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8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8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类文阅读-8 冀中的地道战
冉庄地道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后又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适应战斗需要,多数地道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 )能隐蔽、转移,( )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形成能打、能藏、能机动的阵地体系。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并与地面工事相结合,与地雷战相结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日军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保留——( ) 毁坏——( ) 快速——( )
2.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
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地道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阵地体系。
4.判断题。
(1)冉庄人民只采用地道战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 )
(2)地道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 )
(3)日均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说明有神灵帮助冀中人民。 ( )
5.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保存 破坏 迅速
2.既……又…… 造句示例:这个文具盒既美观,又适用。
3.列数字 举例子 能打 能藏 能机动
4.(1)× (2)√ (3)×
5.热情颂扬了冀中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李时珍陵园
以李时珍纪念馆为主体的李时珍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在一长500米的带形地段上依次展开。占地面积八十亩,其中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部系钢筋混凝土仿明代建筑。
由山门(纪念馆大门)进入廊院,两侧分别是长80米的本草碑廊。碑廊内壁嵌有李时珍画像、《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原序》和128种本草标本图碑。
廊院之后,是纪念馆,系一四合院。这里安排了明代蕲(qí)州城模型展览、李时珍纪念展览、李时珍行医塑像展。展览以大量的文物、照片、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及《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
由纪念馆穿过月洞门,即见药物馆,楼上楼下共四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历代本草著作,古代医药学家塑像,动、植、矿物药标本和全国各省市重点制药厂生产的名优特中、西药产品。
出药物馆,便是面积为十五亩的百草药园,这里栽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一年四季花香叶绿、千姿百态、供人欣赏。
走过百草园的药物长廊,便进入墓区。绕过一片落叶松林,即见小山坡上苍松翠柏之中的李时珍墓。拾级而上,到第三层平台,正中即是李时珍与妻子吴氏合葬墓。其父李月池母张氏合墓居其左。墓碑碑文清晰。墓地周围,松柏常青,药圃花卉,清香四溢、生气盎然。第二层平台正中矗立着大理石纪念碑,碑顶屹立着李时珍半身塑像,两旁为六角纪念亭。墓园荷花池前巍然耸立着青石牌坊,上刻“医中之圣”四个大字,牌坊下面分别雄峙着两对石狮。牌坊位于墓的正前方约150米。
李时珍纪念馆如今被定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列“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中。它已成为长江中下游下个新的纪念、教育、科研、旅游相结合的理想之地,吸引着中外万千游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选文的说明顺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3.下列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李时珍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
分组成,其中以纪念馆为主。
B.李时珍陵园是著名的明代建筑之一。
C.李时珍纪念馆已被定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如果有客人到李时珍陵园来参观,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写一篇简短的导游词。不超过150个字。
参考答案
1.李时珍陵园 B
2.举例子 列数字
3.B
4.示例:游客们,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有“爱国主义基地”美称的李时珍陵园,从这山门进去,便是廊院,壁上嵌有李时珍画像碑。再往前是纪念馆,有介绍李时珍生平的资料。沿月洞门可见药物馆和百草药园,有许多中草药。穿过长廊则是墓区,有李时珍墓,塑像及“医中之圣”牌坊,希望游客们玩得愉快。8《冀中的地道战》导学案
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侵、略”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任”,会写“侵、略”等10个字,会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3.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感受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感受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地道战》影片片段。(教师) 2.查找有关地道战的资料、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分享资料,激趣揭题(用时:5分钟) 1.板书课文题目:冀中的地道战。 2.引问: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 3.介绍背景。(课件出示日本侵华图片) 4.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5.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1.齐读题目。 2.初步交流地道战的资料。 3.学生说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5.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时间。 1.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对“扫荡”的了解,为学文埋下伏笔。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绕课题质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导学生写一写。(方法:观察字形,发现关键笔画,再范写。) 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4.组织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师生交流写作层次。引导学生分清详略,并形成“产生和作用一一式样和特点一一在历史上的地位”的板书。 1.正确读记词语。(互相纠正字音,重点掌握多音字“任”。) 2.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难写或者最重要的两个词语,理解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说。 3.可以运用查字典法、近义换词法及反义词否定法。 4.带着问题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 5.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总结各部分内容。(产生和作用一一式样和特点一一在历史上的地位) 1.教师在检查预习时,结合预学素中的内容,着重落实的词语有“岔道、吆喝”等,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重点强调生字的读音:“岔”是翘舌音,“陷、拐”是三拼音。 3.引导学生用区别形近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4.书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陷”字右下是“臼”,不是“白”。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用时:13分钟) 1.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地道战是个奇迹。用横线画出来。 2.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 3.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文章内容及感受。 1.速读课文,从字里行间细心地找一找,画一画,用心地读一读,初步感受地道战的神奇。 2.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3.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批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所画句子的描写特点,从内容、感悟上分别做批注。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2.搜集描写地道战的资料。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层次。 2.自主积累。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板书概括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交流资料,明确重点(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词语。 2.回顾课文脉络。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词语的时候相机强调字音。
