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3 课时检测(七) 推动认识发展一、选择题1.天气预报是国际科学前沿问题。过去几十年,传统的NWP方法使用偏微分方程,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天气,但存在精度提升慢、算力消耗大的问题。近期,华为云研究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温度、湿度等要素的预报精度上超越了传统方法,且推理效率提高了上万倍。这一超越 ( )A.体现了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和确定性B.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C.实现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上升与飞跃D.坚持了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推动认识发展解析:选D 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表述错误,A排除。材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而不是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B排除。认识需要经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与飞跃,而不是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C排除。华为云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温度、湿度等要素的预报精度上超越了传统方法,这一超越坚持了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推动认识发展,D正确。2.近期出现的一款人工智能模型,能够根据上下文与人互动聊天,会写诗歌、编代码、创作剧本,甚至能拒绝不当请求……其强大的“能力”引发热议。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技术的利与弊都是客观存在的,需要防止利弊相互转化②对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作简单肯定或否定,关键要看其是否造福人类③经过实践验证的人工智能具有超前思维,克服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④技术发展关系社会安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需要立法规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 材料中两人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讨论,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这说明对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作简单肯定或否定,关键要看其是否造福人类,②符合题意。模型知识存在盲区、偏差,面临着技术滥用、造假等问题,用户越多,风险隐患越大,表明技术发展关系社会安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需要立法规范,④符合题意。利与弊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弊转化为利,防止利转化为弊;“防止利弊相互转化”的说法错误,①错误。思维是人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工智能不具有超前思维,也没有克服人类认识的局限性,③错误。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这说明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 ( )①坚持辩证思维的动态性和整体性 ②坚持从思维具体发展到感性具体 ③坚持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 ④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材料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这说明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的动态性和整体性,坚持辩证的否定,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①④符合题意。认识发展的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②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这不涉及坚持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③排除。4.瓜农通过大量观察,得出“早种瓜,尽开空花;晚种瓜,瓜用车拉”的种瓜经验。现代科学种植研究证实,日均温度15℃以上时才能种植或移栽瓜类作物,如果播种时节太早,那么瓜类就容易因受冻而落花落瓜,即便结瓜也容易出现落瓜的现象。这说明 ( )①只要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种瓜经验就具有科学性 ②种瓜经验体现了思维所具有的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 ③适宜的温度条件是种植或移栽瓜类作物的充分条件 ④种瓜经验的发展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过的主观符合客观的经验才具有科学性,①说法错误。瓜农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种瓜经验,通过观察一次又一次的现象,得出共性的认识,这说明种瓜经验体现了思维所具有的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种瓜经验的发展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②④正确。适宜的温度条件是种植或移栽瓜类作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5.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1946年,他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这一科学理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由此可见 ( )①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 ②感性具体为物理力学概念这一思维抽象提供了理论支撑 ③物理力学理论的创立是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的 ④物理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钱学森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体现了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物理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④正确。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并不能为思维抽象提供理论支撑,②错误。物理力学理论的创立是从感性具体开始的,③错误。6.“我”初到洛阳时,对这地方的认识只是粗浅的、笼统的。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洛阳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仔细研究,然后再把各部分的研究加以综合,得出对洛阳这一地方的整体的认识,这时对洛阳这个城市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我”的这一认识过程 ( )①运用思维抽象,从整体中抽取部分,发挥了分离的关键作用 ②坚持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研究事物,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③坚持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分析的指导下进行综合 ④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 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提纯,而不是分离,①排除。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洛阳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研究,然后再把各部分的研究加以综合,得出对洛阳这一地方的整体的认识,这时对洛阳这个城市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这是坚持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研究事物,推动认识的深化,②正确。应该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③错误。初到洛阳时,形成的认识是粗浅的、笼统的,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洛阳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仔细研究,再把各部分的研究加以综合,得出对洛阳的整体的认识,这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正确。7.孔子曰:“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的快乐是 ( )①把握快乐的直观整体表象,是对快乐的外部联系的理性认识 ②进行思维抽象,从快乐的外在表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内涵 ③以对快乐的本质理解为起点,对快乐的认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 孔子对于快乐的理解,从君子和小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到其本质,是进行思维抽象的过程,从快乐的外在表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内涵,而不仅仅是把握快乐的直观整体表象,且对快乐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认识,没有触及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感性具体而不是理性认识,①不选,②入选。