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提高训练一、选择题1.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A.鸢 B.竹 C.风 D.筝2.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20m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已知声音在空气和铁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340m/s、5200m/s,甲同学能听到敲击声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3.声波在海水中传播衰减程度远小于电磁波。声呐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点来对物体进行定位和测速的,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在水中的潜水艇,其声呐向海水中某一固定方向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遇到一个不明物体被反射回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9.8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3s,设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不明物体沿着与潜水艇连线的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则( )A.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为15kmB.不明物体与两次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为3sC.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约为51.7m/sD.不明物体在远离潜水艇4.如题图所示的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其由鸟类尺骨制成,骨笛上有多个气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骨笛发声是由于骨的振动产生的B.吹奏时要按压不同的气孔,主要是改变音调C.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一样的D.用力吹奏骨笛,骨笛音色会发生改变5.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用钢琴演奏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力度弹琴,不同琴键发出的音调不同B.力度越大听到钢琴发出的响度越大C.262Hz比523Hz的琴键连接的弦振动的快D.不同艺术家的音色各不相同6.《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中“飞花令”环节在节目中非常受欢迎,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B.“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中“琴声”是由转轴的振动产生的C.“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中“哭声”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高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7.下列文明行为和管理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中、高考期间禁止广场舞活动 B.街道旁装噪声检测仪C.在学校周围设置禁止鸣笛路段 D.在学校周围植树8.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哪一个与其他的不同?( )A.轻声细语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C.工人在车间里戴防噪声耳罩D.禁止鸣笛9.下面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赫兹是响度的单位C.因为次声波响度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D.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0.如图所示,这是一款电子驱蚊器,通电时会模拟蚊虫天敌的声音,发出频率在22000~55000 Hz的声波,从而吓退蚊虫。下列有关这种电子驱蚊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出的是超声波 B.发出的是次声波C.发出的声音能被人听到 D.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11.如图所示是某研究人员用一台声波灭火装置灭火的情景。打开声波灭火器,声波灭火器通过发出30Hz~60Hz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下列关于低频音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频音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灭火器发出的低频音波入耳是无法听到的C.低频音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低频音波能灭火,说明低频音波可以传递能量二、填空题12.2024央视春晚陕西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鼓乐交响中人们能清晰分辨不同乐器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而千人齐诵《将近酒》时的荡气回肠则是提高了声音的 。13.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4.用同一个示波器检测四个声音,得到如图所示四个声音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图;甲与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甲与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15.课堂上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话,是因为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听到声音的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选填“响度”、“声调”或“音色”)。16.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它 (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声;当有重型汽车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三、实验探究题17.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A.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C.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声源的 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3)如图,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钢尺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 ,发出的声音是 (选填“超声波”、“人耳可听声”或“次声波”)。18.小琳同学学习了“声现象”以后:(1)她进行“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在图甲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且松紧程度一致,若她选择a、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根弦线做实验;(2)她观察到家里音箱上的扬声器开关开启时,纸盆有振动。于是她在一个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小纸团如图乙,接上录放机。播放音乐时小纸团跳动,停止播放时小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调大音量,纸团跳得更 (选填“高”或“低”),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她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19.如图是天坛的回音壁,若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的围墙边,一人斜对着围墙轻声说话,另一人则可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人借助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实现对话,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小明想探究声音的反射,进行了以下实验。(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厚海绵,海绵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是该光路的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像光一样反射;(3)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中应该保持玻璃圆筒A和入耳位置 ,只改变反射面的 。(4)小明多次实验后,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如果利用声波的反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材料若在表中选的话,应该选择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5)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小明猜想天坛回音壁的表面比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四、计算题20.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参考答案1. C 2. A 3. C4.B5.C 6. D 7.D8.C 9.D 10.A 11.D12.音色;响度13.响度;音调14.丁;音调;响度15.振动;不能;音色;响度16.响度;不能;变大17.(1)AC;频率 (2)振幅 (3)钢尺;低于20Hz;次声波18.(1)长度;a、b (2)振动;高;振幅 (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19.反射;不变;材料;大理石;光滑20.解:(1)由题意知,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s声=v声t=340m/s×3s=1020m;(2)由题意知,汽车的速度为72km/h即20m/s,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车=v车t=20m/s×3s=60m;(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1020m;(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60m;(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480m。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