二、紧扣“奇迹”,体会智慧(用时:26分钟)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地道战是个奇迹的段落,在印象深的地方做好批注。 (1)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 (2)指导填写学习活动卡。 2.组织交流,适时引导、点拨。 3.课件出示句子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并体会。 (1)引问: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那它“奇”在哪儿 (2)追问:这一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3)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运用解读关键词和联系背景资料的方法品悟文章内容。 4.出示课外资料,播放电影片段,帮助体会。 5.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1.认真阅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填写学习活动卡:用精练的语言填写学习活动卡,在填写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和补充。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奇”。 (2)交流“奇”的部分,重点品读。 (3)感受奇迹来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观看影片,加深体会,升华理解。 5.找出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畅读、互赏、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填写活动卡时应先引导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再重点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学生理解这一奇迹是如何产生的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回答,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朗读相关语句。 3.教师在播放影片片段时,应提前剪辑好,注意只播放地道战作战的精彩部分,时长控制在3分钟之内。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6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导思: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学生交流。 2.畅谈感受。 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圈绕阅读策略来写。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用时:7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推荐观看《地雷战》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在推荐阅读时可以出现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说教材
《冀中的地道战》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五、说教学方法: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决定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抓住教材内容,运用“以读代讲”“点拨议论”的方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 生自学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这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记叙了什么事,具体介绍了什么”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它写具体的”这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2.解题:冀:河北简称,冀中:河北地区中部,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3.简介背景知识,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抗日战争中,我国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他们就采取了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把我抗日力量铲尽除绝,所以叫“扫荡”。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为我国河北省中部是平原地区,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敌人,又有力地保护了自己。
4.提问: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指名读读生字新词。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1)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地道的?
(3)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4)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指名说说课文描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2.全班讨论:全文的重点写了什么?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 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对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3.引导学生在交流时画出描写地道式样和特点(地道的式样,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和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的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
4.讨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让学生知道是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写的。)
②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么?(使学生知道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人读了以后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两点,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智慧: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里指对付敌人的办法。无穷无尽:没有终点,没有限度。尽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播放电影片段)
(2)地道战的作用是什么?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
(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分组讨论:
地道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 “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破坏?(播放电影片段)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冀中人民怎样通讯联络?(“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
4.小结: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
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说一说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欣赏歌曲《地道战》。
(六)布置作业
1.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2.找机会看看《地道战》这部电影。
七、说板书设计
地道产生的背景——为了粉碎“扫荡”
8.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的式样: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抵御敌人的破坏:防火、防水、防毒
地道的特点
联络方式奇特:“无线电”“有线电”8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认识“侵、略”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任”,会写“侵、略”等10个字,会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4.通过学习本课,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的智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地道战吗?相信很多同学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下面来观看一个视频片段,谈谈你的感受。(课件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完视频片段,畅谈感受。
继续引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冀中的地道战,领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英勇与智慧。(课件出示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冀中在哪里?
