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新课导入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更有诸多隐士与自然为伴。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自然风景,抒发情怀的诗篇,《答谢中书书》也是其中一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写景的文言文。素养目标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任务二 文意疏通,词类夯实任务三 走进画卷,探山川之美任务四 体会情感 感悟心境1. 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重点)2. 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3. 通过欣赏文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重难点)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任务一1.了解作者陶弘景和写作背景2.理解题目和《书》这种文体3.能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知识备查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写作背景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后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解 题答 谢中书 书答复即谢征。“中书”是其曾担任的官职名。书信标题的含义:答复友人谢征的一封书信//文体知识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2.1.世.纪.教.育.网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2.1.世.纪.教.育.网文意疏通 词类夯实任务二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请各组代表展示在黑板上,做好笔记。课文翻译结合注释,读通大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译 文共同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译 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四季。全,都。夕阳快要落山了。消散。纷乱,这里指此起彼伏。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2.1.世.纪.教.育.网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译 文字词清单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古义:季节。 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一古今异义夕日欲颓( )欲穷其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副词,将要动词,想要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动词,和欲与二一词多义五色交辉夕日欲颓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二词类活用走进画卷 探山川之美任务三1.总观全文,思考:这篇短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是按什么结构展开描写的 2.体会作者如何用文字营造出优美的意境。3.完成《学习任务单》标出总领全文的字和文中描写的具体景物,并体会其写景手法之妙。一、总写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二、分写三、总写 抒怀四季之景晨昏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1世纪教育网具体描写山川景色1.总观全文,思考:这篇短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是按什么结构展开描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以“美”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中心,奠定写景抒情的基调。入:仰观见:俯 视“入”字描写出山之高耸和巍峨,“见”字描写出水之清澈和明净。平视远眺:青翠竹木与五彩山石相映衬,呈现绚烂多彩的气象,展现万物勃发的生命力。2.体会作者如何用文字营造出优美的意境。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将此地比作仙都,表达褒奖、赞美之情。“未复”与首句中“共”前后呼应,形成对比。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对先贤的钦敬与追慕之意;又包含对世人漠视秀美山水的惋惜之情;更有作者能继康乐之后领悟山水乐趣的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学习任务单标出总领全文的字和文中描写的具体景物,并体会其写景手法之妙。写景内容 景物 特点 写景角度四时之景 高峰 高 仰视清流 清 ③______①______ 斑斓 平视青林 青 翠竹 翠 朝夕之景 晓雾 薄 视觉猿鸟 恣意 听觉夕日 美 静态沉鳞 ②______ 动态石壁活跃俯视晨昏变化之美④_____________动静相衬之美色彩搭配之美山水相映之美美3.完成《学习任务单》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给出的句式进行描绘。深读,读文情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体会情感 感悟心境任务四1.作者将眼前的山川美景称为“仙都”。那与之相应的“欲界”里可能有什么?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外之意是什么?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将眼前的山川美景称为“仙都”。那与之相应的“欲界”里可能有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繁琐的公务:操劳忙碌、心身不自由黑暗的官场:互相倾轧、尔虞我诈情感品悟作者为何要在结尾这么说?言外之意是什么?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著名的山水诗人,晋时袭封康乐公。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受权贵排挤。因厌倦仕途,他索性辞官回乡,游览山水,随景赋诗,开创了境界清新自然、语言工整精练的山水诗派。拓展材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为何要在结尾这么说?言外之意是什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谢灵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前贤的钦慕;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情操而自许,有与谢公比肩之意。拓展阅读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美,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魂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样的精神,鲁迅先生称其为魏晋风骨。艺术特色1.意境优美。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搭配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2.结构缜密。全文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其中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接着,近观“两岸石壁”,远看“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构思缜密,十分难得。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四时之景晨昏之景感慨收束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俯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雾歇猿鸣(视觉、听觉)日颓鳞跃(视觉)平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豪得意静动人间仙境沉醉山水愉悦得意概括主题《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感悟: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课后作业一、画卷再现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设计一幅简笔画,标注画面中的色彩与声音元素用200字白话文描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在你脑海中的景象二、文化探微隐士文化谈:结合陶弘景“山中宰相”身份,谈你对“隐居≠逃避”的理解(100字)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文诵读《答谢中书书》.mp4 第12课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