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盘古开天地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混沌(dùn tún) 咔嚓(cā chā) 劈柴(pī pǐ) 浑浊(zhuó zuó) 血液(xuè xiě) 轰隆隆(lóng lōng)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3.默读课文,圈画文中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资料拓展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古代人民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化。1.默读课文,在每幅图片下的括号内标出所对应的课文的自然段。2.借助上题中的图片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盘古开天地》说课稿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三、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 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五、说教学过程:(一) 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盘古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 )变成了( )的( )。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六、说板书设计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12.盘古开天地 开天劈地 创造 顶天蹬地 化作万物类文阅读-12盘古开天地烛龙圣神造福宇宙自从盘古开天(僻 辟)地以后,宇宙便有了江河湖海,日月星(辰 晨)。世界(充 冲)实、复杂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太阳、月亮仿佛一对顽皮的孩子,想什么时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玩得高兴时会三天三夜不睡觉,不高兴了就门都不出,躲在一边睡懒觉。整个世界(混 浑)乱极了,(豪 毫)无规则和秩序。春夏秋冬不分,昼夜无别。这个时候,宇宙间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神。他居住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以北的章尾山上,名字叫烛龙。烛龙圣神长得非常奇特,头上是人的面孔,身子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蛇,也就是人面蛇身。他的两只眼睛像橄榄一样倒立着,十分明亮,只要一睁开,宇宙间就被照得如同白日一般;眼睛一闭,夜(幕 暮)便笼罩了大地。他就这样睁闭开合,无休止地为人类工作着。他呼一口气,夏天便来临了;吹一口气,大地便冰雪覆盖,一年四季便在这有节奏、有规律的一呼一吸中循环往复,运转不停。烛龙圣神从不吃喝,也不知他的力量从何而来,就这样不知疲倦,永无休息。有时他看到地上的人们遭灾,便流下同情的泪水,这泪水一落到人间,就变成了雨水,滋润着宇宙万物的生长。烛龙圣神不仅为宇宙万物造福,还常常口衔蜡烛,烛光照在天门中,照亮了天地,永不休止地为宇宙万物作着无私的奉献。1.选出文章括号中正确的字,打“√”。2.写出部首相同的四字词语。例如:江河湖海3.从文中找出描写烛龙圣神长相的句子,用“ ”画出来。4.第二自然段体现了烛龙圣神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1.辟 辰 充 混 毫 幕2.洋洋洒洒 唠唠叨叨 汹涌澎湃3.烛龙圣神长得非常奇特,头上是人的面孔,身子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蛇,也就是人面蛇身。他的两只眼睛像橄榄一样倒立着,十分明亮。4.第二自然段体现了烛龙圣神同情人类,为人类着想,无私奉献的品质。夸父逐日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荒原中,有一座巍山——成都载天山,夸父族的居民就生活在这里。他们的首领叫夸父。夸父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有着钢铁铸就的体魄和性格。夸父生性率真、富于幻想,并且最喜欢看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焕发生机时的瑰丽景象。可是,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黑夜难免交错降临,一天中总要有一半的时间笼罩在黑暗与阴冷之中。这使夸父感到非常恼怒,于是他对全族的子民说:“我要把太阳追回来,让光明和温暖与我们同在!让夸父族的天空永远晴朗!”说完,他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飞奔而去。夸父追啊追,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转眼之间跑出了几千里,来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也叫“虞渊”)。夸父高兴极了,眼前是一团极大极亮的火球,他的身体被红彤彤的阳光包裹着。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这炫目的太阳。忽然,一阵难忍的干渴与燥热占据了他的身躯,他几乎支撑不住,险些倒下。是啊,这样马不停蹄地跑了大半天,加上被炙热的太阳连续烘烤,怎么能不口渴呢 于是,夸父俯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的水都喝干了。可那份焦渴的感觉,依旧十分强烈。夸父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又叫“瀚海”,传说是雁门山北边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里的水。可是,他还没有跑到,便在半路上渴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巍峨壮丽的高山。他随身携带的手杖,化作一片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桃林。人们说,夸父想要把这些留给后世追求理想和光明的勇士,在漫漫长路中为他们遮阳蔽雨、充饥解渴。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幻想——( ) 光明——( ) 温暖——( )燥热——( ) 强烈——( ) 恼怒——( )2.在下面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量词。一( )桃林 一( )高山 一( )大河 一( )火球3.“远古时代”又称( )。A.上古时代 B.太古时代 C.洪荒时代4.这篇文章表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呢?5.文章结尾说:“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巍峨壮丽的高山。他随身携带的手杖,化作一片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桃林。”你是如何理解的?参考答案1.示例:现实 黑暗 寒冷 清凉 微弱 高兴2.片 座 条 团3.A4.这篇文章表现了夸父为追求光明坚持不懈、顽强不息的精神,为了大家勇于献身,不怕牺牲的精神。5.这更加充分表现了夸父造福人类、死而后已的精神。(共36张PPT)人文主题:神话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习作要求: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你是否想过这美丽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创世神话新课导入盘古开天地四年级语文上册pī劈过去zhuó重而浊zhànɡ一丈lónɡ隆隆zhī四肢qū躯干血液yè翘舌音huǎn缓缓会认字第一课时斧睁翻劈缓浊丈撑累zhànɡchēnɡ竭奔茂滋液zhēnɡfānfǔpīhuǎnzhuómàozījiélèiyèbēn会写字右边的起笔撇略高于绞丝旁,“又”字的两笔要略低于左边。右边第一横比第二横短,“友”的第二笔“丿”要注意收缩避让。右下部分里面是一个“人”字,把捺改为点,最后一笔为竖折。书写指导上部的“大”横要写得短,撇和捺要舒展;下部的“卉”中“十”要写小些,“廾”要托住“十”,横要稍长,撇为竖撇,最后一笔是悬针竖。下部是“戊”,写时斜钩要拉长,尽量舒展,不要漏掉斜钩上的撇和最后的点。朗读第1自然段,要求:读正确;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读一读。初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中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品读感悟宇宙盘古混沌沉睡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标在书上插图旁边。