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认识社会生活 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认识社会生活 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认识社会生活
课题 1.1认识社会生活 课型 新授课 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认识社会生活》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感受社会生活,二是社会生活的特点,三是青少年如何参与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的内容。本框聚焦社会生活的多维特征,引导学生从“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 的视角,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变化发展性和公共性。通过分析具体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明确在公共空间中需共同维护社会利益与秩序,培养主动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教材采用 “情境导入 — 议题探究 — 知识归纳” 的逻辑结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生理发育期和精神成长期,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引导其“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八年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但在生活态度和思想发展上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中学生已经形成对社会的正向认识,愿意参与社会生活,能够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乐于服务和奉献社会。部分学生存在社会参与的畏难情绪,有参与愿望,但受交往能力限制和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影响,有的表现为内心彷徨、举棋不定;有的表现为缺少人生目标,或有目标而无法迈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第一步;有的表现为茕茕子立或孤芳自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对“我与社会”的正确认识。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来看,学生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同伴、老师的认可,而且需要获得更富社会性的存在感。
核心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的家国情怀。 道德修养:感受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培养亲社会行为。明辨是非,恪守道德,传播正能量,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法治观念:网络生活遵守法律,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互联网,培养对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责任意识: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具有奉献精神、担当精神;
重点 理解社会生活的三大特点、认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难点 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 “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内涵。 辩证分析社会变化(如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树立理性的社会参与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思考:人能否脱离社会生存? 同学们,想象你独自漂流到荒岛,像鲁滨逊一样生活28年。没有朋友、没有语言、没有规则……你会如何生存?鲁滨逊用斧头建木屋、用麦粒种庄稼、用兽皮制衣服,似乎无所不能。但当他对着狗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时,我们突然发现:再强大的个体,也渴望社会的温度。今天,当我们走在秩序井然的街道,使用他人制造商品,接收无数陌生人构建的服务体系......我们是否应感激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那张无形托举每个人的社会之网。 第一课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框题 认识社会生活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讲授新课 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作为社会的一员 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 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感受生活! 总议题:探秘社会生活 1 分享社会活动,感受生活魅力 2 了解生活特点,开启社会之旅 3 融入社会行动,共绘成长蓝图 1 分享社会活动,感受生活魅力 议学情境:视频播放 《中国24小时》 议学任务: 结合视频,请你绘制一份《我的24小时社会足迹图》。 议学思考: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 你有何感受? 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2)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3)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4)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5)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人交流、旅行、阅读、看电视、社会实践活动、网上查询了解社会。 议学小结 1.感受社会生活的方式(P3) 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 那么什么是社会生活呢? 议学延伸 社会生活内涵: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活动。它是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总和,是人们在社会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支持的一种状态。 社会生活构成: 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需求; 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开启社会生活之旅。 2 了解生活特点,开启社会之旅 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 议学情境:校门口早高峰图片 议学任务: 请你找出图片中涉及到的职业。 如果与图片中的人物交往,你会采取哪种方式? 不仅是图片中涉及到的职业,我们的社会还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比如:医生、建筑工人、消防员、厨师、农民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我们通过面对面交流、手机通讯设备、邮箱等与他们进行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得各种各样的和精神食粮,为我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所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议学小结 2.社会生活的特点 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P4) 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令人期待。 感受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后,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见证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通信方式上,从烽火狼烟到飞鸽传书,从纸质信件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人们的信息传递越来越高效。 在交通工具上,从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 你还了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播放视频 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有何感受? 议学小结 2.社会生活的特点 ②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P4) 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表现: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昌盛。 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公共空间,共筑社会生活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镇、村庄,都在规划建设有品质、有温度、配套设施完备的公共空间。生活中,舒适方便、老幼皆宜的公园以及公共健身设施等随处可见,每个公共空间都反映出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1.上述信息,反映出社会生活有何特点?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 议学小结 ③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P4) 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 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要融入社会行动,共绘成长蓝图 3 融入社会行动,共绘成长蓝图 可是,有同学说:“我还是个学生,我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没必要关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社会也和我没有关系。” 思考: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师小结:学生身份只是你当前的一个角色,但我们永远是社会的一份子。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任务,但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哪怕是小事)同样重要,这让我们学的东西更有用,也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适应未来。就像一棵小树苗,光有水和阳光(学习)还不够,它还需要了解周围的土壤和气候(社会),才能长成大树。 所以, 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共创蓝图·成长行动设计 成长树贴纸 请你在这颗成长树上贴上便利贴,写下“我能为社会做的______”。 议学总结 随堂演练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材料阅读 各抒己见 思考并感悟 材料阅读 各抒己见 思考并感悟 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在真实中感知,体验,思考,使自己充分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重视中学生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写这一环节,挥别过去的遗憾,确立中学时代奋斗的新目标与新要求,激发潜能,从行动中发展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课堂小结 在人类文明交织生长的广袤森林里,没有谁是独立于根系网络之外的孤木。我们血脉相通、枝叶相连,在时代浪潮中同频共振。愿青年们以赤子之心拥抱社会,以躬身实践感知万象,以创新创造铸就未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脊梁。
板书 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 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能较好地参与到对社会生活特点的讨论,但仍存在部分学生理解不够到位,在案例选取上可更贴近学生生活。在讲解青少年做法时,应多给学生时间分享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计划,增强其行动意识。后续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和案例的精准性,以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