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导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教学目标①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戊戌变法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了解维新运动期间各地的重要学会和重要报纸,了解维新派早期的活动。③唯物史观:结合相关评论,分析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事迹,感悟他们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理解;变法失败的多维度原因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考点梳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2.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二、维新运动的开展1.主要活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2.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三、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时间 1898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标志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易错易混 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2.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刘光弟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3.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4.失败原因:遭到掌有实权的顽固派的阻扰和破坏;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5.意义: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同步专训1.下表是十九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要活动。由表可知,他们都主张 ( )康有为 组织公车上书,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梁启超 撰写《变法通议》,强调“交亦变,不变亦变”严复 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A.维护专制 B.革新技术 C.变法图强D.武装起义2.1896——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其中重要的纸有《时务报》《国闻报》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这些行为( )A.开办了国人办报先河 B.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C.促进了近代思想启蒙 D.唤醒了民众的革命热情3.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戊戌变法( )A.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宣告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C.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D.开创了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先河4.清朝末年某科举考试之前,书商大规模出版“考前冲刺卷”,将大量的西学书目、报刊时文、策论文章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考前突击”。与该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5.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这表明当时维新志士( )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 B.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对近代国家概念有一定认识 D.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6.“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开启了近代化历程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7.陈旭麓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实现了自强求富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弘扬了民主科学8.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翻译《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创办时务学堂,讲授变革和民权思想。这些新思想( )A.结束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B.阐释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C.总结了甲午战败的必然性 D.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发展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建立民主政治 D.引领思想启蒙10.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前他表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慷慨就义。结合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B.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C.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为国献身的精神D.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总体上讲,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张鸣《重说中国历史》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的目的。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 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康有为, 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用工部主事。——摘编自赵尔巽 《清史稿》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人物 原因分析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徐中约 1898 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后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 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并说说对历史认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参考答案1-10 CCCCC ACBDD11.(1)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失败主要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守旧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其它言之成理亦可)12.(1)相互印证的信息: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2)康广仁认为变法规模太大、涉及人员太多且皇上无实权导致失败;徐中约认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年轻且缺乏政治经验,对现实政治认识不足是变法失败原因。(3)矛盾之处:康有为回忆 “公车上书” 未被都察院接收,而学者查阅档案发现康有为根本没送。影响因素:当事人的立场、记忆和目的(康有为可能为凸显变法艰难而有不实回忆);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档案资料相对更可靠);研究者的查阅和考证等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