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周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周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周考试政治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大分工提升了生产效率,私有制成为历史必然产物②生产场所扩大导致财富积累,为阶级产生提供物质条件
③生产关系能反作用于生产力,剥削关系并不是社会毒瘤④社会大分工引发生产率飞跃,标志奴隶制剥削关系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上述观点强调了( )
①人类社会更替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只有封建制生产关系才适应生产力要求
③社会新制度产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世界看两会,两会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多国人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果有目共睹,中国的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式现代化( )
①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②是符合各国实际的现代化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④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化标准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确实奔涌着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在某班以“人类历史发展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主题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这一转变既具有整体趋势的统一性又具有各国进程的多样性
②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驱动的对外扩张
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这一转变不可避免的终极根源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就是这一转变发生的结果和过程结束的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出自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这段论述( )
①肯定了资产阶级及其依赖的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存在的合理性
②有助于世人认清某些国家搞“小院高墙”的反历史潮流本质
③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倡导各国充分共享物质、精神产品
④为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何以能深得人心提供了注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仍是分析今天的西方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从未中断过
③马克思主义指导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实施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矛盾
④随着中国的崛起,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了21世纪的全球主导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不少外国博主来到中国,发现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网、通讯网、交通网,凡有人居住生活的地方,不管有多偏远,都基本实现了电网、通讯网、交通网的覆盖。于我们,这是习以为常,但在他们看来就是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 )
①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特征的固有要求②是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的直接结果
③与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之间有着必然联系④说明中国企业未必是以盈利为基本经营目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只有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关于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改革开放通过调整社会基本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力
②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材料告诉我们(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②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④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回望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坚持独立自主都是一以贯之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 )
A.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B.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性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逻辑统一
C.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
D.是我们正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行动指南
11.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材料表明( )
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②各国的发展道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表现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④无产阶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恩格斯在分析俄国农村公社时指出:“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些经典论述中( )
①“社会本身的自然规律”是指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说明社会发展完全不被干涉,法令不起作用
③恩格斯分析的俄国农村公社因其自身特殊性而脱离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④“可以利用一定的手段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社会革命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社会主义运动有低谷、有高潮,但整体是在曲折中前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回溯、比较、反思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总结实践经验,坚定“四个自信”。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回溯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有助于在曲折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增强道路自信
②社会主义发展史充斥着偶然性、随机性,当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③反思仅适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期,应避免低谷期,以免动摇理想信念
④通过比较社会主义实践,可以总结有益的经验,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支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马克思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能体现材料主旨的是( )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相统一
C.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D.社会发展只能在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得以实现
16.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根据摩尔根的史前材料,古代氏族实行公有制,没有阶级和政治统治的概念,彰显“自由、平等和博爱”,后来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瓦解了这种精神,然而“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更高的文明形态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马克思( )
A.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体现了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B.预测了原始社会的回归,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C.对不同国家道路的探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指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案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产生后,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材料二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1)结合材料,分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知识,说明生产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18.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自此,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伟大旗帜,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砥砺奋进,取得累累硕果。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结合材料,概括从三次伟大飞跃的历程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
(2)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说明中华民族为什么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9.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是: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
材料二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人们对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表现。
(2)通过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D A B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B B A
17.(1)①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劳动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②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奴隶主转变为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1)①中华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和上层建筑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当时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③1978年以来,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实现了富起来的跨越。
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9.(1)①汲取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
②将无产阶级作为自己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
③继承了人类历史的精华;
④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