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设计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课时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认同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增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道德修养
在反思自身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情、他人的帮助之谊,培育感恩、友善、尊重他人的美德。
树立在社会关系中履行相应责任的意识,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3. 法治观念
初步认识到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行需要道德和法律的调节,为学习后续关于社会规则、法律知识的内容奠定基础。
4. 健全人格
通过绘制社会关系网络图,客观认识自我,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角色,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发展。
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避免产生孤立、疏离感,培养合群、协作的品格。
5. 责任意识
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明确自身作为社会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
激发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和行动力,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2. 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需要个人”的理性认知,内化为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社会关系网”动画、社会关系类型案例卡片、“大树与土壤”关系示意图;准备小组讨论议题。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P6-8;初步思考自己的社会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哲学之问——“我是谁?”(约5分钟)
1. 身份竞猜:教师提问:“如果请你用不同的身份来介绍自己,你能说出多少种?”
2.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回答(如:我是XX班的学生、我是XX的儿子/女儿、我是某人的朋友、我是某书店的会员、我是中国公民等)。教师将答案分类板书。
3. 设疑引思:“为什么同一个‘我’,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是由什么决定的?” 由此引出课题——《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 环节一:绘制我的“社会地图”——感知社会关系(约10分钟)
1. 【个体建构】绘制社会关系网络图: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6“生活观察”中的任务:以“我”为中心,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教师提供示例:家人圈、朋友同学圈、师生圈、社区圈等)。
2. 【小组分享】“我的关系网”展示会:
在小组内展示并讲解自己的关系图,分享一两个让自己感受最深的社会关系故事。
思考:从这张网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关系多样、相互连接、离不开他人)
3. 【理论提升】解读马克思名言:
课件出示马克思的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师引导:“这句话不是说你各种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说正是这些社会关系定义了‘你’是谁,塑造了‘你’的性格、思想和能力。”从而得出结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网上的一个节点。
(三) 环节二:解密“关系”密码——理解身份确定(约10分钟)
1. 【探究分析】为什么身份不同?:
聚焦课本P6下方“探究与分享”:同一个人,为什么在超市是“消费者”,在小区是“邻居大哥哥”?
学生讨论:(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变了,与他互动的人不同,他的角色和责任也就不同)。
得出结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2. 【概念学习】社会关系的类型:
引导学生阅读P7“相关链接”,学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对号入座”活动:教师给出多个案例(如:“我和我的表哥”、“我和我的班主任”、“我和门口早餐店老板”),让学生判断分别属于哪种社会关系。
此活动旨在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社会构成。
(四) 环节三:辨析“鱼”与“水”——明晰相互依存(约10分钟)
1. 【深度研讨】解读“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结合P7的图片(被无数线条连接的中心人物)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分组讨论对此话的理解。
教师提供思维支架: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就离开社会(狼孩的故事),他会怎样?(从语言、思维、行为能力方面引导)
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从哪里来?
得出结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为我们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 【辩证思考】社会能离开个人吗?:
提问:“社会这棵参天大树,需要什么才能生长?”(展示“大树与土壤”图)。
引导学生阅读P8第一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得出结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五) 环节四:践行“我”的责任——从认知到行动(约5分钟)
1. 【启思导行】回应课本P8提问:
小组讨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美好,我能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层面,思考具体、微小的行动方案(如:主动承担家务、认真完成学业、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对服务人员说谢谢等)。
2. 【课堂升华】:
教师总结:我们享受社会赋予的一切,也应肩负起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责任。这份责任,就从认清我们的每一个身份、履行好每一份对应的责任开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 原因: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扮演不同角色
→ 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三、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 个人离不开社会(提供生存发展条件)
→ 社会离不开个人(由个人组成,靠每个人努力)
四、我们的责任:从履行好每一个身份的责任做起,为社会做贡献。
六、随堂练习
1.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属于(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亲近关系
【答案】B
2.小雪在家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八年级学生,在超市是小顾客,在社会是合格的小公民。这些说明了( )
A.人的身份是在业缘关系中确定
B.社会关系不同,我们的身份不同
C.每个人身份的角色定位是一样的
D.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
【答案】B
3.公益广告语:“每人进步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鲁迅先生说:“一个人想要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对此两句话的理解你认为( )
A.两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两者的意思都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能离开社会
C.广告语的意思是社会的发展决定个人的进步
D.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答案】D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