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网络改变世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网络改变世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网络改变世界
课题 3.1网络改变世界 课型 新授课 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网络改变世界》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其对应的课标要求主要依据“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具体内容为: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判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同时,还涉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求“做文明的社会成员”,能够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教材分析 《网络改变世界》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一框内容,围绕“网络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展开,从“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两个维度,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价值,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中积极作用的部分 。教材以“生活实例呈现——作用原理剖析——社会价值延伸”为主线,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网络场景(如扫码出行、线上学习、视频通话 )和典型社会案例(如“天宫课堂 ”网络科普、智慧农业发展、网络问政实践 ),帮助学生感受网络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明晰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推动作用,培养“理性看待网络、善用网络赋能生活与社会”的意识 。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网络有较高接触度,熟悉网络聊天、游戏、浏览等基础应用,但对网络影响的认知较浅显。从学情看,他们能感受网络带来的生活便利,却难系统梳理网络对社会多维度的推动作用;对网络积极面体验多,对其背后驱动社会进步的逻辑理解不足。教学中需借具体案例(如网络助农、远程医疗)、实践活动(如模拟网络建言),引导学生从日常感知深入到理性分析,从关注个人网络生活拓展到认识网络的社会价值,实现对网络作用理解的深化与升华 。
核心 素养目标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明明借助网络改变生活方式的案例,理解网络在学习资源获取、人际交往中带来的极大便利,培养辩证看待网络工具性的思维习惯。 责任意识:结合明明家乡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推动农产品销售,以及参与 “十五五” 规划网络建言活动等实践,认同网络对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强化责任感。 道德修养:在明明理性参与网络问政等情境分析中,理解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提升媒介道德素养。
重点 知道网络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带来极大便利。 理解网络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理解网络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
难点 从具体案例中概括网络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作用的内在逻辑; 将对网络积极作用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用网、参与网络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2025年网络热词分享 同学们,你知道2025年网络热词有哪些吗? 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网络的关注很密切啊,能说出这么多的热词。那么老师也给大家分享几个老师所知道的热词。 大家想一想:这些网络热词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回答 师小结:网络热词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年轻人的心态以及语言的发展趋势。这些热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网络带给我们各方面的变化。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而且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共建网络美好家园第一框题《网络改变世界》。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讲授 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以网络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为总议题,以从“出门办”到“指尖办”,网络让生活变了吗、“隔着屏幕”的交往,是更近还是更远、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跑腿找政府”到“线上问政”,治理方式新在哪为四个分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议题一:从“出门办”到“指尖”办,网络让生活变了吗? 同学们,我们把时光倒回到20年前,你们能够通过一些影视剧或者父母的讲述,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学生可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请小组代表分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惊讶地发现,仅仅20年,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老师也想出示一组数据。 议学延伸 2025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网上零售额、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第一。 视频播放 思考:从上述材料及你的生活经历中,能感受到网络的什么作用?(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出示一张张图片 小结: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 议学小结 网络改变世界的表现 议学延伸 有人说:网络让生活变懒了,你同意吗? 教师引导: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网络确实提供了太多“偷懒”的便利:点外卖不用自己做饭,导航不用记路,连买东西都不用出门。甚至有时候想不起来的知识点,随手一搜就有答案,好像大脑都不用使劲记东西了。 但换个角度看,它也让“勤快”的人更高效了呀。比如远程办公省去通勤时间,能做更多事;想学新技能,网上有无数免费教程;甚至普通人想分享自己的想法、做个小生意,网络也给了低成本的渠道。 关键可能还是看怎么用——是被便利惯得越来越懈怠,还是借着工具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上~ 过渡: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进行交往,这种隔着屏幕的交往,你觉得是让彼此更近还是更远呢? 议题二:“隔着屏幕”的交往,是更近还是更远? 从“书信”到“天地对话” 同学们,古代相隔两地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交往的呢? 生回答 对,飞鸽传书,或者骑马送信,到后面,电话的出现,再后来,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工具(QQ、微信、钉钉等)进行交流 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天地连线对话。 视频播放 思考:从“书信”到“天地对话”,说说网络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 议学小结 网络改变世界的表现 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网络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就像我们所讲的这个议题,隔着屏幕的交往,到底是更近还是更远呢? 议学活动 小组讨论:“两个案例中,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有何不同?关键在哪里?” 师小结: 网络扩大了交往范围(跨地域、跨年龄),丰富了形式(文字、视频等),但交往质量取决于“是否兼顾现实联结”。网络让真诚的交往更近,让疏离的关系更远,核心是“如何使用”。 过渡:对于个人而言,网络改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际交往,那么对于社会,网络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议题三: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议学情境 “十三五”以来,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催生出一个个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激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议学任务 思考:结合上述内容谈谈网络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网络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各地文旅局“申请出战”,通过网络平台推广本地文旅资源。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看到各地文旅局局长通过各种方式推广本土旅游资源,看似是营销方式的创新,实则深刻体现了网络对文旅产业生产方式的重塑。简言之,局长“出战”的背后,是网络让文旅产业的生产逻辑从“闭门造车”转向“开放协同”、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反馈”、从“地域局限”转向“全域融合”,这正是网络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的生动缩影。 议学小结 过渡: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网络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治理则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网络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来看第四个议题。 议题四:“跑腿找政府”到“线上问政”,治理方式新在哪? 什么是跑腿找政府呢? 在过去,“跑腿找政府”是办事的常态,人们为了办理各类事务,常常要在不同部门间奔波。无论是开具证明、申请证照,还是办理审批手续,繁琐的流程令人疲惫不堪。比如,居民要办理户口迁移,需要依次前往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接收地派出所,提交各种材料,且材料稍有差错就得重新跑一趟;企业申请营业执照,要在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来回跑,准备复杂的文件,等待漫长的审批周期,这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信息沟通不畅、手续繁琐、流程不透明,让民众在跑腿路上困难重重,“跑断腿”成了许多人对办事的无奈感慨 。 出示图片 而现在,各个地方都开始了“线上问政”,打开各个省份的政务网,可以看到线上办事的入口,“我向两会提问”、“12345”政府服务热线、“我向总理说句话”等,为人民表达诉求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议学思考 “跑腿找政府”到“线上问政”,治理方式新在哪? 议学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网络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这一核心议题,从生活、交往、生产、治理四个维度展开了探讨。这些案例让我们清晰看到:网络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既在细化生活的颗粒度,也在拓宽世界的边界。 但别忘了,我们在讨论中也发现,网络的“重塑力”从来不是单向的:它能让生活更高效,也可能让人滋生惰性;能拉近心灵距离,也可能稀释现实联结;能推动社会进步,也需要我们警惕风险。所以,真正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它——用理性的判断、辩证的思维,让这把“双刃剑”始终指向便利与进步。 随堂演练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观点碰撞 引发学生思考 在思辨中获得感悟 观看图片 联系实际 思考感悟 材料阅读 各抒己见 思考并感悟 材料阅读 各抒己见 思考并感悟 视频播放 各抒己见 思考并感悟 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图片 感悟变化 思考感悟
课堂 小结 经过今天的探讨,当你再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时,会不会对屏幕背后的“重塑力”多一份思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动塑造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亲社会行为。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环节,要加强组织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主导或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对于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讲解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亲社会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