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里的抗战史诗——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徽章里的抗战史诗——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单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走向胜利》
导入1:一枚徽章,一部史诗
思考:请观察《走向胜利》纪念章,同学们发现了哪些设计元素?这些元素代表什么意义呢?
2024秋部编版八上历史第六单元第十九课
徽章里的抗战史诗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目 录
篇章一—中流砥柱:宝塔山的象征
篇章二—不朽丰碑:胜利的剖析
篇章三—薪火相传:精神的传承
篇章一
中流砥柱:宝塔山的象征
中流砥柱:宝塔山的象征
“宝塔山”象征着什么?胜利徽章的设计者们想借宝塔山表达什么意义?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延安
宝塔山
自学任务
阅读教材P113-114,说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课本中做好标注。
表现:
(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2)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1937年8月
1937年11月后
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郑重提出“全民族实行抗战”的主张。
中共召开会议,确定全民族抗战路线,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构成了抗击日寇的战略格局。
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2.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内流行着两种错误观点。
“亡国论”
“速胜论”
宣扬中国必会被日本灭亡,抗战没有胜利的希望。“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
坚信中国能够迅速战胜日本,无需经历漫长艰苦的过程。“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定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
充满消极情绪,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点,而看不到中国的进步性和优势。
忽视了日本军事力量强于我国的现状,盲目地认为我们可以很快取得胜利。。
如何驳斥?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目的 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时间
内容
意义
1938年5月
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
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③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对全国抗战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114,完成表格。
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
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定维护全民族抗战的?
(1)坚定反抗日本的侵略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2)坚定反对国民党的分裂和投降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团结抗战出现严重危机。1939年7月,中共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的方针。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举起团结抗战到底的旗帜。在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时,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统一战线团结抗战大局,化解危机。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上
经济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按照“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建政。
①推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 减轻人民负担;
②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
调动各阶级抗战积极性,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民主政权成为全国政权建设的典范。
思考:为何中国共产党能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偶然还是必然?结合P115的材料研读,谈谈的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②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抗战大局。
③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④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宝塔山是方向、是灵魂、是力量之源,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关头的关键领导力。
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因其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提供了赢得战争最正确的策略和最强大的力量。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篇章二
不朽丰碑:胜利的剖析
不朽丰碑:胜利的剖析
同学们知道这些设计元素分别象征什么吗?
设计者说:
黄河象征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全民族抗战”;
光芒象征着“共产党的光辉引领”;
和平鸽、橄榄枝象征“世界和平”。
橄榄枝
和平鸽
黄河
80束“光芒”
合作探究: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抗战胜利的取得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假如我们要为徽章设计一个“胜利之源”的互动展区,请各小组选择除“宝塔山”外的1个元素(“战略指引组(光芒)”、民族精神组(黄河)”、“国际形势组(橄榄枝、和平鸽),根据学习单研究其代表的胜利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要求
概括你们选择的元素象征着哪一种胜利的原因?
结合教材P116-117,用具体史实论证这个原因如何促进了胜利的到来。
思考:你们组所研究的原因,与其他组的原因之间有什么联系?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 优秀(5分) 良好(3分) 合格(1分) 自评 他评 师评
概括原因 能够精准概括你们选择的元素代表的原因 能够基本概括出你们选择的元素代表的原因 能在老师指导下你们选择的元素代表的原因
史实论证 论据 紧扣主题,准确找到史实进行论证 找出部分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能在老师指导下找出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逻辑 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观点与内容部分符合,能表述成果 内容与观点不符,孤立描述史实
历史联系 准确、流利表达出与其他原因的关系 能基本表达 能简单表达
合作探究: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评价标准
合作探究: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小组汇报展示
(此处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改成常态课模式,ppt在后面。如果采取学生合作探究,ppt可以自行修改。)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报告
中共七大会场
1945年4月至6月
陕西延安
①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②制定路线: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④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为什么毛泽东说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如何夺取战争胜利
胜利后建设怎样的国家
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合作探究: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胜利原因一: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始终为我们指引战争的方向。
材料一:“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材料三:教材P117材料研读
胜利原因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945年5月8日
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7月
美、英、中三国代表在德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向日广岛和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的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
材料: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围英军7000余人,打通了滇缅公路这一国际援华通道。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67万余人;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材料来源于互联网
合作探究: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胜利原因一: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始终为我们指引战争的方向。
胜利原因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
胜利原因三: 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合作探究: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国际援助(外因) 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中国人民的坚持抗战(内因) 才发挥作用的。没有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再好的国际形势也无法转化为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历经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最后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八路军滨海部队收复山东诸城
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
日本驻台总督在台北签署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阅读教材P116,说明抗日战争的意义。
(1)国内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③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础。
(2)国际意义:
④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
篇章二
薪火相传:精神的传承
这枚徽章,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80年过去了,抗战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我们作为新时代
的青年,又该如何传承抗战精神呢?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2.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4.抗日根据地的基地建设者
投降因素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
时间、地点:1945年4月至6月,延安
3.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
内容: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为争取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指明奋斗方向
德国投降、发表《波茨坦公告》、美国投掷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国内意义: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精神;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国际意义: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胜利意义
课堂小结胜利的丰碑由何铸就?——多维剖析胜利之源 小组合作学习单
一、合作探究任务发布:
抗战胜利的取得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假如我们要为徽章设计一个“胜利之源”的互动展区,请各小组选择除“宝塔山”外的1个元素(民族精神组(黄河)”、“战略指引组(光芒)”、“国际形势组(橄榄枝、和平鸽),根据学习单研究其代表的胜利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内容:
战略指引组:“光芒”
原因卡片 我们小组选择的象征元素: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关键史实: 与其他原因的联系:
本组探究素材:
·中共七大的基本史实:
中共七大(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材料一:“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式的发言
·材料二:据统计,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2.民族精神组:“黄河”
原因卡片 我们小组选择的象征元素: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关键史实: 与其他原因的联系:
本组探究素材:
·材料一:“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材料三:
3.国际形势组:和平鸽、橄榄枝
原因卡片 我们小组选择的象征元素: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关键史实: 与其他原因的联系:
本组探究素材: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的图片,找出有利于中国发动战略反攻的国际局势有哪些?
图1德国投降 图2 波茨坦会议
图3 美国投放原子弹 图4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材料: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围英军7000余人,打通了滇缅公路这一国际援华通道。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67万余人;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材料来源于互联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