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1.搜集中国科学家们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2.选择最敬仰的1~2位科学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精神品质。 仔细搜集资料,独立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非必要不求助家人。
学中 1.完成“我敬仰的科学家”学习任务单(一)。2.完成“我敬仰的科学家”学习任务单(二)。 1.先独立填写学习任务单,再小组交流完善学习任务单,最后在全班进行展示。
学后 你身边有科学家吗?你身边有发明创造吗?想一想,找一找。 2.深入了解科学家,学习他们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
2.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培养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难点
培养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找一找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
2.总结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归纳科学家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学生准备
1.找一找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
2.选择你最敬仰的1~2位科学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精神品质。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钱学森》中钱学森回国的片段。
师:同学们,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在电影片段中,你感受到的强烈愿望是什么?
预设:钱学森;一定要回国,报效祖国。
师:是的,他是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当年的他一腔热血,回国报效祖国。像钱学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设计意图]以电影《钱学森》为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精彩课堂
活动一:找一找我敬仰的科学家
1.找一找
师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第32页“阅读角”,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单(一)。
“我敬仰的科学家”学习任务单(一)
科学家名字 时期 回国之前在哪里 贡献领域 共同特点
生阅读完毕,先独立填写学习任务单(一),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完善学习任务单(一)。
师巡回指导,点拨启发。
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展示。
小组互评、纠错。
如:“学科学”小组完成后的学习任务单(一)。
“我敬仰的科学家”学习任务单(一)
科学家名字 时期 回国之前在哪里 贡献领域 共同特点
钱学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美国 “两弹一星” 心系祖国、无私奉献
邓稼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美国 “两弹一星”
庄晓莹 21世纪 德国 纳米复合材料
师:每个人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各小组刚才也进行了展示,同学们梳理的知识很清晰,也不约而同地写出了一样的敬仰原因。科学家能让大家敬仰,首先是他们有家国情怀,他们心系祖国,无私奉献。
2.讲一讲
师:这些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但他们经历不同,时代不同,其故事也会有所不同。接下来,请同学们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吧!
预设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 2021 年5月22日),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他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87年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1996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
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袁隆平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等十多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预设2: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著了《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和新桥》等著作。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
师:听了以上科学家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发言。
师:以上科学家的故事再次说明了中国科学家胸怀祖国,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总有一群胸怀祖国和人民的科学家挺身而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设计意图]设置“找一找我敬仰的科学家”是为 了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读“阅读角”、说科学家的故事,进一步了解、体会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情怀。
活动二:学一学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师:科学研究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师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第33页“阅读角”,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我敬仰的科学家”学习任务单(二)
科学家名字 敬仰原因 具体体现
钱三强 勇于质疑严谨求实
屠呦呦
师:钱三强和屠呦呦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举例说说,还有哪些科学家具备类似的品质?
学生分组交流。
师小结:勇于质疑、严谨求实是我们敬仰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也是所有科学家取得科学发现的必要保证。
[设计意图]设置活动二是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家除了要有家国情怀,还要具备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精神品质,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才可能实现。让学生从小培养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课时总结
同学们,你们心中敬仰的科学家除了都具有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外,还具有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你们要想成为科学家,也要——( 齐读板书)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勇于质疑、严谨求实。
作业布置
你身边有科学家吗?你身边有发明创造吗?想一想,找一找。
板书设计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二课时
找一找我敬仰的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
学一学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勇于质疑、严谨求实
教学特色
本课时设置了“找一找我敬仰的科学家”“学一学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两个活动。学生课前有充分准备,因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第一个活动,先找后讲,充分挖掘出老一辈科
学家为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钱学森、邓稼先、庄晓莹、袁隆平、茅以升、钱三强、屠呦呦……他们胸怀祖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第二个活动,由教师引导,从爱国情怀转到科学研究精神,学生先自主学习,展开阅读,完成学习任务单(二),教师再适度拓展,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感染着学生们。
两个活动相辅相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也学习了科学家的精神品质,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 )不是“两弹一星”元勋。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2.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疟疾的科学家是( )。
A.莫言
B.屠呦呦
C.钱三强
二、判断题
3.不质疑,不严谨,照样可以有发明创造。( )
4.爱迪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灯泡。( )
答案
1.C 2.B 3.× 4.×
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寻找我身边的“小科学家”。
活动目的:“胸怀祖国、无私奉献;勇于质疑、严谨求实”是科学家们共有的精神品格。而这些精神品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要从小培养。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养成好习惯,培养好品质。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科学家”应具备的精神品质。
2.各小组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
3.为被推荐的人发放小红花,予以激励。
4.被推荐的人有序发言,分享这些习惯和品质是怎么形成的。
5.活动总结:人人都要养成好习惯,培养好品质,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