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课时检测(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原卷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1 课时检测(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原卷版)

资源简介

必修1 课时检测(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选择题
1.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历程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 (  )
①是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②是要实现全体人民总体小康的时代
③是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时代
④是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下列表述中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 (  )
①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成功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江苏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这表明 (  )
①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根据材料中主要矛盾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956年 党的八大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 十一届六中 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8年党的 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特征
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我国基本国情的走向
④国际地位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并取得巨大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满目疮痍,到改革开放前的摸索前行,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崛起,以及新时代的繁荣与挑战,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奋斗。材料意在告诉我们 (  )
①要从新的实践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④要牢牢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歌曲《灯火里的中国》写道:“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歌词里的“中国” (  )
①由党团结带领全体公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②坚持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 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④验证了新时代是新思想之母,新实践是新理论之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3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经济恢复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由此可见 (  )
①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 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③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④党一以贯之坚持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近年来,H社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示范区建设“555”(抓好“五项工作”,夯实“五个基础”,作出“五个示范”)工作思路,倾情打造了“红纽带”民族团结进步品牌,让各族居民心连心、亲更亲。从中国梦角度看,H社区的成功在于 (  )
①正确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 ②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和根本归宿在于人民 ③作为中国梦的主体汇聚起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④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1935年底,得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后,鲁迅和茅盾两位先生联合给中共中央发去一份贺电,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能证实这一论断的选项是 (  )
①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势力 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和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94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 (  )
①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②加强自身建设,争做时代先锋 ③坚持实干兴邦,致力伟大复兴 ④依靠人民主体,推进伟大事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20多年来,已累计招募派遣46.5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志愿服务西部的当代大学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实施该计划旨在 (  )
①鼓励青年担当时代重任,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拓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路径 ④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用奋斗承担青春使命之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建党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攻克了一个个看似坚不可摧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  )
①表明其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②反映了其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根本目标 ③基于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④基于其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 (  )
①科学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与逻辑旨归 ②有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 ③完整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④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
关于以上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马克思强调社会物质关系决定于思想形式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③两大论断都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④两大论断在文化发展建设规律上一脉相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
①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②能更好地阐释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
③是新时代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二者 (  )
①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②都能够为解决党和国家存在的一切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 ③都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④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论结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中国梦的提出,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主旋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近14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为个人梦想提供了广阔空间。
逐梦征程上,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乡村振兴,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最闪亮的坐标”,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性符号和重要象征,必将激发和汇聚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众志成城共襄伟业的使命和力量!
(1)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梦的提出使人们产生强烈心灵共鸣的原因。(8分)
(2)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请从“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青年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6分)
(2)①“爱国”:要热爱伟大祖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替代语言:要锤炼品德修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励志”: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自觉担当时代责任。
③“求真”:要练就过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④“力行”:抓住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替代语言:勇于砥砺奋斗,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见证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更加复杂的局势和艰巨的任务。越是接近胜利,共产党人越是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克服精神懈怠的心态,直面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开辟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且契合自身建设规律的自我革命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应如何作为。必修1 课时检测(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选择题
1.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历程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 (  )
①是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②是要实现全体人民总体小康的时代
③是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时代
④是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①④正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②排除。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③错误。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下列表述中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 (  )
①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成功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不是实现了,①错误。进入新时代,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②正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③错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④正确。
3.近年来,江苏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这表明 (  )
①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江苏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等信息表明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②正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④排除。
4.根据材料中主要矛盾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956年 党的八大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 十一届六中 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8年党的 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特征
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我国基本国情的走向
④国际地位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展示了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特征,①正确。每次主要矛盾的论断都考虑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主要矛盾,推动社会进步,说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②正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③错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发生改变,④错误。
5.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并取得巨大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满目疮痍,到改革开放前的摸索前行,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崛起,以及新时代的繁荣与挑战,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奋斗。材料意在告诉我们 (  )
①要从新的实践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④要牢牢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排除。材料意在告诉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②③正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④错误。
6.歌曲《灯火里的中国》写道:“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歌词里的“中国” (  )