(1)(2)(3~4)(5~6)宇宙混沌,盘古沉睡盘古苏醒,开天辟地顶天踏地,天地成形身体变化,创造世界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以后……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简单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一开始黑乎乎的世界,居然变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的神话故事实在是——神奇默读第1~4自然段,画出神奇的语句。共学第2自然段,自由交流神奇的感受,朗读体会。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开天辟地品读感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多形式朗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zhuó相反相近水、空气等含杂质、不清洁、不干净,跟“清”相对。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勾画文中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然后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品读感悟找出表现天地和盘古身体“变化”神奇的语句。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找出表现盘古“不变”的语句。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坚持不懈动作决心造福人类一百年过去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盘古虽然倒下了,但却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第二课时借助课本插图,请你简要讲一讲盘古在沉睡中苏醒和劈开“大鸡蛋”的情节。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包含哪三个部分?起因经过结果宇宙混沌,盘古沉睡盘古苏醒,开天辟地身体变化,创造世界品读感悟默读第3~5自然段,读完后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盘古的行为 世界的变化劈 天和地分开(开天辟地)撑变天和地终于成形了形成了世界万物盘古为了天地成形,怎样“撑”?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想一想当时的画面。头顶天,脚踏地。怎样顶?怎样踏?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地会有哪些变化?盘古在天地变化时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盘古就这样,撑了多久?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顶天立地的盘古啊,你想对他说什么?坚毅伟大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盘古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气息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声音隆隆的雷声左眼、右眼太阳、月亮右眼月亮四肢和躯干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茂盛的花草树木汗水滋润万物的雨露四季的风飘动的云五方的名山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隆隆的雷声滋润万物的雨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比如,为什么是血液变成了江河呢?形状弯弯曲曲性质液体形态流动的作用滋养身体、滋养大地相似古人就是这样,用想象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的来源。而且,这种想象也是有依据,有基础的。请你想象一下,大地会是盘古身体的什么部位变化而来的?矿石呢?盘古身体的哪部分又变化生成了世间的其他什么事物呢?盘古最后精疲力竭地倒下了,身体化成了世间万物。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这就是——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提升情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对“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世界”的盘古,你想说什么?对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还能创造什么呢?他的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华儿女之所以被称为“龙的传人”,也是源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中瑰丽奇特的想象,也带给我们美好神奇的阅读感受,值得好好去阅读体会。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读:读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写:把故事中体会深刻的地方写下来;讲:讲述这些动人的神话故事,班级举行“神话故事会”。四年级各单元语文要素单元 主题 语文要素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写作要素: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第二单元 阅读策略 阅读要素:阅读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写作要素:抓住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阅读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写作要素:留心周围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第四单元 神话故事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写作要素:编写故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第五单元 多彩生活 阅读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第六单元 成长故事 阅读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写作要素: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想法和感受。第七单元 家国情怀 阅读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 主要内容。写作要素: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第八单元 青史留名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作要素: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单元导读本单元以神话组织为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这些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神奇想象,还能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准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围绕该要素进行了精心编排:《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讲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要求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普罗米修斯“ 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羿射九日》,对神话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这次专门编排神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四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盘古开天地》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感受盘古伟岸挺拔和无私奉献的形象;精卫填海》通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形式,体会故事的神奇,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普罗米修斯》通过交流故事中打动自己的情节的方式,感受主人公为人类幸福不畏强暴、勇敢坚毅的美好品格;《女娲补天》通过发挥想象讲述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从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借用神的故事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总结、梳理神话的特点,并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予以强化。