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课题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指导 思想 本课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坚持“生活化、活动化、社会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耳朵图图》动画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由浅入深地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绘制“社会关系地图”、剖析“社会滋养树”、填写“关系能量环”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和分享中,深刻认识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也初步树立起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教材 分析 本课是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第二框题,承接第一框“感受社会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为后续学习“养成亲社会行为”等内容奠定基础。本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身份的确定性入手,阐明个人是社会的人。 2.社会对个人的滋养:通过分析一件商品(如蛋糕)的诞生过程,揭示社会为个人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个人对社会的回馈: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初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情 分析 已知点(起点):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联系。他们对“爸爸”、“妈妈”、“学生”等具体身份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在不同场合(如家、学校)切换自己的行为模式。 发展点(目标点):需要将零散的、感性的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理性的认知。即从知道“我有很多关系”发展到理解“我的身份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从知道“东西是买来的”发展到理解“我的生活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从“接受爱”到思考“如何回馈爱”。 困惑点(难点):1. 对“业缘关系”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2. 难以从宏观层面理解“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的深层哲学关系。3. 如何将对社会认知转化为切实的社会责任行为。。
核心 素养 目标 1.道德修养:在认识社会关系和社会滋养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与尊重,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亲和力。 2.法治观念:初步感知社会规则(如分工协作)对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性。 3.社会责任: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鱼水关系,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初步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4.健全人格:通过在多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认知,培养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教学 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滋养个人),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奉献社会)。
教学 难点 理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这一抽象观点,并能准确区分血缘、地缘、业缘等不同社会关系类型。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活动体验法。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导入新课——图图的早晨(预计时间:5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朋友——大耳朵图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图起床后的生活,思考一个问题:(播放视频后) 图图起床后的这一段时间,已经和多少‘看不见的人’产生了联系?。 观看《大耳朵图图》视频片段,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答案:食品工人、农民、司机、建筑工人、父母等)。 利用动画视频创设轻松、亲切的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看不见的人”这一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社会联系,自然切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 讲授 环节二:新课 讲授 环节二:新课 讲授 环节二: 新课 讲授 环节二: 新课 讲授 第一章 社会关系绘地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原来,图图的一个普通早晨,背后竟联系着这么多人!这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现在,让我们化身“社会观察员”,为图图绘制他的“社会关系地图”。 分发“时间碎片卡”学习任务单(场景:幼儿园、参加婚礼)。 引导学生分组选择场景,绘制关系网,并重点分析图中人物的身份和彼此间的关系类型。 巡视指导,点拨“业缘关系”等概念。 邀请小组展示成果,并引导全班讨论:结合绘制的地图,谈谈你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1.小组合作,挑选场景,绘制社会关系网。 2.展示分享:(预设幼儿园关系:图图-老师(业缘)、图图-同学(业缘/友缘);婚礼关系:图图-妈妈(血缘)、妈妈-雯雯(业缘))。 3.思考并回答:个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通过绘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体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并掌握三种主要社会关系的区分。
【知识归纳】 1.个人与社会有哪些关系? ①人是社会的人。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相应的位置。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那么,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就形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例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是老师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第二章 社会滋养揭奥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社会关系不仅决定了我们是谁,更像土壤和阳光一样,滋养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晚上是图图的生日,一个美味的蛋糕是如何来到他面前的? 组织小组讨论: “蛋糕诞生”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填写“社会滋养树”工作表(树根:基础原料提供者;树干:加工制造者;树枝:流通销售者;果实:图图的蛋糕)。 总结升华:为什么图图能吃到蛋糕?(预设答案:离不开无数社会成员的分工与合作)。从而引出结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小组讨论,完成“社会滋养树”的填写 (预设:树根-果农、奶农、蔗农;树干-面粉工、烘焙师;树枝-快递员、店员;果实-蛋糕)。分享讨论结果,感悟社会对个人的巨大支持。 通过剖析一个具体物品(蛋糕)的“生命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协作的本质,理解“个人离不开社会”的深刻含义,培养感恩之心。
【知识归纳】 1.个人与社会有哪些关系? ③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我们的衣食住用行、学习和娱乐等方方面面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第三章 我的关系蓄能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社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哺育我们成长。那么,作为子女,我们能否只做被动的接受者呢?胡图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责任与回馈) 分发“关系能量环”卡片(内环:我接受的社会帮助;外环:我能回馈社会的行动)。 引导学生先填写内环,再思考外环。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能量环”。 独立思考并填写“关系能量环”。(预设内环:提供教育、安全保障、食物等;外环:努力学习、遵守规则、做志愿者、保护环境等)。分享交流。 将认知从“接受”转向“奉献”,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环节三: 总结 作业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框架: 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物质和精神滋养);社会离不开个人(每个人都是建设者)。 2.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3.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课堂检测与反馈(预计时间:7分钟) 出示5道选择题(采用PPT原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 课后作业 1. 观察与反思:观察自己家庭中的一件物品(如一部手机、一本书),尝试绘制它的“社会滋养树”,思考它背后蕴含的社会合作。 2.实践与行动:在本周内,完成一件“回馈社会”的小事(如帮社区做清洁、认真完成一次作业让老师欣慰、对服务人员说谢谢等),并写下你的感受。 跟随老师回顾,形成知识体系。 完成课堂检测,及时巩固新知。 梳理知识,强化重点,巩固本节课的核心观点。 当堂检验学习效果,反馈教学成效。
环节四:板书 设计
环节五: 教学 反思 不足之处: 1.在“绘制社会关系地图”环节,小组活动时间可能略显紧张,部分小组的绘图和分析不够深入。 2.对于“业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在特定情境下(如家族企业)可能产生的交叉,未能进行更深入的辨析,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困惑。 3.在“关系能量环”分享环节,学生的回答可能倾向于理想化或模式化,如何引导他们说出更真实、更具体的想法值得进一步思考。 改进方向: 1.优化活动设计,为每个核心活动预留更充分的时间,或在课前进行一定的铺垫。 2.可以准备更丰富的正例和反例,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辨析复杂的社会关系。 3.教师可以率先分享自己的“能量环”实例,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联系自身实际,让价值观引导更加自然无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