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章节: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史前时期,主要围绕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展开,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推动的社会变迁。本课上承人类起源与早期文明的发展,下启古代国家的形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学习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重要考古发现,学生可以理解农业和定居生活如何促进生产力进步与社会分化,从而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稻作农业、粟作农业的发展,以及陶器制作、家畜饲养、房屋建筑等技术进步,体现了原始社会由采集渔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初步认识,并为后续学习古代国家制度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接触我国古代农业和早期文明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直观认知能力。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片、实物资料理解较强,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仍在发展中。本课重点在于理解农业起源与定居生活的关系,掌握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难点在于分析农业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学生需结合图文资料,理解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能简要归纳不同原始农业文化的异同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农业起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生产力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的分布与年代,使学生建立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发展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以遗址、遗物为依据探究历史的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不同文化遗址的农业与生活特征,使学生解释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先民在农业、制陶、丝织等方面的创造,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农作物、河姆渡与仰韶文化特征、陶器与定居生活的关系
难点:农业发展对文明形成的影响、考古发现与历史推断、原始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材料】
▲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猜猜他们在做什么?你觉得这样的耕作方式和我们现在种地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你是那个时候的小孩,看到大人们这样种地,你会好奇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和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原始农业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农业的起源,为后续学习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新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做好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教师活动】
材料1: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2万年前,中国南方地区的人类已开始有意识地采集并管理野生稻。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早期稻作相关的植物遗存,包括野生稻和初步驯化的稻谷。——《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材料2:通过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陶器残留物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水稻植硅体和淀粉粒,证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利用水稻作为食物来源,并可能进行初步栽培。——《上山文化与稻作农业起源》,《考古》2021年第6期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问题:从图片中的炭化稻粒和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先民是如何逐步实现从采集到农业转变的?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图片观察炭化稻粒的形态特征,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管理野生植物”是农业起源的重要一步?
炭化稻粒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从采集到栽培,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归纳农业起源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与深化讲解:
同学们提到,“管理”意味着人类不再只是被动获取食物,而是主动干预植物生长过程,这是迈向农业的关键一步。材料1指出,早在2万年前,先民就在仙人洞一带有意识地采集和保留野生稻种子,这为后来的驯化打下基础。
而材料2和图片中的炭化稻粒进一步说明,距今约1万年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人工栽培的水稻。这些稻粒经过炭化得以保存,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例如,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4万年的早期稻遗存,而北京东胡林遗址则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炭化粟和黍。
这说明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而且南北方几乎同时独立发展出不同的农作物体系——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黍为代表,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总结知识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粟、黍人工栽培的国家之一。
距今约2万年,先民开始管理野生植物;距今约1万年,出现人工栽培作物。
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黍为主,形成早期农业区域差异。
栽培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考古材料与实物图片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具体证据出发,理解农业起源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非突然发生。培养学生依据史料提取信息、分析因果的能力,同时建立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
【教师活动】
材料3: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万年),考古学家发现了狗和猪的骨骼,部分猪骨具有家畜特征,如体型变小、牙齿磨损模式改变等,表明当时已有动物驯养行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
材料4: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炭化的粟粒和黍粒,同时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加工工具,说明当时人们已能系统性地收获、脱壳和食用谷物。——《东胡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2006年第8期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思考农业的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说农业促进了定居?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材料3和材料4,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有了农业之后,人类还需要频繁迁徙吗?为什么?
饲养猪狗、使用石器、储存粮食,这些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
定居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农业提供了哪些支持?