预设2:地道是什么样的?
预设3:在地道里究竟如何打仗?
教师引导:在阅读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更多问题,可以带着新的问题读课文。
3.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阅读后记录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要在确定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记下所用时间。
(2)记录阅读时间后,要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写完问题后,再完成检测题。检测题在完成阅读后才可以看,完成检测题时不可回读课文。
二、记录阅读时间和问题,检测阅读效果
教师引导: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提高阅读的理解力是同等重要的,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就来做一做这里的检测题,看看你的阅读效果如何。(课件出示检测题)
示例:
读课文用了( )分( )秒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
(2)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
(3)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旁边堆满荆棘。( )
(4)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上面的情况。( )
三、交流阅读体会,说说在阅读时提出了什么问题
1.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通过测试,你觉得你的阅读效果如何呢?(全班自主交流)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1:课文里有很多我不理解的词语和看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大扫荡、孑口”,但是这些词语不影响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选择暂时忽略,做到了不回读。
预设2: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个自然段肯定要具体说怎么了解地面上的情况这一话题。
2.教师引导:说说你是带着哪些问题去读课文的,是否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和同学交流。
预设1:我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地道战”“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读完课文,我从前两个自然段和全文找到了答案。
预设2:我想知道“地道是什么样的”,读到第4自然段“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我以为后面要讲各式各样的地道。接着往后读,发现除了写地道的式样外,重点还写了人们在地道里如何生活的情况。带着问题阅读,一边读一边产生新的思考,加深入了我对文章的理解。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暂时忽略;有些问题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做个积极的阅读者。
四、梳理主要问题,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并初步梳理:刚才大家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有些问题可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可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明白,也可能在阅读中产生了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把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阅读中产生的新问题在小组中进行梳理,筛选出对于理解课文最有价值的问题。
2.全班汇报,归类梳理问题。
提醒学生可以回顾四年级学过的梳理问题的方法,从有关内容理解、主旨把握、写作方法、收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
预设1: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地道战发生在什么时间 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 什么是地道战 地道是什么样的 在地道里是怎么打仗的
预设2:和课文的主旨有关的: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地道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的意义有哪些 为什么利用地道可以打败敌人
预设3:文章写法方面的: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地道战的
3.筛选出对于理解课文和把握主旨最有价值的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结合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筛选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筛选出来的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课文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即为了反击敌人的大扫荡;接着分别从地道如何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如何打击敌人、如何防御敌人、如何传递信息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地道;最后总结全文,说明地道战的威力。
布置作业,分配小组任务
小结: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呢?下节课,我们将分成“地道战资料组”“地道战生活组”“地道战战斗组”“地道战防御组”“地道战通讯联络组”几个小组,分别介绍相关内容。请同学们自由结组,查阅资料或认真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准备下节课分享。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侵、略”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任”,会写“侵、略”等10个字,会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2.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3.通过学习本课,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深入把握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对本组准备分享的内容进行最后梳理,确定分享的形式。人员分工。
2.小组汇报。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按照“地道战资料组”“地道战生活组”“地道战战斗组”“地道战防御组”“地道战通讯联络组”的顺序来进行分享。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地道战资料组”分享,介绍地道战背景。
预设:
①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那里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为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②结合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大扫荡”是日本侵略军为了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扫荡中实施所谓的“烬灭作战”,其实就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具体讲就是不问男女老幼,把人全部杀死;所有房屋一律烧毁;粮食不能搬走的,一律烧毁或下毒。
③出示相关图片,理解了“封锁沟”“封锁墙”“碉堡”等词语的意思。
“地道中生活和生产组”分享,了解地道构造之奇。(第4自然段)
预设:我来给大家说说地道是什么样的吧。地道的.上面是庄稼地或者街道。地道距离地面有三四尺,地道内部有四尺高,大概一点三米,如果我在地道里,几乎可以直着身子走路了。地道由一个“大洞”和“小洞”组成,能住人,也能住牲口.....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气孔”,人在里面,不会感到憋闷……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话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1:从第3自然段“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中的“不计其数”“横的,竖的,直的,弯的”看出地道的数量很多,样式也很多,范围广。
预设2:第4自然段以任丘的地道为例,写了地道的保障功能,具有隐蔽性强、较为舒适、功能齐全的特点,能给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
“地道战战斗组”分享,了解地道战如何打击敌人。(第5自然段)
预设:我们组想告诉大家,地道的出口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隐蔽,二是安全。
教师引导: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勾画关键词句,再借助关键词句给大家讲一讲人们在地道里是如何打击敌人的。
预设1:地道的出口旁堆满荆棘,旁边还有“陷坑”;(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预设2:地道里还会在离出口不愿的地方娃几个坚固的洞,民兵会在洞里警戒,还会在拐角处挖岔道,有死道和活道,不管敌人进了哪个道,都逃脱不了我们民兵的法掌,设计巧妙。
“地道战防御组”分享,了解地道如何防范敌人的破坏。(第6自然段)
预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要破坏我们的地道,那可不容易。对付火攻我们有土和沙;对付毒气,我们有严严实实的吊板;对付水攻有枯井和暗沟……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勾画出人们在地道里防御敌人的各种方法。完成下面的表格。
敌人的破坏 防御方法
小结:觉得冀中人民充满智慧,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办法,他们都能用恰当的方法应对。
“地道战通讯联络组”分享,了解地道里信息传递的奇妙方式。(第7自然段)
预设:“无线电”大家都听说过,地面发现敌情常用;地道里有更巧妙的“有线电”……
教师提出要求: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人们在地道战中是怎样联络的?
预设1: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
预设2: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预设3: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
预设4: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拉动铁丝牵住的铜铃,发出响声。
教师小结:没错,吆喝、“无线电”、“有线电”小铜铃就是人们的联络工具。
3.讨论交流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
(1)引导学生思考: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打击了敌人。作者两次写到这是个奇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迹”的?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冀中人民特别勇敢、特别有智慧,面对敌人的“扫荡”积极想办法。
②地道设计得精巧、合理,让敌人根本想不到。敌人对地道中的情况一无所知,摸不着头脑,我们对地面的情况却了如指掌。设计的巧妙也是胜利的原因。
③日军在冀中地区的大扫荡令人发指。我看到了人民群众面对日军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无惧。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4.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冀中的地道战》,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二、学习写字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2.重点指导笔画较为复杂或易错生字的书写。
(1)“侵、略、妨、陷、拐”等为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陷”字右边上面是“”,下面是“臼”。
(2)“筑、党、蔽”为上下结构,书写时上短下长。“蔽”字下部右边的“攵”不要写成“夂”。
(3)通过书写词语加强记忆。如“侵略”“修筑”等。
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深入把握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对分享的内容作最后梳理,明确分工。
2.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1)“地道战资料组”分享,介绍地道战的背景。(第1~3自然段)
预设:
①结合地图,我了解了“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那里河道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为特殊的战略位置,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②结合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大扫荡”是日本侵略军为了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疯狂的扫荡。扫荡中实施所谓的“烬灭作战”,其实就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具体讲就是不管男女老幼,把人全部杀死;所有房屋一律烧毁;所有粮食不能搬走的,一律烧毁或下毒。
教师相机指导认读“侵、略、垒”等生字。
(2)“地道中生活和生产组”分享,了解地道构造之奇。(第4自然段)
预设:我来给大家说说地道是什么样的吧。地道的上面是庄稼地或者街道。地道距离地面有三四尺,地道内部有四尺多高,大概一点三米,如果我在地道里,几乎可以直着身子走路了。地道由一个“大洞”和许多“小洞”组成,能住人,也能拴牲口……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气孔”,人在里面,不会感到憋闷……我们小组还画了“地道构造示意图”,大家看,这是大洞,小洞,气孔……
(3)“地道战战斗组”分享,了解地道战如何打击敌人。(第5自然段)
预设:我们组想告诉大家,地道的出口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隐蔽,二是安全。大家看(出示示意图)出口旁堆满荆棘,旁边还有“陷坑”;更重要的是,地道里还有“迷惑洞”……地道里还有“孑口”,就是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学生分享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读词语“陷坑”“拐弯”“岔道”等。
(4)“地道战防御组”分享,了解地道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第6自然段)