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习作安排的是《我和 过一天》。教材在三年级的习作中安排过类似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本次习作进一步学习展开想象写故事,内容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神话或童话人物,想象自己与他过一天会发生的故事,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使他们乐于表达。本单元还编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中国神话和世界经典神话,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神话世界,认识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感受魅力无限的神奇想象,了解祖先在探索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独特解释、美好向往,进一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12 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黑乎乎”等14个词语。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语文要素】3.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2.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随文识记本课生字词。2.自由读课文,提炼关键词来概括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重点)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重点)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你是否想过这美丽世界是怎么来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流传着很多创世神话故事。(板书: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就是关于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比如盘古开天地(齐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看一看。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在文中圈画生字,并连词认读。2.学生认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会认字、会写字)4.指导识记生字:先指名全班说一说,再择要强调。(课件出示“缓”“竭”“奔”“茂”的书写)三、再读课文,说过程1.朗读第1自然段。(1)理解“混沌”:指名读,选择图片理解。(2)图文对照,随机概括:宇宙(混沌),盘古(沉睡)。2.给课文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标在书上插图旁边。3.学习活动,提炼关键词概括故事情节。过渡:刚才我们用“宇宙混沌,盘古沉睡”来概括故事的开头,故事的结局是“身体变化,创造世界”,我们也用关键词来补充故事的过程。(1)自主学习,借助关键词,补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2)反馈交流。预设:盘古苏醒,开天辟地;顶天踏地,天地成形。4.简单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1)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简单说过程。引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以后……(2)自由练说。四、品神奇,悟形象过渡:一开始黑乎乎的世界,居然变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的神话故事实在是——(随机板书:神奇)1.默读第1~4自然段,画出神奇的语句。2.共学第2自然段。(1)自由交流神奇的感受,朗读体会。(2)随机重点学习语句一。课件出示: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大鸡蛋”碎了。①说神奇。②结合图片和动作演示,理解“劈”。③读出神奇。(3)随机重点学习语句二。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慢慢下降,变成了地。①发现语言特点。(意思相近或相反)②认读“浊”字,理解字义。③多形式朗读。3.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1)勾画文中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2)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3)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4.发现“变化”与“不变”。(1)聚焦重点语句,发现天地和盘古身体“变化”的神奇。(板书:变化)课件出示:①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②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③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2)发现盘古的“不变”,引读重点语句。(板书:不变)课件出示: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不让它们重新合拢。①悟盘古形象。预设:不变的是——盘古的动作、决心、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精神……②激情引读。师:一百年过去了——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师:一千年过去了——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师: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5.回顾小结。过渡: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虽然盘古倒下了,但他的身体却创造了美丽的世界。(1)播放图片,总结升华,再次引读跟课文第5自然段有关的短语。(2)小结: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读盘古倒下后身体与大地变化的神奇,进一步走近伟大的巨人——盘古。第2课时[课时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交流对盘古的感受。(难点)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复习导入:借助课本插图,请你简要讲一讲盘古在沉睡中苏醒和劈开“大鸡蛋”的情节。2.整体感知:《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包含哪三个部分?明确:起因、经过、结果。3.宇宙混沌一片,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个奇妙的故事,认识盘古这个伟大的人物。二、聚焦过程,想象体验,品读感悟(一)梳理过程,聚焦行为与变化盘古的行为世界的变化劈天和地分开(开天辟地)1.盘古这一劈,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开始分开。劈之后,盘古还有哪些行为?又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5自然段,读完后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预设:(1)盘古的行为——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终于成形了。(2)盘古的行为——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2.师引导学生明晰盘古开天地的后两个阶段,并尝试用成语概括段意。(二)聚焦“撑”1.盘古为了天地成形,怎样“撑”?读读书,画出相关语句,想一想当时的画面。(1)明确:头顶天,脚踏地。