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③不选。孔子认为的快乐,是把握了快乐的本质的快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④入选。8.人们眼里的菠菜是一种健康美味的蔬菜,但我国一研究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出类囊体组分,并递送到哺乳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敲开逆转细胞衰老的“时光之门”。科学家不断寻求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此项技术对人体重要脏器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对菠菜的研究 ( )①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 ②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抽象 ③再现了菠菜多样性的统一是思维上升的关键环节 ④人们对菠菜的直观的整体表象是对其认识的起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 我国一研究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出类囊体组分,敲开逆转细胞衰老的“时光之门”,实现了对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科学家对菠菜的研究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①符合题意。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属于思维具体,而不是思维抽象,②错误。再现了菠菜多样性的统一有利于思维上升,但不是关键环节,③排除。人们对菠菜的直观的整体表象是感性认识,是对其认识的起点,④符合题意。9.经过五年努力,数字乡村建设在资源统筹、区域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2024年3月,多部门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强调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五年时间从问题到改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提出更全面的要求,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体现了认识向思维具体的发展 ③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体现了渐进性与间断性、连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④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体现了综合是分析的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 经过五年努力,数字乡村建设在资源统筹、区域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人们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①正确。2024年3月,多部门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体现了认识向思维具体的发展,②正确。要坚持事物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③错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④错误。10.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大熊猫、芙蓉花和中国结,以中国红、金沙黄、公园绿、熊猫黑、雪山白为主色调,既传达了奥林匹克精神,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元素和成都特色,彰显了“团结、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该设计 ( )A.体现了认识发展历程,从思维具体走向了思维抽象B.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了提炼加工C.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运用联想思维,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性答案解析:选B 该设计体现了认识发展历程,从思维抽象走向了思维具体,A错误。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会徽的设计既传达了奥林匹克精神,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元素和成都特色,彰显了“团结、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该设计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了提炼加工,B正确。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错误。运用发散思维,以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性答案,D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系列论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材料一 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老百姓的食物80%来自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现阶段,我国居民食物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谷物、蔬菜、肉蛋奶、微生物、合成物质都能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大食物观主张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不仅要关注数量安全,而且要关注质量安全、食物结构安全和生态安全。材料二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阶段。但随着自然灾害等突发重大应急事件频发,粮食波动风险加剧。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假如出现粮食危机,将直接影响温饱问题甚至威胁国家安全。所以应完善粮食应急的总体方案,制定防范粮食安全隐患的宏观措施,以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1)结合材料一,运用“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大食物观形成所经历的思维过程。(6分)(2)有同学认为:“只要树立大食物观,就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指出该同学判断的正误,并说明理由。(6分)(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请指出该判断类型,并分析该判断为真的现实意义。(4分)解析:第(1)问,有效信息①: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可联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知识。有效信息②: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可联系感性具体的知识。有效信息③:我国居民食物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特征→可联系思维抽象的知识。有效信息④:大食物观关注质量安全、食物结构安全和生态安全→可联系思维具体的知识。第(2)问,该同学的判断错误。论据①:大食物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树立大食物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论据②:“只要树立大食物观,就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该同学认为树立大食物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充分条件,没有正确揭示树立大食物观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第(3)问,有效信息①: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可联系联言判断的知识。有效信息②:我国有大面积的陆地和食物,也有广阔的海洋和食物→可联系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食物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答案示例:(1)①“大食物观”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②传统粮食观中,只关注主粮,这是对食物的整体、表象的认识;③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类型的“食物”都可以提供能量,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④在此基础上,人们拓展了食物资源开发的途径和领域,形成了大食物观,实现了对食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完成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2)该同学的判断错误。大食物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这表明,树立大食物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该同学的判断错误地认为树立大食物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充分条件,没有正确揭示树立大食物观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3)联言判断。要使该判断为真,那么组成它的联言支都为真。