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2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第2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初步成就,坚定党的领导,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理解过渡时期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党的八大取得的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成就和曲折历程,明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1)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________时期。
思考:“过渡”的含义是什么?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拓展]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____________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必然性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意义 顺利实现了对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思考: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什么?
2.党的八大召开
最重要 的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______________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
提醒 主要矛盾是制定主要任务的前提和根本,主要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取得的极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____________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____________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4.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__________历史性飞跃。
提醒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指向中国革命和建设,但没有指向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____________、物质基础。
[自我诊断]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来说,就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  )
5.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  )
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
 如何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情境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情境二:毛泽东同志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经历过曲折的历程:从城市武装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都是学习借鉴与立足中国国情的有效实践。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情境一中的两个观点的认识。
(2)结合情境二和中国革命的历程,概括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与立足中国国情相统一的有效实践所体现的一条国际经验是什么并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1.正确认识“一化三改”
(1)“一化”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2)“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实质: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即在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改造我国的国民经济,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
2.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1)制度基础: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人民地位(政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促进生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理论(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国际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典题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母题 变式 如果将②改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能否入选?
典题2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③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党的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
情境一: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情境二:“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和毛泽东同志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一五”计划明确了基本任务,并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
(1)根据情境一,分析党的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2)结合情境二,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破译我国“一五”计划的成功密码。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
(2)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的。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2.正确理解和把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5)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特别提醒]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能只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等进行分析,还要结合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与成就进行分析。
典题1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典题2 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伟大飞跃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④党的八大的召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规律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多处关于“飞跃”的表述,对这些内容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看是什么角度的飞跃,例如是思想方面、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哪一个角度;二是看是第几次“飞跃”,不能在时间上或标志性事件上混淆。
1.[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改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一些人产生了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改错了”的观点。这些观点(  )
①认为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历史的倒退” ②看到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应该适应具体国情 ③没有看到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④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伟大变革的完成(  )
①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要标志 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主要任务 ②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明确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某同学绘制了“中国现代史”的时间轴。据此完成本题。
在乙阶段(  )
①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②完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 ③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变为科技强国 ④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依然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2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必备知识·基础梳理]
一、1.(1)过渡
思考 提示:“过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1)国营经济 3.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1.思考 提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2.当前经济文化 工业国 3.基本生活 科技发展
4.(2)第一次 5.(3)理论准备
自我诊断
1.× 提示: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 提示:“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指的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
4.× 提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而其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5.× 提示: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 提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议题一
议题探究
(1)提示:观点一是错误的,它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具备的客观条件。观点二是正确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因而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2)提示:①一条国际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两个事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典题演练
典题1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
母题变式 提示: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典题2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错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错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正确。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④正确。]
议题二
议题探究
(1)提示: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提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稳定的国内环境。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使“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一五”计划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典题演练
典题1 C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②不选。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而不是具体方案,③不选,④入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入选。]
典题2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是这一伟大飞跃的重要历史节点,但并不具有飞跃性质的伟大意义,①④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指的是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能体现这一伟大飞跃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②③符合题意。]
[学情诊断·即时评价]
1.D [这些观点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没有体现认为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历史的倒退”,①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符合当时国情,这些观点没有看到所有制结构调整应该适应具体国情,②排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改错了”的观点没有看到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地位,③④正确。]
2.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①③排除。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伟大变革的完成,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要标志,②④正确。]
3.B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④正确。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②不符合题意。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③不符合题意。]
4.B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自此党带领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依然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①④正确。1956-1976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但“完成了”说法有误,②排除。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排除。]
10 / 10(共85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2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初步成就,坚定党的领导,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理解过渡时期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党的八大取得的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成就和曲折历程,明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备知识·基础梳理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1)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____时期。
思考:“过渡”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过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拓展]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________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国营经济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必然性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意义 顺利实现了对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思考: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什么?
提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2.党的八大召开
最重要 的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____________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
提醒 主要矛盾是制定主要任务的前提和根本,主要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
当前经济文化
工业国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取得的极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________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________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基本生活
科技发展
4.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______历史性飞跃。
提醒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指向中国革命和建设,但没有指向改革开放。
第一次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________、物质基础。
理论准备
×

