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了解依法治国的原因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具体内涵。3.识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学习目标分析《无障碍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对于特殊群体、国家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法治国家的意义。议学问题议学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盲道为何让盲人更“盲” 折射出当下日益凸显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9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人群,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近年来,街道上无障碍设施屡遭“黑手”,许多擅自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或非法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恶劣行为严重侵害了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我们进行社会治理,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全民守法;从党到政府到公民,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一体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重要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4)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5)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现代化。(P74)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使法律及时、系统、针对、有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内、国家机关、司法、群众、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保障物质经费制度保障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内容:在中共领导下(根本保证)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建设中特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完善立法工作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政治保障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科技保障等完备高效严密有力完善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规范约束公权力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的具体内容:在中共领导下(根本保证)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建设中特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前提关键保障基础【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讲授】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②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3245政治保证力量源泉价值追求精神支撑实践基础依法治国的原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1)原因问题1.如何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胎儿依法享有继承权……民法典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它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民法典的积极成果必然惠及到千家万户,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合法权益。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1)原因:(2)要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2. 力量源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注意:“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立法平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拓展延伸注意:平等≠同等、均等、一样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问题4.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2)要求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1)原因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问题5.如何理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1)原因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练一练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禁止高利放贷;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课堂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原因总目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练一练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下列对依法治国认识正确的有( )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 ③法律和道德要协同发力,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和法律的规范作用 ④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练一练2.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及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为法治中国建设描绘出新的路线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②首要问题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B练一练3.《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已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议通过,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这表明( )①以道德滋养法治,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法律之上③法律实质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④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下列选项中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①依法治国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③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④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课堂练习【答案】D【详解】①:应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依法治国并不等同于依法执政,①错误。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未体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③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③④是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的正确认识,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课堂练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有( )①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课堂练习【答案】B【详解】②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均不属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