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 因地制宜 课件(共37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 因地制宜 课件(共37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你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
环境舒适
生活便利
没有束缚
自己空间
你知道司马光吗?想不想看看他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
i人的理想生活——司马光“独乐园”
《独乐园图》明·仇英
“独乐园”是宋代司马光修建的私人园林,因司马光曾在此编著《资治通鉴》而声名大噪,独乐园虽为私人园林,却让世人深深倾慕。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喜爱修建私人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园中,营造出贴近自然又独具雅韵的栖居空间。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是怎么把自然中的山水搬进院子的?本单元我们学习:可游可居的中国园林艺术。
可游可居—
中国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修建园林,将自然景观浓缩在有限的空间内,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领略自然风光、享受山水的野逸之趣。
CHINESE
GARDENS
第二单元 可游可居
中国园林艺术
我们现在化身为古代造园行当里的“小园”,“我”每天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手艺,眼下师父给“我”安排了一个新活,“给名士沈砚之造一座可游可居的私人园林”,要造出完美园林,“我”必须连闯三关,学习真本事。
你变了,你变成“小园”了~~
本课情境
第一关 看地形
第二关
摆元素
第三关
造山水
叠山理水
精心经营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第二单元
中国园林艺术
“因地制宜”的造园法则与“借景”
CONTENT
CONTENT
任务一
探究因地制宜的造园法则
皇家园林 VS 私家园林
了解颐和园的“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多样体现
园林侦探——你认识这些园林吗,有什么明显区别?
小巧精致
颐和园
留园
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
宏大气派
中国四大名园
“小园”的笔记1:
宏大气派
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建筑华丽,彰显皇家至高无上气派。
小巧精致
私家园林
精巧雅致,以小见大,体现文人意趣与隐逸情怀。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前辈们在造园时,是顺着原来自然山水的样貌去设计修建呢?还是找一块空地从零开始慢慢修建?
和“小园”一起思考问题~
小园的困惑
园林小知识——园林建造第一法则
拙政园俯视图
颐和园万寿山
太湖石、水、古木等都依地势保留
万寿山、昆明湖,借地形而建
“小园”的笔记2——建造园林遵循的第一法则:“因地制宜”
(不改变自然原貌的情况下,依据地形和环境建造园林)
我们从“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颐和园学起
你去过颐和园吗?
颐和园被称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是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颐和园占地广阔,园内的万寿山颇具规模。
观看视频,了解颐和园的设计建造
万寿山南临昆明湖,西以西山为屏障,借助自然地形筑高台、建楼阁。
小园学艺笔记——万寿山“因地制宜”探究单
结合视频内容、教材内容与任务单文字进行小组探究
颐和园万寿山手绘图
万寿山“因地制宜”的具体呈现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前山台基上,背靠山脊,面朝昆明湖,既利用山势省了筑高成本,又能俯瞰全园水景,完美融合自然与人工。
宝云阁位于佛香阁之西,全部用铜铸成,又称“金殿”,建在佛香阁西侧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平台上,避开了主峰的压迫感,又能借山景衬托其庄重。
万寿山“因地制宜”的具体呈现
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背靠万寿山,西面临昆明湖,依山脚地势而建,既借山体作背景,又方便观昆明湖景。
排云殿是颐和园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景观,原是乾隆为母祝寿所建,光绪时重建为排云殿,建筑坐北朝南,背靠山体,前对昆明湖,地势高敞。是颐和园中轴线上的标志性景观。
万寿山“因地制宜”的具体呈现
昆明湖以自然湖泊为基础改造,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被巧妙利用,既让湖形随山势自然延展,又方便引玉泉山等水源入湖。湖岸按照地形设计不同景致,北部贴山建堤景,南部开阔作水景,还借西山、玉泉山为远景,让人工湖与自然山水、周边建筑融成整体.
“小园”的笔记3:万寿山的因地制宜
“顺”
顺着地形高低(坡陡修台阶,坡缓盖房),顺着场地现有的东西,不硬改。
“借”
借地形让建筑好用(山腰借高度看景),借自然让游人更加舒适。
师傅让小园和其他学徒分享游览过的园林或公园是如何依据地形和环境建造的?我们一起看看前人的智慧吧~
小园的园林考察交流会
师傅的小任务
拙政园原有的洼地积水为基础水体,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势形成水脉系统,主池居中,以桥、廊、堤等元素连缀,水系蜿蜒贯通全园。水脉既串联各景点,又与山石、建筑有机融合。
观看视频,我们先去苏州拙政园看看~
“因地制宜”
个园是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园林典范,按照园内地形起伏进行布局,低平处用轻盈的石材,高坡处选厚重的石材,柔润多孔的石头造空灵之景,坚硬棱角的造险峻之山,与园境融成一体。
结合图片,我们再去扬州个园看看~
“因地制宜”
“我”分清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了解了颐和园万寿山建筑群,是“因地制宜”的典型。再看拙政园、个园,不管大园小园,都不是去硬改自然,而是顺着地形造景。“我”记得师傅还说过,前人造园不止会“顺”,还懂“借”,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借景”的妙处吧~
小园的考察小结——
CONTENT
CONTENT
任务二
探究“借景”的造园手法
“借景”的方式
计成——《园冶》
“小园”的阶段性实践
每年冬至十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就会迎来“金光穿洞”的最美时刻,你觉得是巧合吗?
观看视频,感受十七孔桥的最美时刻
小园觉得不是
这种美景源于设计师巧用园林设计的“依势借景”,古人在设计园林时,是如何灵活地“借景”,取得各种巧妙效果的?
观察图片,思考:造园者都“借”了什么景?
通过观察,你知道“借景”是什么吗?
小园笔记4:“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造景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中的手法。借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令借。
师傅说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到过“借景”,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呢?
明代计成《园冶》——“因借无由,触景俱是”
借景并无既定程式,凡能触景生情的景观都可借取。
常见的借景方式
远借:远距离借景
邻借:近距离借景,相对于远借而言。
常见的借景方式
仰借:借高处景致
俯借:借低处景致,用视平线以下景物。
常见的借景方式
应时令而借
根据时令变化借不同景色,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配合组景。
不同时令



清晨
夜晚

轻松一刻——小园的游戏时间到了
园中有几处好景致,想一想怎么“借”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因地制宜”是“借景”的基础,“借景”是“因地制宜”的延伸,两者结合让园林既顺应自然,又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小园的学习小结——
体现“因地制宜”的法则;
体现“借景”的造园手法;
辅助说明:在手绘图上简单标注哪里体现了以上法则;
形式要求:可用彩铅简单勾勒,内容清晰。
完成师傅给小园布置的任务——给沈砚之造园
阶段作业一:画出园林手绘图,并说明怎样体现因地制宜
任务内容与要求
任务完成步骤
构设地形:画一块不规则轮廓,箭头标注高坡、低洼、平地等地形;
构设核心元素:在不同地形处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元素;
设计借景:园内、园外不同借景方式;
标注说明:文字简单解释,调整画面
师傅的样谱(不能照抄哦,要有自己的想法)
阶段作业二:用照片形式记录你身边的借景实例,和其他学徒分享
中国古典园林——一方天地,十方见地
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我”这趟闯关收获很大,不光把“因地制宜”的门道摸透了;还学会了“借景”的巧思。下节课咱带着这些本事闯第二关,好好琢磨怎么继续造沈砚之的私人园林。
小园的阶段性学习总结——
谢谢大家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第二单元
中国园林艺术
“因地制宜”的造园法则与“借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