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了解高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独立查阅资料,体会这些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学中 1.分享与科学家“接触”的感受(书中、电视里或面对面)。2.展示普通人的发明创造。 1.感受到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励学生也能成为科学家。2.深入了解普通人的发明创造,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培养科学初心、好奇心、责任心。
学后 讨论:你想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吗?关于发明创造,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进行小组交流,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深入了解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心,激发自己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深入了解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心。
难点
激发学生自己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科技应用于生活的有关视频,制作课件。
2.搜集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筛选、整理备用。
学生准备
1.了解高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搜集普通人的发明创造。
导入新课
师播放视频。(生观看)
师:视频里的人在干什么?
预设:视频中人们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无人机这样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人们从科学家的发明中受益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精彩课堂
活动一: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师: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可他们在哪儿呢?生活中见过他们吗?
预设:我的叔叔就是一名科学家,我几乎每星期都能见到他。
师:你在电视上、生活中或者书里见过哪些科学家?请分享你的经历吧!
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派代表讲述。
预设1:我在哥哥的课本里看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纸”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同时能够大批量生产,成为记录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我认为蔡伦太伟大了。
预设2:我清楚地记得那是5月31日,我的母校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他们给小学生做科普专题报告。在这场活动中,我认识了“神奇的放射线”,那位科学家叔叔从我们熟悉的医院X光片,讲到深奥的电磁辐射、核素衰变;从为什么一本书可以遮挡阳光却无法阻挡X射线,讲到利用放射线进行工业探伤(找漏洞)、杀死癌细胞;从司马光砸缸的策略选择,讲到如何通过放射防护原则用好双刃剑……那情景历历在目,真希望还有下一次。
师小结:无论是面对面与科学家交流,还是在电视里、书本中见到科学家,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科学家身上,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他们乐此不疲、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同时感受到他们其实也很普通——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要穿衣吃饭,也有喜怒哀乐。
同学们,只要你们努力学习,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若干年后,相信你们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
[设计意图]“见过”不仅仅是指在生活中面对面见过,还包括在电视上或者书里见过。扩大了范围,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谈,毕竟能在生活中面对面见过科学家的人很少。在活动中感受科学家离我们并不远,激励学生,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科学家。
活动二:身边也有发明创造
师:有人认为,“发明创造只有科学家才可能实现,离我们普通人很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问题:你身边或你了解的普通人有什么发明创造?请谈一谈。
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在班级中分享。
预设:一个普通人为社区垃圾桶自制了一套智能感应开关器,15秒实现垃圾投放“零接触”,该“智能感应开盖垃圾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叫刘军,早年从事钣金工、水电工等技术工种的他,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刘军发明的“破袋神器”曾一度出圈,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
据介绍,这套自制的智能感应开关器由人体感应装置、低压插座、电机、四根铁杆、挂钩等几部分组成。当居民靠近垃圾桶时,安置在投放点上方的感应装置便会自动识别,并利用安装在垃圾桶上的电机、铁杆、挂钩等装置实现自动开盖。15秒后自动关闭,给居民充足的投放垃圾时间,真正做到垃圾投放“零接触”。
.....
师:刚才,大家分享的故事中的主角都是普通人。这些普通人把发明创造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对此,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在班级中分享。
预设1:只要勤钻研、勤动手,我们小学生也可以有小发明、小创造。
预设2:我发现很多发明构想都源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身边也有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设置“身边也有发明创造”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科学家”,明白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培养科学精神和好奇心。
课时总结
同学们,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科学家的身影,甚至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很多发明构想都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他们的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作业布置
讨论:你想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吗? 关于发明创造,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三课时
活动一: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活动二:身边也有发明创造
教学特色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生踊跃发言,感受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教师则择机激励学生也能成为科学家;再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普通人的发明创造,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整个课堂,教师穿针引线,学生既有合作探究,也有分享展示。
课堂评价
一、填空题
1.很多发明构想都来源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上册
2.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3.如果我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善于观察、思考,有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将来也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
4.普通人进行发明创造都是瞎胡闹,都实现不了。( )
答案
1.日常学习 生活 工作 2.美好 3.√ 4.×
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我想成为一名“小科学家”。
活动目的: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发明的乐趣,进一步树立发明创造的信心。
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提前思考。
(任务:你想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吗?关于发明创造,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2.小组内交流分享。
3.小组推荐代表进行班级展示,小组间展开竞赛。(师巡回指导)
4.学生谈收获、感想。
5.教师总结点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