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快问快答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快问快答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答:最直接的影响是 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栖息地破坏 。(解读:森林是众多生物的 “家园”,砍伐森林会导致树木减少,一方面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减弱,加剧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会让依赖森林生存的动物(如鸟类、松鼠)失去居住和觅食场所,导致其数量减少,甚至物种灭绝)
问: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会引发哪类生态问题?对水生生物有什么危害?
答:会引发 水体污染 。(危害:工业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如汞、镉)、有毒化学物质等,这些物质会污染河水,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水生植物无法正常光合作用,鱼类等水生动物会因中毒或缺氧死亡,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问:“围湖造田” 这种人类活动,会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答:会导致 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原理:湖泊原本具有储存雨水、调节河流流量的作用,围湖造田会缩小湖泊面积,使其无法容纳过多洪水,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湖泊水域减少会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鱼虾、水生植物等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问: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除了污染土壤,还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其他生态环境?
答:还会通过 地表径流、地下水渗透 污染水体 。(解读:下雨时,土壤中未被吸收的化肥和农药会随雨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同时,这些有害物质还会渗透到地下水中,污染饮用水源,威胁人类健康)
问:人类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什么问题?其连锁反应是什么?
答:会导致 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 。(连锁反应:过度放牧会让草原上的牧草被过度啃食,无法及时恢复,植被覆盖率降低;裸露的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容易被风吹蚀,逐渐变成沙漠;草原生态系统破坏后,牛羊等牲畜的食物减少,会影响畜牧业发展,同时也会导致依赖草原的动物(如羚羊)失去栖息地)
问: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硬化(如修建道路、建筑)会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答:会导致 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减少,局部气候变干 。(原理:硬化地面无法渗透雨水,下雨时雨水只能快速形成地表径流,易引发城市内涝;同时,地下水无法得到有效补给,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因土地硬化无法生长,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降低,局部气候会变得干燥)
第二节 维护生态安全的内容
问:维护生态安全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答:核心目标是 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支撑 。(解读:生态系统完整意味着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环境要素(如土壤、水、空气)齐全;稳定指生态系统能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平衡;可持续性则要求生态资源的利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确保后代也能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
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它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答:通过 划定特定区域,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如砍伐、狩猎、工业开发),为珍稀动植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举例:我国的卧龙自然保护区,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有效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使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也保护了保护区内的其他生物和森林生态系统)
问: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需要采取 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节约用水(如农业滴灌、工业循环用水)、保护水源地(划定水源保护区)、修复受损水域生态(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有益微生物) 等措施 。(原理:治理污水可减少水体污染,节约用水能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水源地能确保饮用水安全,修复水域生态可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共同保障水资源的生态功能)
问:维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安全有什么重要意义?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意义: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不同生物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中发挥独特作用,生物多样性减少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保护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如人工繁育朱鹮)、禁止非法捕猎和采集、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问:在应对土地沙漠化问题时,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答:关键措施是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覆盖,建立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解读:植被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 “天然屏障”,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风蚀;叶片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局部气候;我国 “三北” 防护林工程,就是通过大规模植树种草,有效遏制了北方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维护了当地生态安全)
问:在能源利用方面,为维护生态安全,人类应优先选择哪种类型的能源?为什么?
答:应优先选择 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原因: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加剧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而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污染物,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其资源可循环再生,不会因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符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要求)
问:土壤污染会威胁生态安全,针对土壤污染,维护生态安全的主要修复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修复措施有 物理修复(如换土、翻土,去除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添加化学药剂,固定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吸收或分解污染物,如种植能吸收重金属的蜈蚣草) 等 。(解读:不同修复措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如重金属污染可采用生物修复,有机污染物可采用化学降解;通过修复污染土壤,能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保障农作物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稳定)
问:制定和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维护生态安全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是 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规范人类活动(如限制污染排放、禁止破坏生态的行为),明确违法责任,强制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确保生态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举例: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排放污染物必须达标,否则将面临罚款、停产等处罚;这一法律约束能有效减少企业的污染行为,为维护生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问: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被称为什么?它具体分为哪两类?
答:被称为 生态因素,分为 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 两类。(解读: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比如向日葵会随阳光转动,是受阳光这一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因素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像草原上羊和草的捕食关系,就属于生物因素)
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主要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答:主要受 温度 影响。(原理: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寺所处海拔比平地高,温度回升慢,所以桃花开放时间比平地晚,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问:生物因素中,“草盛豆苗稀” 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答:描述的是 竞争关系。(解读:草和豆苗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会争夺阳光、水分、土壤中的无机盐等相同资源,草生长旺盛时,会抢占更多资源,导致豆苗生长受抑制)
问: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这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什么类型?