我国有较为丰富的陆地和海洋资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食物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选择性必修3 课时检测(七) 推动认识发展一、选择题1.天气预报是国际科学前沿问题。过去几十年,传统的NWP方法使用偏微分方程,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天气,但存在精度提升慢、算力消耗大的问题。近期,华为云研究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温度、湿度等要素的预报精度上超越了传统方法,且推理效率提高了上万倍。这一超越 ( )A.体现了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和确定性B.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C.实现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上升与飞跃D.坚持了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推动认识发展2.近期出现的一款人工智能模型,能够根据上下文与人互动聊天,会写诗歌、编代码、创作剧本,甚至能拒绝不当请求……其强大的“能力”引发热议。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技术的利与弊都是客观存在的,需要防止利弊相互转化②对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作简单肯定或否定,关键要看其是否造福人类③经过实践验证的人工智能具有超前思维,克服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④技术发展关系社会安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需要立法规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这说明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 ( )①坚持辩证思维的动态性和整体性 ②坚持从思维具体发展到感性具体 ③坚持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 ④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瓜农通过大量观察,得出“早种瓜,尽开空花;晚种瓜,瓜用车拉”的种瓜经验。现代科学种植研究证实,日均温度15℃以上时才能种植或移栽瓜类作物,如果播种时节太早,那么瓜类就容易因受冻而落花落瓜,即便结瓜也容易出现落瓜的现象。这说明 ( )①只要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种瓜经验就具有科学性 ②种瓜经验体现了思维所具有的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 ③适宜的温度条件是种植或移栽瓜类作物的充分条件 ④种瓜经验的发展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1946年,他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这一科学理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由此可见 ( )①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 ②感性具体为物理力学概念这一思维抽象提供了理论支撑 ③物理力学理论的创立是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的 ④物理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我”初到洛阳时,对这地方的认识只是粗浅的、笼统的。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洛阳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仔细研究,然后再把各部分的研究加以综合,得出对洛阳这一地方的整体的认识,这时对洛阳这个城市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我”的这一认识过程 ( )①运用思维抽象,从整体中抽取部分,发挥了分离的关键作用 ②坚持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研究事物,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③坚持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分析的指导下进行综合 ④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孔子曰:“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的快乐是 ( )①把握快乐的直观整体表象,是对快乐的外部联系的理性认识 ②进行思维抽象,从快乐的外在表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内涵 ③以对快乐的本质理解为起点,对快乐的认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人们眼里的菠菜是一种健康美味的蔬菜,但我国一研究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出类囊体组分,并递送到哺乳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敲开逆转细胞衰老的“时光之门”。科学家不断寻求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此项技术对人体重要脏器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对菠菜的研究 ( )①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 ②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抽象 ③再现了菠菜多样性的统一是思维上升的关键环节 ④人们对菠菜的直观的整体表象是对其认识的起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经过五年努力,数字乡村建设在资源统筹、区域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2024年3月,多部门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强调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五年时间从问题到改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提出更全面的要求,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体现了认识向思维具体的发展 ③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体现了渐进性与间断性、连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④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体现了综合是分析的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大熊猫、芙蓉花和中国结,以中国红、金沙黄、公园绿、熊猫黑、雪山白为主色调,既传达了奥林匹克精神,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元素和成都特色,彰显了“团结、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该设计 ( )A.体现了认识发展历程,从思维具体走向了思维抽象B.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了提炼加工C.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系列论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材料一 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老百姓的食物80%来自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现阶段,我国居民食物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谷物、蔬菜、肉蛋奶、微生物、合成物质都能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大食物观主张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不仅要关注数量安全,而且要关注质量安全、食物结构安全和生态安全。材料二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阶段。但随着自然灾害等突发重大应急事件频发,粮食波动风险加剧。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假如出现粮食危机,将直接影响温饱问题甚至威胁国家安全。所以应完善粮食应急的总体方案,制定防范粮食安全隐患的宏观措施,以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1)结合材料一,运用“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大食物观形成所经历的思维过程。(6分)(2)有同学认为:“只要树立大食物观,就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指出该同学判断的正误,并说明理由。(6分)(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请指出该判断类型,并分析该判断为真的现实意义。(4分)(2)该同学的判断错误。大食物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这表明,树立大食物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该同学的判断错误地认为树立大食物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充分条件,没有正确揭示树立大食物观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3)联言判断。要使该判断为真,那么组成它的联言支都为真。我国有较为丰富的陆地和海洋资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食物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选择性必修3 课时检测(七) 推动认识发展(原卷版).docx 选择性必修3 课时检测(七) 推动认识发展(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