×
[自我诊断]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
提示: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来说,就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  )
提示:“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指的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  )
提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而其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5.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  )
提示: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
提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议题一 如何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情境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情境二:毛泽东同志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经历过曲折的历程:从城市武装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都是学习借鉴与立足中国国情的有效实践。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情境一中的两个观点的认识。
提示:观点一是错误的,它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具备的客观条件。观点二是正确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因而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2)结合情境二和中国革命的历程,概括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与立足中国国情相统一的有效实践所体现的一条国际经验是什么并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提示:①一条国际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两个事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1.正确认识“一化三改”
(1)“一化”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2)“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实质: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即在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改造我国的国民经济,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
2.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1)制度基础: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人民地位(政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促进生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理论(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国际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典题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
母题 变式 如果将②改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能否入选?
提示: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典题2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③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党的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错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错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正确。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④正确。]
议题二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
情境一: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情境二:“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和毛泽东同志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一五”计划明确了基本任务,并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
(1)根据情境一,分析党的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提示: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结合情境二,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破译我国“一五”计划的成功密码。
提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稳定的国内环境。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使“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一五”计划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
(2)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的。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2.正确理解和把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5)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特别提醒]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能只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成就等进行分析,还要结合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与成就进行分析。
典题1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C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②不选。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而不是具体方案,③不选,④入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入选。]

典题2 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伟大飞跃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④党的八大的召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是这一伟大飞跃的重要历史节点,但并不具有飞跃性质的伟大意义,①④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指的是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能体现这一伟大飞跃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②③符合题意。]
规律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多处关于“飞跃”的表述,对这些内容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看是什么角度的飞跃,例如是思想方面、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哪一个角度;二是看是第几次“飞跃”,不能在时间上或标志性事件上混淆。
学情诊断·即时评价

1.[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改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一些人产生了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改错了”的观点。这些观点(  )
①认为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历史的倒退” ②看到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应该适应具体国情 ③没有看到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④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这些观点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没有体现认为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历史的倒退”,①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符合当时国情,这些观点没有看到所有制结构调整应该适应具体国情,②排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改错了”的观点没有看到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地位,③④正确。]

2.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伟大变革的完成(  )
①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要标志 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①③排除。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伟大变革的完成,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要标志,②④正确。]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主要任务 ②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明确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④正确。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②不符合题意。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③不符合题意。]

4.某同学绘制了“中国现代史”的时间轴。据此完成本题。
在乙阶段(  )
①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②完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 ③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变为科技强国 ④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依然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自此党带领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依然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①④正确。1956-1976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但“完成了”说法有误,②排除。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排除。]
课时检测(五)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识点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1953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突然在一天早晨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13
14
15

A.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B.利用当时国际局势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C.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并未涉及利用沿海工业,A排除。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属于“一五”计划,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B排除。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形式,C正确。D表述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设问时期不符,排除。]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全民 所有制 集体 所有制 公私合营 工业 私营 工业 个体
工业
1949年 26.2% 0.5% 1.6% 48.7% 23.0%
1956年 54.46% 17.1% 27.2% 0.04% 1.2%
2.下表反映的是1949年到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落实已有成效 ③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 ④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材料反映了1956年和1949年相比,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但材料问的是产生变化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1956年和1949年相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合起来占比71.56%,而个体工业和私营工业占比之和为1.24%,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落实已有成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②③符合题意。“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是表现,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