(师引导学生想象:怎样顶?怎样踏?)(2)明确: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师引导学生想象:天地会有哪些变化?盘古在天地变化时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2.盘古就这样,撑了多久?明确: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又不知过了多少年。3.一万八千年中,盘古是怎样的感受?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漫长的岁月中,盘古怎么想?精疲力竭的盘古,累得倒下的盘古,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师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坚韧和伟大。)4.小结:这顶天立地的盘古啊,你想对他说什么?(三)聚焦“变”1.盘古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女生齐读课文,师生合作梳理变化。)(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比如,为什么是血液变成了江河呢?明确:形状都是弯弯曲曲的;性质都是液体;形态都是流动的;作用是滋养大地、滋养身体。3.原来盘古身体的部位与变成的事物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啊!那么,盘古其他的身体部位和它们对应的世间万物之间,又有哪些相似点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4.古人就是这样,用想象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的来源。而且,这种想象也是有依据,有基础的。请你想象一下,大地会是盘古身体的什么部位变化而来的?矿石呢?盘古身体的哪部分又变化生成了世间的其他什么事物呢?(师引导学生想象与交流。)三、回顾整体,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了,他举起斧子一劈,天和地分开了;他站在天地间撑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成形,最后,他精疲力尽地倒下了,身体化成了世间万物。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这就是——(明确:创造。)1.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感受盘古的伟大精神。2.师:对“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世界”的盘古,你想说什么?对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还能创造什么呢?(师引导学生聚焦“创造”,畅谈感受。)四、自主作业,巩固提高,课外延伸1.总结文本,提升认识。师:同学们,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华儿女之所以被称为“龙的传人”,也是源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中瑰丽奇特的想象,也带给我们美好神奇的阅读感受,值得好好去阅读体会。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师:你们还想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吗,课后请大家:(1)读:读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2)写:把故事中体会深刻的地方写下来;(3)讲:讲述这些动人的神话故事,班级举行“神话故事会”。[教学板书]12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神话故事,而故事发展有起因、经过、结果,具体地说,故事情节线是由一个个情节点构成的,情节点就相当于情节线上的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截取了这个故事中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三个情节点,并将这三个锚点演绎为故事场景、教学场景,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神奇的想象,给予了学生言语生长的空间和可能。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循着“读——想——说”这样的思路,让学生自读“顶天立地”“化身万物”两个场景,用表格呈现阅读收获。至此,我的教学没有止于课堂,还做了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读神话故事,以一带多,形成主题阅读结构效应,放大阅读效果;讲神话故事,班级举办故事会,为学生提供言说和交往的平台;写故事感受,由口头言说向书面语言过渡。这些设计,体现了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言文字与生活的结合,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应用规律。12《盘古开天地》导学案 课题 盘古开天地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认识“劈、缓”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字,会写“黑乎乎、上升”等12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能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经过。 3.读懂课文,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经过。2.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勇于献身的精神。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学生) 3.回忆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盘古开天地》。 3.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之后,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 1.根据谈话内容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2.齐读课题。 3.根据课题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提出问题。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果有时间,可以读读。 2.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课题的停顿和重音。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20分钟) 出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学习。 学习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 句子反复读一读。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3)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2.出示生字词卡,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1.按照要求学习。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字词,自学字词,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2)小组内自学生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如:采用换偏旁法记忆“劈”“液”;运用数笔画法记忆“丈”“血”;运用比较法记忆“缓、暖、援”等。 2.指生认读,纠正字音。尤其是“血液”“混浊”“四 肢”“躯干”几个词的发音。 3.再读课文。 1.“血”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引导学生再次读文时,可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读文兴趣,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三、指导书写,培养习惯(用时:7分钟) 1.出示“翻、劈”等13个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说说书写注意事项。2.范写生字“丈”“茂”“滋”。 3.指导学生书写。 1.观察字的结构,说出这些字的结构特点,交流书写注意事项。2.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一起书空。 3.