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4.1 维护秩序靠规则 教学设计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第一课时 维护秩序靠规则一、 核心素养目标1. 道德修养:感受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树立规则意识,懂得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2. 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理解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初步形成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3. 健全人格:培养自律意识,学会在面对个人意愿与规则要求冲突时,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4. 责任意识:明确遵守社会规则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贡献力量。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秩序的含义、种类及重要性;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类型。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规则如何通过规范行为、调节关系来维系和保障社会秩序。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片段(如“天安门广场升旗后无垃圾”“高铁霸座”现象对比)、小组讨论卡片、情景模拟剧本。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对比导入,引发思考(5分钟)1. 播放两组对比视频/图片:组一(有序):学生安静有序的阅览室、交通高峰期井然有序的车流、音乐会观众文明观演。组二(无序):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插队引发争吵、交通事故现场。2. 提问:观看了这两组画面,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一种环境里?为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3. 引出课题:一种叫“秩序”,一种叫“规则”。秩序让我们感到安全、舒适和高效,而秩序的背后,离不开规则的支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维护秩序靠规则》。(二) 探究新知:层层深入,明理导行(30分钟)第一篇:社会生活需要秩序1. 探究活动一:感知生活中的秩序呈现教材P26“生活观察”四幅图片:学生排队、工人操作、运动员比赛、读者读书。小组讨论:① 以上图片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秩序?(食堂秩序、生产秩序、竞赛秩序、公共场所秩序)②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场景失去秩序会怎样?(食堂拥堵混乱、生产出事故、比赛无法进行、无法安静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社会秩序的含义: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社会秩序的种类: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等。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它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第二篇:秩序离不开规则的维系1. 探究活动二:规则在哪里?承接导入:有序的画面如此美好,是什么在背后默默地维护着这些秩序?分析教材P27“探究与分享”三个案例:案例一(公共场所礼仪)—— 道德规则(靠舆论、习惯、信念维系)案例二(考试纪律)—— 纪律规则(靠组织约束力维系)案例三(禁止高空抛物)—— 法律规则(靠国家强制力维系)教师总结:这些道德、纪律、法律等,都是社会规则。它们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默契与共识,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事。其中,道德和法律是最主要的两种社会规则。2. 核心讲解:社会规则的作用规范社会行为:规则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行为提供了准绳。(如图片中学生“应当”排队)调节社会关系:规则通过规范行为,来调整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礼让老幼病残孕”调节了强者与弱者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则的上述两个作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稳定、和谐、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三篇: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1. 探究活动三:从“一米线”看规则的价值阅读教材P28“相关链接”:关于“一米线”规则。深度讨论:① “一米线”规则维护了什么?(个人的隐私权和安全感)② 如果没有人遵守“一米线”,会有什么后果?(引发紧张、焦虑、争执,秩序混乱)③ 这个案例体现了规则的哪些作用?(规范了排队行为,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维护了公共场所的文明秩序)教师升华:一个小小的“一米线”规则,背后是对人深层次的关怀和尊重。规则不仅是冷冰冰的限制,更是文明和智慧的体现。2. 探究活动四:《教育惩戒规则》之我见呈现教材P28“探究与分享”:《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辩论与思考:① 为什么需要出台这样一个规则?(因为之前存在“不敢管”和“乱管”两种极端,规则让教育惩戒有章可循)② 这个规则保障了哪些方面的秩序?(保障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规范了师生关系,保护了各方合法权益,最终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师总结:规则通过明确权利义务、规定责任后果,来保障秩序的实现。遵守规则,我们就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违反规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戒(道德的谴责、纪律的处分、法律的制裁),从而被纠正回秩序的轨道上来。(三) 课堂小结与升华(5分钟)1. 回顾总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逻辑链: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 秩序离不开规则 → 规则维系和保障秩序(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2. 价值升华:规则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守护我们自由的盾牌。我们每个人既是规则的受益者,也应该是规则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维护者。(四) 随堂练习与反馈(5分钟)【材料分析题】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如要求居民出入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保持社交距离等。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规则”对于维护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秩序起到了哪些作用。(五) 布置作业1. 观察作业:观察校园或社区中的一个公共区域(如图书馆、食堂、公交站),找出其中存在的3条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并分析它们分别维护了何种秩序,属于哪类规则(道德/纪律/法律)。2. 实践作业:选择一条你认为重要的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向家人或朋友宣讲遵守这条规则的重要性。五、 板书设计六、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出发,通过正反对比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生活需要秩序”“秩序靠规则维系”的结论,符合认知规律。对教材中的多个“探究与分享”和“相关链接”素材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整合,使课堂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板书设计逻辑清晰,直观地展示了“秩序”与“规则”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2. 改进之处:在讲解“规则类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再进行归类,更能调动其思维主动性。“教育惩戒规则”的讨论有一定敏感性,教师需注意引导方向,强调其“教育性”和“规范性”,避免学生片面理解为“惩罚”。可以设计一个更生动的小型“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没有规则的课堂),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无序带来的混乱和低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