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题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道德与 法治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本框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教材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意义以及养成途径。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将亲社会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亲社会行为,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敬业、诚信、奉献等理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同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信念。 道德修养:使学生理解并践行亲社会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准则,如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让学生明白在参与社会活动、养成亲社会行为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树立法治意识,做到依法行事,在法律框架内展现亲社会行为。 健全人格:借助课堂中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健全人格,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心态。 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认识到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体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其主动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包括对个人自身发展(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等)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进步等)的意义;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方法,如参与人际交往、投身社会实践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亲社会行为的认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持续践行亲社会行为,形成稳定的亲社会行为习惯;让学生深刻理解亲社会行为不仅是一时的善举,更是一种长期的、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现、意义和养成方法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展示真实、生动的亲社会行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加深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角色扮演法:设置具体的社会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法: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与亲社会行为,如社区志愿服务、关爱他人活动等,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志愿者在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的视频。视频中,志愿者们热情洋溢,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志愿者的行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经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亲社会行为的世界,去了解它、学习它、践行它。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 举例说明: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例,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在运动会上为班级同学加油助威等,这些行为都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概念阐述: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亲社会行为的例子,并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亲社会行为表现的认识。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名人或身边普通人因积极参与亲社会行为而获得成长和社会认可的案例,如某学生长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组织能力,还获得了 “环保小卫士” 的称号,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表扬。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思考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亲社会行为对个人的重要性。它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同时,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亲社会行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趣味活动(15 分钟) 亲社会行为大比拼 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写有不同亲社会行为情境的卡片,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家人、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等。 活动开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抽取卡片。抽到卡片的小组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如何在该情境下实施亲社会行为。其他小组进行打分,从行为表现的合理性、真实性、情感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给予奖励。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亲社会行为故事接龙 规则说明:教师先讲述一个亲社会行为的开头,比如 “周末,小明去公园玩耍,看到一位老奶奶提着很多东西,走路很吃力”。然后,让每个小组依次接龙,继续讲述小明接下来会怎么做,以及后续发生的事情。每个小组讲述的内容要符合亲社会行为的主题,且不能与前面小组的内容重复。 故事接龙:各小组依次进行故事接龙,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在每个小组讲述结束后进行简单点评。通过故事接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升华:所有小组接龙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强调亲社会行为在生活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亲社会行为。 (四)小组合作探究(12 分钟) 设置探究问题: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如社区中存在的乱扔垃圾、邻里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以及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成功案例,如通过组织社区环保活动改善环境卫生、举办邻里节增进邻里感情等。让学生分组探究在这些情境下,作为中学生可以采取哪些亲社会行为来改善现状,以及如何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亲社会行为。 小组讨论: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等。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补充意见,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 教师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想法,强调亲社会行为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行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课堂总结(4 分钟) 回顾重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重要性以及养成方法等,强化学生的记忆,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把握。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它不仅能让他人受益,也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亲社会行为,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好公民。同时,倡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来,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六)布置作业(1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亲社会行为的计划,包括计划参与的亲社会活动内容、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并在下周的课堂上进行分享。 要求学生在本周内至少参与一次亲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社区打扫卫生、关爱孤寡老人等,并将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简短的实践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通过作业,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促使学生真正将亲社会行为落实到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