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33张PPT,2个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33张PPT,2个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840年
鸦片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第一步: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社义改造完成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过渡时期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总议题:社会主义有点甜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知道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总路线和总任务、历史必然性; 2.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意义; 3.把握党的八大的历史贡献,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4.懂得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价值。 重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难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总议题:社会主义有点甜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
议题二: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
议题三:成绩骄人·社会主义优势
目录与逻辑
议题活动:分组讨论
1.第一组: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变革?
2.第二组:简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并分析其实质是什么?
3.第三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怎样领导人民完成这场变革?
4.第四组:为什么说这场变革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呢?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
政治保证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有条件运用国家政权实现自身的目的。
有利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包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将没收的官僚资本转化为国营经济。
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正确思想的指导。
建设目标
工业基础薄弱,个体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经济需要有序恢复和发展。
条件具备、目标明确,可以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
2、过渡时期的历史背景
(一)第一组: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变革?
3、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
1978年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从1949年到1956年,整体上讲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可以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因此我们也把这段历史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
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总路线的主体与两翼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4. 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变革生产关系
(二)第二组:简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并分析其实质是什么?
改造后性质:
改造方式: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改造行业: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资本主私有制
生产 合作社
生产 合作社
公私 合营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工商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抄到P26第一段左边)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名词点击:三改(社会主义改造)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物质丰富,共同富裕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第三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怎样领导人民完成这场变革?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5、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p26第二段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景气,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主导性因素。
国营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个体
01
02
04
03
社会制度
社会性质
社会面貌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p27
(四)第四组:为什么说这场变革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呢?(成就+意义)
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p27 专家点评)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p27专家点评)
政治方面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P26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p26最后一段)
6.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照抄是很危险的,照抄别国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议题二: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
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毛泽东
议题活动任务:结合视频,思考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国家又面临哪些新问题?
(2)中国共产党人在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得到了哪些重要结论?
议题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
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
+
苏联经验教训
+
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崭新的历史课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因此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崭新的历史课题:
确立
第二次结合
新中国诞生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
制度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完成
社会主义
建设与探索
翻天覆地
变化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发生
证明
第一次结合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结束
国家独立
人民解放
实现
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发展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①主要矛盾:
②根本任务:
决 定
(1)召开时间:1956年9月。
(2)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方向引领——中共八大
【知识拓展】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 根本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过渡时期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一化三改,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党的八大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大力发展生产力
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艰辛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曲折
思考: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曲折。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这一发展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议题三:成绩骄人·社会主义优势
4、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成就 p28 倒数第二段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①工业方面
③基础设施方面
②农业方面
④科教方面
1958
1958
1966-1976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文化大革命”
探索过程中的曲折
思考: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曲折。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这一发展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国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成功路上难免遭遇挫折,分小组讨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教训的认识。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5、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评价)
一个结论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p28最后一段
一个肯定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p29最后一段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p29第一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p29第二段
一个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时期
为什么——历史新课题
怎么样——取得巨大成绩
怎么办——坚持原则,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为什么——历史必然性
怎么办——总路线和总任务
怎么样——改造成功的标志
怎么看——历史意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探索)
怎么看——历史的飞跃和教训
啥时候——改造的时间
课堂小结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近代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党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革命道路并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之,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结束。
纠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纠正: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一化三改”。
纠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纠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易混易错辨析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因为( )
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②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真题速递
A
2.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编制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 )
①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真题速递
D
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屈辱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诞生意味着(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B.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飞跃
C.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D.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高考真题速递
D
4.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发展生产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考真题速递
D
5.“红色根脉”厚植浙江,“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领航浙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人民接续奋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共富道路越走越宽,浙江大地发生了精彩蝶变。浙江发生“蝶变”是因为( )
①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进行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③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④浙江人民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真题速递
B
6.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开创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B.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C.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高考真题速递
D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