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大胆交流,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习。 2.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学生能根据注释说出古诗的大致意思即可,不要过于提高要求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说说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语“创造”的意思。3.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1.边读文边理清思路。 本文先写盘古醒后抡斧劈天地(第1、2自然段);再写天地分开,盘古顶天蹬地(第3、4自然段);最后写盘古倒下化作万物(第5、6自然段)。 2.交流汇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找到中心句。 3.(1)围绕“创造”理解并提出问题。 (2)梳理、归纳问题。 质疑问难时,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用时:7分钟)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2.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开火车朗读。 3.听写“劈、竭、茂”三个生字。 4.引导学生读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齐读课题。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在听写本上规范书写生字。 4.边读课文边回顾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字词时要相机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 2.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提示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用时:26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悟:读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2.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3.指导围绕问题默读,明确要求:用心读,不出声,边读边思考。 4.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内容小组交流读书感受。 (1)“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3)“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5.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1)盘古把自己的一切都变成了世间万物,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展开奇特而合理的想象,想想盘古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 6.小结课文,升华感情:面对这样一个坚持不懈的巨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2.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最后一句话质疑。预设: (1)盘古是怎样创造世界的? (2)世界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3)盘古创造世界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3.边读边想: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作好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语句交流读书感受,自读汇报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指导。5.(1)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些想象的语句的感受:盘古让宇宙有了天和地,这就是创造,更值得我们敬佩的是盘古倒下后还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继续创造美丽的世界。 (2)发挥想象,充分交流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 6.在老师的引导下,说说自己想对盘古说些什么。 1.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第2自然段中有一些意思相反的词,用来描写天地的变化,“轻”和“重”;“清”和“浊”;“上升”和“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2.在感受盘古开天地的艰辛和顽强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体会,一是抓住文中的反义词来理解,如“轻而清——重而浊”;二是抓住文中的近义词来理解,如“缓缓——慢慢”。3.课文第5自然段有一处省略号,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用时:7分钟) 1.总结全文。 2.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说说盘古开 天地的经过。3.布置作业。 (1)回家把《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收集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介绍给大家。 1.畅谈自己的收获。 2.复述盘古开天地的经过。 3.讲自己收集的故事。 号召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建议在班里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板块一——读成一句话师:(指着预先写好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是吗? 生:是! 师: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每一句话读通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反反复复的读。开始。 生:(读课文)。 师: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出示词语)这儿有几个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你读。 生:读词语:混沌清浊血液滋润 师:请你把第一个词语再读一遍。 生:读“混沌”(音不是很准确)。 师(纠正)“清”、“浊”分开读,再读一遍。 师:读得很好,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请同学认真地看屏幕上的这组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有三点水。 师:恩,很会观察,那么想想“混沌”这个词语,在课文里边什么意思? 生: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分不清楚什么和什么。 师:你说得很好,文章里的原句你把它读出来。 生:读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连成一团,看不清楚,这就叫做“混沌”(生齐说),再看“清”、“浊”,想一想,你所看过的哪些东西是“清”的,哪一些东西是“浊”的。 生:水是清的,脏的东西放到水里是浊的。 师:脏的东西混在水里,水它还是水啊。 生:但是不是干净的水。师:对了,把刚才的话纠正一下,很干净的水—— 生:很干净的水是清的。 师:那什么样的水是浊呢? 生:很脏的水是浊的 师:比方说一些污水排出来,一些泥土混在水中,是吗?一起读。 师:领着学生读:清浊、血液,“血”,还有一个音读“xiě”。流血了。口语叫流“xiě”了。血液,再读,最后一个词语,师生一起读“滋润”。 师:指名读“滋润”,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你喝了一口水,或者很干燥的大地,下过一场雨的土地啊,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土地也就滋润起来了,是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滋润”预备起。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学生字啊,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型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同学看一看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的,在书上写一到两遍,可以写一个,可以写两个,可以写三个,看清楚每一个笔画。 