预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要破坏我们的地道,那可不容易。对付火攻我们有土和沙;对付毒气我们有严严实实的吊板;对付水攻我们有枯井和暗沟……
(5)“地道战通讯联络组”分享,了解地道里信息传递的奇妙方式。(第7自然段)
预设:“无线电”大家都听说过,是地面发现敌情时常用的通讯方式,地道里有更巧妙的“有线电”,我们来给大家表演一下有趣的“有线电”传播消息……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评价。
3.讨论交流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
(1)引导学生思考: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打击了敌人。作者两次写到这是个奇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迹”的 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冀中人民特别勇敢,充满智慧,面对敌人的“扫荡”积极想办法。
②地道设计得精巧、合理,让敌人根本想不到,他们对地道中的情况一无所知,摸不着头脑,我们对地面的情况却了如指掌。地道设计巧妙也是取得胜利的原因。
③我认为从日军在冀中地区的大扫荡可以感受到敌人的毒辣,他们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我们也看到了面对日军,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无惧。
4.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冀中的地道战》,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关注生字。
2.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
在阅读中结合具体语境,在词语或句子中先认读、再书写。
多音字“任”在本课出现在“任丘”一词中,读“rén”,“任丘”是地名,在河北省。提醒学生,“任”作姓氏时,也读“rén”,不能读成四声。
学习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会写的10个生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2.重点指导笔画较为复杂或易错生字的书写。(蔽、陷)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3.选做:观看电影《地道战》。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既要让学生学习运用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更要综合运用、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方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读了题目后产生了哪些问题,最想了解哪些内容,之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综合运用之前学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享交流阅读所得。最后引导学生就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展开交流讨论,感受中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共35张PPT)
视频导入
8.冀中的地道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第一课时
讨论交流
冀中在哪里?
地道是什么样的?
在地道里究竟如何打仗
……
初读课文
在确定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后,记下所用时间。
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与课文相关的检测题。注意不可回读课文哦!
带着问题读课文,阅读后记录问题。
检测阅读效果
读课文用了( )分( )秒
(1)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 )
(2)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 )
(3)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旁边堆满荆棘。 ( )
(4)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上面的情况。 ( )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说一说:
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交流阅读体会
课文里有很多我不理解的词语和看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大扫荡、孑口”,但是这些词语不影响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选择暂时忽略,做到了不回读。
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个自然段肯定要具体说怎么了解地面上的情况这一话题。
班级交流
你是带着哪些问题去读课文的 是否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呢?
我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地道战”“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读完课文,我从前两个自然段和全文找到了答案。
我想知道“地道是什么样的”,读到第4自然段“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我以为后面要讲各式各样的地道。接着往后读,发现除了写地道的式样外,重点还写了人们在地道里如何生活的情况。带着问题阅读,一边读一边产生新的思考,加深入了我对文章的理解。
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暂时忽略
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
小结
地道战发生在什么时间?
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
什么是地道战?
地道是什么样的?
在地道里是怎么打仗的?
和课文内容有关的
和课文主旨有关的
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地道战?
地道战在抗战历史上的意义有哪些?
为什么利用地道战可以打败敌人?
文章写法方面的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地道战的?
小组合作,梳理问题
哪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结合课文的初步理解,小组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
筛选问题
1.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
2.如何利用地道作战
3.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带着这三个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什么内容。
课文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即为了反击敌人的大扫荡;
接着分别从地道如何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如何打击敌人、如何防御敌人、如何传递信息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地道;
最后总结全文,说明地道战的威力。
分配小组任务
关于地道战,你对哪方面的内容最感兴趣?