答:属于 捕食关系。(举例: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关系,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通过捕食蚜虫获取能量,同时也能控制蚜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骆驼的驼峰能储存脂肪,脚掌宽大,这些特征是对哪种环境的适应?
答:是对 干旱沙漠环境 的适应。(解释:沙漠中水源稀缺,驼峰储存的脂肪可在代谢时产生水分和能量,满足骆驼长时间缺水缺食的需求;宽大的脚掌能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对沙漠地面的压强,避免骆驼陷入沙中)
问: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既能疏松土壤,又能增加土壤肥力,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具有什么作用?
答:体现了生物能 影响和改变环境。(解读: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让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说明生物不仅会适应环境,还能通过自身活动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是什么生物?
答:是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原理: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像水稻、小麦等植物,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还为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
问:在生态系统中,兔子以草为食,狐狸又以兔子为食,这样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什么?
答:叫 食物链。(解读:食物链反映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比如 “草→兔子→狐狸” 就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它清晰地展现了能量和物质在生物之间的传递路径)
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什么渠道流动的?
答: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解释:食物网是由多条相互关联的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物质(如碳、氮等)会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逐渐减少,且只能单向流动,比如草中的能量被兔子获取后,一部分用于兔子的生命活动,一部分会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才会传递给狐狸)
问:在 “草→蝗虫→青蛙→蛇” 这条食物链中,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短期内青蛙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短期内青蛙的数量会 增加。(原理:蛇是青蛙的天敌,当蛇数量减少时,青蛙被天敌捕食的压力减小,存活下来的青蛙增多,导致其数量在短期内上升;但长期来看,青蛙数量过多会导致蝗虫数量减少,进而青蛙因食物不足,数量又会下降,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无限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无限的。(解读: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比如大量砍伐森林,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最终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
问: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包括哪些生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 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腐生动物(如蚯蚓)。(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这些无机物又能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若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物质循环会受阻)
第三节 生物圈
问:生物圈的范围具体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包括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解读:大气圈底部是指距地面 10 千米以内的区域,有能供生物呼吸的氧气等;水圈大部是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150 米以内的水层;岩石圈表面是陆生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有土壤、植物、动物等)
问: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因为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是相互关联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流动,比如河流中的水会流入海洋,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带入海洋生态系统;鸟类会在不同生态系统间迁徙,传递能量和物质。(举例:雨水可以将森林中的无机盐带入农田生态系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体现了不同生态系统的联系)
问: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它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 必要的生存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水、空气和食物等;同时,生物圈还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解释:如果没有生物圈提供的稳定环境和资源,地球上的生物将无法生存,人类也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问: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会产生影响,比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答:会导致 温室效应加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像温室的玻璃一样,能阻挡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失,导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进而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问:为了保护生物圈,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可以采取 植树造林、节约资源(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等措施。(举例:植树造林能增加植被覆盖,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珍稀动植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避免物种灭绝)
综合实践项目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问:设计生态瓶时,选择容器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应选择 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容器。(原因:透明容器能让阳光照射进来,为生态瓶中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条件,同时也便于观察生态瓶内生物的生活状况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问:制作生态瓶时,瓶内底层需要铺设什么物质?这些物质的作用是什么?
答:底层需要铺设 少量干净的沙子和小石子。(作用:沙子和小石子可以固定水生植物的根部,防止植物倒伏;同时,它们还能为分解者(如细菌)提供附着场所,帮助分解生态瓶内的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问:生态瓶中需要放入生产者,通常选择哪种类型的生物比较合适?为什么?
答:通常选择 小型水生绿色植物,如金鱼藻、水绵等。(原因:这类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瓶中的消费者(如小鱼)提供食物和氧气;且它们体型较小,适合在有限的生态瓶空间内生长,不会过度消耗资源)
问:在生态瓶中放入消费者(如小鱼)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需要注意 控制小鱼的数量,不宜过多。(原理:生态瓶的空间和资源有限,小鱼数量过多会导致氧气和食物不足,容易造成小鱼死亡;一般建议一个中等大小的生态瓶中,放入 1-2 条小型小鱼即可,同时要确保小鱼与植物的数量比例合理,维持生态平衡)
问:生态瓶制作完成后,为什么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答:因为阳光直射会导致 生态瓶内温度过高,同时也会使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浑浊,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正确的放置位置是 通风、有散射光的地方,既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又能保持生态瓶内环境稳定。
问:制作好的生态瓶,需要定期打开瓶盖添加食物或氧气吗?为什么?
答:不需要。(原因:生态瓶是一个小型的人工生态系统,设计合理的生态瓶中,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消费者提供呼吸所需;消费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为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分解者能分解消费者的排泄物和植物残体,释放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系统,无需外界额外添加食物或氧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