3.2026年至2030年,我国将实施第十五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回顾历史,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初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B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我国的社会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①说法错误。1953年,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②④符合题意。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③错误。]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短暂过渡,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进行这一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有(  )
①国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④个体农业经济需要组织起来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完成了,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说法错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有: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④说法正确。]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5.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①意味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 ②旨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 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C [社会主义改造旨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完成最终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②③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消灭,而不是彻底消灭,①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④排除。]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实现了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反映的这一新中国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C [材料指向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①错误。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反映的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正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④正确。]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邓小平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下列对这里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③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A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可以看出这里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正确。“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②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
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而非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④排除。]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知识点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8.1956年,毛泽东同志指出:“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从此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①提出了尽可能根据本国国情来走自己的道路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③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④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B [“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不再照抄别人,而是自己想办法,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①④正确。1949年到1956年,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排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③错误。]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而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伟大飞跃的历程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A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排第一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④排第二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③排第三位。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之后,②排第四位。]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10.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B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④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排除。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③排除。]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11.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可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创造性地建立健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增强了国家实力,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B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家实力,这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①③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②错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④错误。]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12.“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①排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②排除。材料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短时间内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建设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成就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④正确。]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2
13
14
15
13.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提出最重要的教益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可见,“第二次结合”(  )
①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②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结合当时国内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④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可见,“第二次结合”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结合当时国内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①③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不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且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排除。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而“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④排除。]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关于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成果解读正确的是(  )
①思想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②物质成果——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实践成果——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④制度成果——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①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排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改革开放前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④排除。]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0分)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推开历史的卷轴,晚清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但“诸路都走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前提。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课时检测(五)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点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1953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突然在一天早晨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B.利用当时国际局势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C.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2.下表反映的是1949年到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全民 所有制 集体 所有制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 工业 个体 工业
1949年 26.2% 0.5% 1.6% 48.7% 23.0%
1956年 54.46% 17.1% 27.2% 0.04% 1.2%
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落实已有成效 ③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 ④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026年至2030年,我国将实施第十五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回顾历史,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初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短暂过渡,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进行这一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有(  )
①国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④个体农业经济需要组织起来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①意味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 ②旨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 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实现了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反映的这一新中国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邓小平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下列对这里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③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8.1956年,毛泽东同志指出:“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从此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①提出了尽可能根据本国国情来走自己的道路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③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④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而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伟大飞跃的历程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10.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④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可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创造性地建立健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增强了国家实力,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提出最重要的教益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可见,“第二次结合”(  )
①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②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结合当时国内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④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关于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成果解读正确的是(  )
①思想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②物质成果——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实践成果——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④制度成果——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0分)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推开历史的卷轴,晚清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但“诸路都走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
课时检测(五)
1.C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并未涉及利用沿海工业,A排除。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属于“一五”计划,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B排除。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形式,C正确。D表述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设问时期不符,排除。]
2.C [材料反映了1956年和1949年相比,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但材料问的是产生变化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1956年和1949年相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合起来占比71.56%,而个体工业和私营工业占比之和为1.24%,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落实已有成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②③符合题意。“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是表现,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
3.B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我国的社会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①说法错误。1953年,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②④符合题意。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③错误。]
4.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完成了,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说法错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有: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④说法正确。]
5.C [社会主义改造旨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完成最终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②③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消灭,而不是彻底消灭,①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④排除。]
6.C [材料指向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①错误。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反映的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正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④正确。]
7.A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可以看出这里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正确。“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②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而非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④排除。]
8.B [“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不再照抄别人,而是自己想办法,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①④正确。1949年到1956年,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排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③错误。]
9.A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排第一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④排第二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③排第三位。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之后,②排第四位。]
10.B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④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排除。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③排除。]
11.B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家实力,这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①③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②错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④错误。]
12.D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①排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②排除。材料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短时间内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建设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成就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④正确。]
13.B [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可见,“第二次结合”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结合当时国内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①③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不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且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排除。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而“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④排除。]
14.A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①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排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改革开放前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④排除。]
15.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前提。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