地道战资料组
地道战防御组
地道战通讯联络组
地道生活组
地道战战斗组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按照下面的小组顺序来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学习成果汇报
地道战资料组
——介绍地道战背景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那里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为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大扫荡”是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疯狂的围剿。
“烬灭作战”——“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
封锁沟
封锁墙
地道生活组
——讲解地道构造之奇
地道的上面是庄稼地或者街道。地道距离地面有三四尺,地道内部有四尺高,大概1.3米,如果我们在地道里,几乎可以直着身子走路了。地道由一个“大洞”和“小洞”组成,能住人,也能住牲口……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气孔”,人在里面,不会感到憋闷……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数量多
式样多
范围广
地道构造
隐蔽性强: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
较为舒适:四尺多高,顶离地面三四尺。从气孔还能漏下光来。
功能齐全:住人、拴牲口、搁东西、作厕所、有气孔。
任丘地道构造
地道战战斗组
——讲解地道战如何打击敌人
地道的出口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隐蔽,二是安全。
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勾画关键词句,再借助关键词句给大家讲一讲人们在地道里是如何打击敌人的。
隐蔽,堆满荆棘
设置陷坑
地道的出口
拐弯的地方挖岔道
离出口不远的地方: 挖坚固的洞 警戒
死道
地雷
活道
“孑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地道里
地道战防御组
——讲解地道如何防范敌人的破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要破坏我们的地道,那可不容易。
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勾画出人们在地道里防御敌人的各种方法。完成下面的表格。
敌人的破坏 防御方法
火攻 土和沙
毒气攻 放吊板挡住
水攻 连通枯井暗沟
其他毒辣的法子 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地道战通讯联络组
——讲解地道里信息传递的奇妙方式
“无线电”大家都听说过,地面发现敌情常用;地道里有更巧妙的“有线电”……
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人们在地道战中是怎样联络的?
地道外—“无线电”
地道里—“有线电”
一个接一个的吆喝声。
拉动铁丝牵住的铜铃,发出响声。
交流讨论
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打击了敌人。作者两次写到这是个奇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迹”的?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冀中人民特别勇敢、特别有智慧,面对敌人的“扫荡”积极想办法。
地道设计得精巧、合理,让敌人根本想不到。敌人对地道中的情况一无所知,摸不着头脑,我们对地面的情况却了如指掌。设计的巧妙也是胜利的原因。
日军在冀中地区的大扫荡令人发指。我看到了人民群众面对日军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无惧。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侵略
堡垒
搁置
陷阱
拐弯
岔道
任丘
qīn lüè
lěi
rén qiū
ɡē
chà
ɡuǎi
xiàn
会认字
多音字
1.我们要听家长的话,不能任( )性。
2.任( )丘在河北省。
任性

任丘
rèn
rén
任意
rèn
地名,在河北省。作姓氏时,也读rén,不能读成rèn。
rén
会写字





qīn
lüè
bǎo
dǎnɡ
qiū




fánɡ

xiàn
ɡuǎi

zhù

xiàn
注意笔顺
不是“夊”
先左后右
最后封口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1.熟读课文。
2.抄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3.选做: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后作业冀中的地道战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任丘(rèn rén) 任何(rèn rén) 隐蔽(bì pì) 侵略(qīn qīng) 堡垒(lěi něi) 妨碍(fáng fāng)
形 形近字字词。 侵( ) 拐( ) 丘( ) 妨( ) 浸( ) 别( ) 兵( ) 防( )
义 在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①狠毒残酷。 ( ) ②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 ③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形容非常多。 (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4.阅读这篇课文,我使用了速读的方法,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分钟。 5.快速默读后,我了解的内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三: 梳理结构 6.快速默读后,我知道了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冀中的地道战,其中在介绍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时又是通过四部分来写的,读完后我能填好下表。
预习目标四: 补充资料 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来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