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 课时检测(八)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4 课时检测(八)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必修4 课时检测(八)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薅草锣鼓是恩施民歌中田歌的一种俗称。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土家人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劳动的信息,消除劳作疲劳,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由材料可知 (  )
①薅草锣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经济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③薅草锣鼓是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概括了辽宁省的文旅内涵,寓意深刻,既精准地概括了辽宁依山傍海、山海相映的自然景观特征,又包含了辽宁人重情重义、真诚热情的性格特征;“天辽地宁”将辽宁省名嵌入其中,温暖诗意,令人印象深刻。实现“天辽地宁”离不开这里 (  )
①四季长春,青山绿水孕育文化底蕴 ②文脉兴盛,文明之源传承亘古绵长 ③工业奠基,长子情怀书写时代答卷 ④科技赋能,人才集聚成为动力之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使学生在探寻文物过程中,见证古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有利于 (  )
A.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B.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及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C.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D.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育人
4.近年来,海南省大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形式,把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非遗入校旨在 (  )
①利用美育课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②利用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行。开幕式展演用数字技术结合AR虚拟视效,挖掘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时尚化的包装和潮流化的编排,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下为国内外观众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与活力。这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①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要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④通过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近年来,河南卫视通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让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同时,节目取景地以诸多城市特色景观为载体,传播区域形象,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文旅的发展。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 (  )
①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②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
③在传承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
④表明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年12月9日,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江西省于都县举办,这是一次红色旅游集中展示的盛会。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旨在 (  )
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
③厚植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④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市中华中学的86名学生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朗诵《和平宣言》,代表南京青少年向世界发出和平祈愿。中国药科大学教师们以“课程思政3分钟”的特殊形式,将国家公祭日主题、思政教育红色元素融入当天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上述活动能够 (  )
①警示人们勿忘历史,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青年道德修养
③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彰显文化自信自强
④启示青年励志自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2019年成功脱贫后,该村开始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村大队部、大舞台、供销社等闲置老旧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为大南坡艺术中心、书店、游乐景观装置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南坡村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材料中做的事情 文化功能(知识范围)
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 引领社会风尚
举办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 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开展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民)
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赋能经济发展(推动发展)
材料的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助力乡村振兴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在两岸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我们热诚邀请广大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一走,也乐见大陆民众多去祖国宝岛看一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8分)
(2)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假设有一批台湾青年学生到大陆进行文化参观交流,请为他们介绍两处名胜古迹并阐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6分)
(2)示例: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进一步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4 课时检测(八)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薅草锣鼓是恩施民歌中田歌的一种俗称。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土家人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劳动的信息,消除劳作疲劳,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由材料可知 (  )
①薅草锣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经济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③薅草锣鼓是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物质资料生产,①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承而具有时代价值,④错误。
2.“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概括了辽宁省的文旅内涵,寓意深刻,既精准地概括了辽宁依山傍海、山海相映的自然景观特征,又包含了辽宁人重情重义、真诚热情的性格特征;“天辽地宁”将辽宁省名嵌入其中,温暖诗意,令人印象深刻。实现“天辽地宁”离不开这里 (  )
①四季长春,青山绿水孕育文化底蕴 ②文脉兴盛,文明之源传承亘古绵长 ③工业奠基,长子情怀书写时代答卷 ④科技赋能,人才集聚成为动力之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辽宁四季分明而不是四季长春,①不选。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④错误。实现“天辽地宁”离不开这里经济和文化,文脉兴盛,文明之源传承亘古绵长;工业奠基,长子情怀书写时代答卷,②③正确。
3.202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当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使学生在探寻文物过程中,见证古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有利于 (  )
A.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B.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及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C.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D.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育人
解析:选D 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涉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没有涉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及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A、B不符合题意。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事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C不符合题意。我国一些中小学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使学生在探寻文物过程中,见证古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育人,D符合题意。
4.近年来,海南省大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形式,把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非遗入校旨在 (  )
①利用美育课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②利用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把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有利于利用美育课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利用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②入选。材料体现的是传承非遗文化,不涉及吸收外来文化,③不选。材料体现的是非遗进校园,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④不选。
5.2024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行。开幕式展演用数字技术结合AR虚拟视效,挖掘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时尚化的包装和潮流化的编排,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下为国内外观众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与活力。这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①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要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④通过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开幕式展演用数字技术结合AR虚拟视效,挖掘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时尚化的包装和潮流化的编排,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下为国内外观众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与活力。这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③符合题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而材料主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改造,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吸收外来文化,且应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④说法错误。
6.近年来,河南卫视通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让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同时,节目取景地以诸多城市特色景观为载体,传播区域形象,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文旅的发展。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 (  )
①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②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
③在传承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
④表明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当地从文化节目出新到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是文旅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传承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旅融合,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④说法错误。
7.2023年12月9日,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江西省于都县举办,这是一次红色旅游集中展示的盛会。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旨在 (  )
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
③厚植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④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①错误。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是为了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厚植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②③正确。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旨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④不选。
8.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市中华中学的86名学生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朗诵《和平宣言》,代表南京青少年向世界发出和平祈愿。中国药科大学教师们以“课程思政3分钟”的特殊形式,将国家公祭日主题、思政教育红色元素融入当天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上述活动能够 (  )
①警示人们勿忘历史,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青年道德修养
③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彰显文化自信自强
④启示青年励志自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说法错误,夸大了材料中活动的作用,①不选。上述活动能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青年道德修养,启示青年励志自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未体现文化融合发展与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容,③不选。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2019年成功脱贫后,该村开始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村大队部、大舞台、供销社等闲置老旧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为大南坡艺术中心、书店、游乐景观装置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南坡村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解析:本题是A对B的意义类试题。A是措施,B是乡村振兴。只需概括出措施,对应文化功能的知识原理即可。
材料中做的事情 文化功能(知识范围)
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 引领社会风尚
举办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 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开展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民)
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赋能经济发展(推动发展)
材料的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助力乡村振兴
答案示例:①进行美学改造和利用老旧设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美好生活期待,引领社会风尚。②开展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服务社会、推动发展。③让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发挥文化塑造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促进产业融合振兴,增加农民收入,赋能乡村经济发展。⑤以美学赋能乡村振兴,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在两岸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我们热诚邀请广大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一走,也乐见大陆民众多去祖国宝岛看一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8分)
(2)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假设有一批台湾青年学生到大陆进行文化参观交流,请为他们介绍两处名胜古迹并阐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6分)
解析:第(1)问,本题要求阐述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关键信息①: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联系有利于两岸同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关键信息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可联系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关键信息③: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可联系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键信息④: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可联系有利于团结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第(2)问,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为来大陆进行文化参观交流的台湾青年学生列举两处名胜古迹。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并阐述清楚其代表的文化意义。答案不固定,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1)①有利于两岸同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③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④有利于团结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示例: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进一步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