①由党团结带领全体公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②坚持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 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④验证了新时代是新思想之母,新实践是新理论之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体公民”说法错误,①排除。“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歌词里的“中国”包含我国的发展成就,坚持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②正确。“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歌词里的“中国”包含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③正确。“验证了新时代是新思想之母,新实践是新理论之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排除。
7.2023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经济恢复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由此可见 (  )
①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 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③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④党一以贯之坚持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排除。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表明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②正确。“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信息表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③正确。党一以贯之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④错误。
8.近年来,H社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示范区建设“555”(抓好“五项工作”,夯实“五个基础”,作出“五个示范”)工作思路,倾情打造了“红纽带”民族团结进步品牌,让各族居民心连心、亲更亲。从中国梦角度看,H社区的成功在于 (  )
①正确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 ②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和根本归宿在于人民 ③作为中国梦的主体汇聚起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④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错误。H社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②④正确。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③排除。
9.1935年底,得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后,鲁迅和茅盾两位先生联合给中共中央发去一份贺电,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能证实这一论断的选项是 (  )
①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势力 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和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彻底清除了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势力”说法过于绝对,①排除。“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说法不符合事实,②排除。③④能证实“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这一论断,正确。
10.194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 (  )
①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②加强自身建设,争做时代先锋 ③坚持实干兴邦,致力伟大复兴 ④依靠人民主体,推进伟大事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两个务必”中没有体现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①排除。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自身建设,争做时代先锋,坚持实干兴邦,致力伟大复兴,②③正确。材料强调党加强自身建设,没有体现依靠人民主体,推进伟大事业,④排除。
11.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20多年来,已累计招募派遣46.5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志愿服务西部的当代大学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实施该计划旨在 (  )
①鼓励青年担当时代重任,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拓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路径 ④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用奋斗承担青春使命之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旨在鼓励青年担当时代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是拓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路径,①正确,③错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关,②排除。“志愿服务西部的当代大学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等信息说明实施该计划旨在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奋斗承担青春使命之责,④正确。
12.建党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攻克了一个个看似坚不可摧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  )
①表明其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②反映了其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根本目标 ③基于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④基于其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基于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①③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②排除。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④排除。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 (  )
①科学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与逻辑旨归 ②有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 ③完整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④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科学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与逻辑旨归”的观点没有体现“两个结合”,只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材料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排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等信息有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②④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完整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14.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
关于以上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马克思强调社会物质关系决定于思想形式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③两大论断都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④两大论断在文化发展建设规律上一脉相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马克思的论断强调的是社会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形式,而非思想形式决定社会物质关系,①排除。“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等信息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②正确。马克思的论断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物质关系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并未直接体现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而习近平的论断虽然强调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但并未直接说明这种领导如何推动社会发展,③排除。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本身就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文化发展建设规律上是一脉相承的,④正确。
15.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
①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②能更好地阐释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
③是新时代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信息说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战胜艰难险阻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①④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②错误。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时代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错误。
16.“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二者 (  )
①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②都能够为解决党和国家存在的一切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 ③都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④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论结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十四个坚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①错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都能够为解决党和国家存在的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能为解决一切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②错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这二者都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论结晶,③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中国梦的提出,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主旋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近14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为个人梦想提供了广阔空间。
逐梦征程上,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乡村振兴,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最闪亮的坐标”,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性符号和重要象征,必将激发和汇聚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众志成城共襄伟业的使命和力量!
(1)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梦的提出使人们产生强烈心灵共鸣的原因。(8分)
(2)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请从“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青年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6分)
解析:第(1)问,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中国梦的知识。运用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的特点等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分析回答。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设问要求可转换为说明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措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注意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1)①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②中国梦之所以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2)①“爱国”:要热爱伟大祖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替代语言:要锤炼品德修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励志”: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自觉担当时代责任。
③“求真”:要练就过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④“力行”:抓住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替代语言:勇于砥砺奋斗,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见证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更加复杂的局势和艰巨的任务。越是接近胜利,共产党人越是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克服精神懈怠的心态,直面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开辟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且契合自身建设规律的自我革命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应如何作为。
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运用党的初心和使命、“四个伟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等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①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克服精神懈怠的心态,直面问题和挑战。③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强“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⑥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期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