生:(写生字) 师:好,放下手中的笔,课文能读通吗? 生:能。 师:有自信能读通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自信,咱们就不读了。读课文啊,光能把课文读通那还远远不够。咱们得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是吗?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也就是说哪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的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很快的找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你说。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和她找的一样的请举手(全部找这句),咱们一起读这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是的,这句话就概括了整个童话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认真地读成刚才那一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一个词语?把这个词语圈出来。来,谁读出了什么词语?你说。 生:创造。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生:立刀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生:这个“创”字有时候也许是刻石雕。它要用刻的,刻的时候用刀。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说。 生:就是要用很大的力气。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生:要创造,必须要行动起来啊!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板块二——读成连环画师: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副又一副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师: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 师:好,睁开眼睛,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盘古拿起斧头在旷野的黑暗猛辟过去。 生:我看到盘古正睡着,然后他,等他醒过来朝黑暗的地方猛辟过去。 师:谁还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盘古睡在一个小小的地方,然后他睁开眼睛,他就拿了一把大斧砸了下去。这个小小地方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 师: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副又一副神奇的画面活起来。来,你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启发指导朗读)你这是混沌一小团,宇宙是一大团混沌,混沌一片啊。你再读。 生:(继续)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语气稍微平淡)…… 师:(示范)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强调“一直”和“十万八千”,八千教师用虚声来读,效果很好)。 生: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学生学得很像)…… 师:来,我们一起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的还没有分开……”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十万八千年(读得很有感觉,仿佛身临其镜)……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一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生: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停,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你看行吗?“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 生:不行,我觉得这样很没有力气。 师:用”抡”,用“猛劈”怎么就有力气了呢? 生:因为猛劈,就是要靠很重的力气朝前面劈过去。 师:而且是“抡”起大斧头!请大家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抡后做猛劈状) 师:不要劈向我!(笑) 师: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子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你说! 生:就是咬紧牙关,就是很用力! 师: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有点猛了,谁再来猛一下。 生:(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 生:(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大声地)猛劈过去! 师:劈得够猛的!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老师读上半句,轻大家注意听。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一下,你读的时候,把下一句的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齐读)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一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全体女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你们读! 生:(女生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男孩子,你们就是重而浊的东西。你们读下半句。 生(男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男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一起读。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女同学! 生:(女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从这一句话党中,尤其是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是何其的艰难! 生:我从“缓缓”和“慢慢”两个词语中看出盘古开天地很用劲! 师:也用了很长时间。刚才有个同学在底下读成了“暖暖”上升,是“暖暖”吗? 生:是“缓缓上升”。 师:暖暖和缓缓有什么区别? 生:缓是绞丝旁,暖是日字旁? 师:继续往下读,看看天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象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出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我刚刚看见了…… 师:你就直接用朗读把你看到的这幅画面表现出来。表现出它的神奇之处。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印影件) 生:哇! 师:自己看着这幅画,再去读读这句话。 生: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生:100年。 生:300年。 生:10000年 生: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100天过去了,天升高—— 生:100丈 师:地下沉—— 师:1000天过去了,天升高—— 生:1000丈 师:地下沉—— 生:1000丈 师:盘古也随着长高—— 2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12.《盘古开天地》.pptx (配套教案)12.《盘古开天地》.doc (预习卡) 12.《盘古开天地》.docx 《盘古开天地》导学案.doc 《盘古开天地》说课稿.doc 《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doc 类文阅读-12 盘古开天地.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