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3.1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描述,本课时对应第四学段(7-9年级)“法治教育”主题。内容要求为:“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 学业要求:“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责任意识:关心社会,知道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课时。从内容上来看教材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这一内涵。主要包括对我国民主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两方面的介绍。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时,学好本课内容能够为学生学习“参与民主生活”“凝聚价值追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 本课时聚焦民主,经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对民主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但对我国的民主价值认识还不深、不全。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中,学生学习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他们已经明白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本课时知识便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八年级下册内容相比,本课时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过程以及特点,因此需要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与特点。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对人民民主的保障作用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1.通过“豆选”历史与当代民主对比,认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2.通过民法典编纂过程,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案例,认识我国政治制度对人民民主的保障作用,坚定制度自信。 责任意识: 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感受我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关心社会,能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设计思路 从“豆选”的创举到“全过程”的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如何从“实现”走向“做实”?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 实现民主——“豆选”的智慧:党如何探索实现人民民主? 情境一 革命根据地“豆选”任务一 1.“豆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治国理念? 2.在革命根据地群众中采用“豆选”这种选举方式有何优势?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怎样的初心? 知识一 1.民主价值追求的思想源头、要求和实现形式。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程。 议题二 发展民主——从“投豆”到“全过程”:中国民主发生了哪些飞跃? 情境二 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任务二 1.党的领导在民法典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体现出我国立法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3.从多次立法调研到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这体现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怎样的特点? 知识二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位、特点、根本保证、优越性。议题三 做实民主——制度优势: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是空话?情境三 人民群众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为立法提建议任务三 结合材料分析:一条普通的建议,是如何通过国家制度变成法律的? 知识三 人民民主的真谛、形式。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人民当家作主从一粒豆子开始》 提问引导:“同学们,视频中革命先辈用‘豆子’来投票选举。请大家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班选举班干部是通过什么方式?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观看视频,感受历史情境。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议题一 “豆选”探路:党领导人民探索民主如何“实现”?呈现情境: PPT展示“豆选”图片和民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发布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分钟)。 任务1:“豆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治国理念? 任务2:在革命根据地采用“豆选”方式有何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初心? 引导点拨:在学生讨论后,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并引导学生从“普及性、真实性”等角度分析优势,从“为人民服务”角度理解初心。 根据学生回答,PPT呈现并讲解: 思想源头:民本思想(引用《尚书》《孟子》名言)。 党: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民主价值的要求、实现、民主道路选择的依据。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看法。 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听讲、笔记,构建知识体系。设计意图从历史现象入手,理解民主的价值追求和党的初心使命,奠定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议题二 从“投豆”到“全过程”:中国民主如何“发展”?对比“豆选”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势和局限讲解“ ‘豆选’虽有智慧,但也有局限。中国的民主需要发展,那么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呢?” 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通过PPT 图示清晰地展示从党的提出→调研→起草→审议→征求意见→通过的完整过程,并突出关键数据 出示议学任务(PPT展示),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组探究。 任务1:党的领导在民法典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定向、保证) 任务2:“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体现出我国立法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人民立场) 任务3:广泛地参与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哪些特点?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在学生探究后,进行点评总结,并引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知识点(地位、特点、根本保证、优越性)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议学任务。 聆听教师总结,系统掌握“新型民主”的核心概念。设计意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标杆性案例,让学生具象化地理解“全过程”的运作和特点,体会我国民主的优越性。议题三 制度护航:怎样让民主“做实”?“好的民主理念需要坚实的制度来保障。一条普通的建议,是如何变成国家法律的?” 讲述“三江侗族自治县基层群众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议将‘马铃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案例。 提问:“结合材料分析,这条建议是如何通过国家制度变成法律的?” 通过PPT动画图示(群众→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展示建议的上达过程。 引导学生联想八年级所学知识,分析其背后依托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系统总结人民当家作主的四大制度保障及其地位,并点明协商民主的多种形式和独特优势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总议题,共同总结“新型民主‘新’在何处?”(本质新、特点新、形式新、制度保障新)。 布置实践作业: 请留心观察你的日常生活环境(家庭、校园、社区等),发现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一至两条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分析案例,思考制度运行的路径。 回顾旧知,建立知识联系。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知识脉络。 记录实践作业要求。设计意图将抽象的“制度”具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理解制度如何保障民主运行,打通知识的“最后一公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案例探究等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政治认同。下一步可增加学生模拟提案、参与班级议事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探究任务设置简单,需进行调整以增加可探究性。还需注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民主进程中的挑战与进步,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