同时,联合其他奴隶主,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
生产工具改进
调动生产积极性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发生变化
生产力发展
情景探究:尼古拉斯变地主
结合所学及情境故事思考:1.为什么必须要从奴隶社会跨越到封建社会?
统治集团他们拿鞭子驱动奴隶干活不是更简单直接吗?为什么要改变策略?
2、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有什么异同?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1.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②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③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④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2)产品的分配方式: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进步性: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一:晚唐时有人曾说农民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伸冤;七苦冻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还受夫权的支配,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同时,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度。
思考:从材料中分析农民受到了哪些剥削?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3.封建剥削基础和方式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2)剥削方式:经济剥削
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4、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1)政治压迫:封建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2)思想钳制: 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封建君主专制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想钳制
小规模抗租抗税运动
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小结:封建社会
产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
历史结果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③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政治上君主专制、思想上散布封建迷信
主要使用铁质工具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生产力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中,《惘农(其一)》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该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由此可知( )
①封建社会存在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特征
②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③封建社会农民存在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
④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2025年4月24日,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泊所遗址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是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出土有“滇国相印”封泥、“益州太守章”封泥、简牍等重要遗物。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实证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叙事的重要范例。关于该遗址反映的社会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
②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③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劳动人民深受压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详解】①: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①错误。
②:商周至汉晋时期涵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铁制农具广泛使用,②正确。
③: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排除。
④:商周至汉晋时期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劳动人民深受压迫,④正确。
资本主义社会——看不见的锁链
4
思考探究
结合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分析上述材料,谈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有钱的羊毛商人开设了与众不同的工场,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他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羊毛进行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碾平等,则由较大的手工工场完成。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场约有200家,年产呢绒几万匹。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我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台湾、广东的制糖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广东的冶铁业, 等等,不仅有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城市和乡镇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知识拓展
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里由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完全被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剥削的秘密: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即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隐蔽性: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隐蔽性。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力: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资本: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通过“圈地运动”实现
通过殖民扩张、掠夺实现
新兴资产家
痴心妄想!
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钱,我有了,而且很多!现在,我想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利!
呵呵!真的是痴心妄想吗?
思考:在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新兴资产阶级还要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制度?最终又产生什么影响?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上层建筑)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手段: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3)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4)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思考探究
1929~1933年的某一个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美国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爸爸,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结合议学情境及预习,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及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绝对过剩
(2)主要表现:
①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闲置;
②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
③信用关系破坏,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压榨工人
获取剩余价值
工人生活
越发贫穷困苦
经济危机
失业
生产过多牛奶
追求更多利润
牛奶产量过剩
过剩的牛奶
被倒在河里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相对缩小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
之间存在矛盾
社会库存囤积
改变供求关系
资本家获利减少
降低工人工资 甚至裁员
降低工人工资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
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之间存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
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矛盾
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吗?为什么?
2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仍然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因为资本主义在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变革,都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只是自我调节,没有改变其根本: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其自我调节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的痼疾。
吃穿好一些,待遇好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马克思
资产阶级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不能改变资产阶级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完全可以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运用所学知识,请你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①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社会关系,表面上缓和了矛盾,但这些措施没有且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不可调和的,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不可避免,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
所以当代资本主义并不能通过技术革新和调整社会关系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小结: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产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
经济危机特征、表现及原因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工人有人身自由;
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政治制度
大机器生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大量货币当资本
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表现: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末期,当这种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出现私有制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两者矛盾运动的结果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当奴隶制这种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
当封建制这种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
经济危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罪行的判决书。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力管理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物质丰富成了巨大的灾害,成了破产和贫困的根源。而人类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却成了一种救命手段,用以激活因危机而周期性地瘫痪的经济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
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的总爆发
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B.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
C.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巨大飞跃
B
①:“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而原始社会不属于阶级社会,①排除。
②:恩格斯的论断强调了人类通过活动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和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能力,这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正确。
③:恩格斯的论断主要描述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③排除。
④:恩格斯根据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划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表明他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④正确。
(2025·浙江·高考真题)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野蛮时代,以及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文明时代。这一论断
①描绘了阶级社会的不同形态
②可用于佐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描述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
④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