各小组绘制“农业→定居”因果关系图,用箭头连接关键要素(如:种植作物→稳定食物来源→建造房屋→制作陶器→长期居住)。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绘制的关系图进行点评与补充讲解:
同学们画出了“种粮食→有饭吃→不用到处跑”的逻辑链,非常准确。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一旦人类可以自己种粮,就不必像旧石器时代那样追逐动物、寻找野果,从而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
材料4中的炭化粟黍和石磨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不仅能种粮,还能加工粮食,这意味着他们建立了完整的生产链条。而材料3提到的家猪骨骼,则说明除了植物,动物也被驯化,进一步丰富了食物结构。
更重要的是,定居后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制作陶器、发展手工业。比如,没有稳定的居所,谁会费力去烧制陶罐?但有了陶器,又能更好地煮食、储水、存粮,反过来又巩固了定居生活。
因此,农业不仅是吃饭方式的变化,更是整个生活方式的革命。
总结知识点: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获得稳定食物来源,减少迁徙需求。
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是农业社会的重要标志。
定居生活推动了工具改进和社会分工,提升生产力水平。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多角度史料(动植物遗存、工具、粮食遗存)引导学生构建“农业—定居—社会发展”的逻辑链条,培养其综合分析与因果推理能力。借助绘图活动促进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农业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社会变革的起点。
陶器的发明与生活变革
【教师活动】
材料5: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一块陶片,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18000年,是目前全球发现最早的陶制品之一。该陶片厚实、烧成温度低,推测用于炊煮。——《Science》杂志,2012年6月28日刊
材料6: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显示,其内壁附着有炭化食物残渣,成分分析表明可能是谷物或肉类煮食后的残留物。——《中国古代陶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问题:观察地图,哪些地区出土了早期陶器?结合材料思考:陶器的出现为何与农业、定居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标注有“仙人洞”“玉蟾岩”“东胡林”“上山”等遗址的位置,标记出它们所在的地理区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然后结合材料5和6,讨论:
陶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在哪里?
为什么陶器适合农业社会使用?
如果你是当时的居民,你会用陶器做什么?
每组设计一份“远古厨房用品说明书”,介绍陶釜的功能、用途及对生活的帮助。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与延伸讲解:
同学们发现,早期陶器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这正是我国原始农业最早兴起的区域。地图上的仙人洞(江西)、玉蟾岩(湖南)、上山(浙江)都位于南方稻作区,而东胡林(北京)属于北方旱作区,说明陶器的发展与农业区域高度重合。
材料5告诉我们,我国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早在约2万年前就有陶片出现。虽然这些早期陶器粗糙,但它们最可能的用途就是烧煮食物。想象一下:有了农业,人们收获了稻谷或粟米,但生吃难消化,必须加热。过去用火烧石头再烫水,效率低;现在有了陶釜,可以直接加水煮粥,既方便又卫生。
材料6中陶器内壁的食物残渣也证实了这一点——那时的人已经在用陶器烹饪了。此外,陶器还能储存粮食和水,这对长期定居至关重要。
所以,陶器不是简单的“锅碗瓢盆”,它是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技术象征。
总结知识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距今约2万年前已有陶器。
早期陶器主要用于炊煮和储存食物、水。
陶器的使用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定居和农业发展。
制陶技术是我国先民的重要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
利用地图与科技检测数据,引导学生将陶器的发明置于农业与定居的大背景下理解,避免孤立看待技术进步。通过角色代入式活动激发兴趣,提升历史共情能力,同时强化“技术—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认知,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教师活动】
材料1:考古发现显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谷,堆积层最厚处达1米以上,表明当时已有大规模水稻种植。同时发现了骨耜等农具,说明农业生产已具有一定技术水平。——《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问题:从出土的稻谷和骨耜来看,你能推断河姆渡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这些工具对农业发展有何帮助?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图片中的骨耜结构,结合文字材料讨论:
① 骨耜可能如何使用?
② 为什么用骨头制作农具?
③ 大量稻谷遗存说明了什么?
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还原河姆渡人耕作的场景。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与讲解:
同学们提到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制成,加上木柄便于翻土,这种工具比简单的木棒更高效,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懂得改进生产工具以提高效率。厚厚的稻谷堆积层证明水稻种植不仅存在,而且产量较高,形成了稳定的粮食来源。这反映出稻作农业在河姆渡社会中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成为主要经济形式。
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非常适合水稻生长,为稻作农业提供了自然条件。而骨耜的广泛使用,则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
总结知识点: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
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稻谷,表明稻作农业已具规模。
骨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自然环境与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了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考古资料和实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从实物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分析推理能力;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建立“人地关系”思维,符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要求。
河姆渡人的居住与生活设施
【教师活动】
材料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由木桩支撑的房屋遗迹,柱洞排列有序,部分房屋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同时发现一口圆形木构水井,井内有榫卯结构的木框层层叠架,防止坍塌。——《中国古代建筑史》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问题:干栏式建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河姆渡人要建造这样的房子?木结构水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思考并回答:
① 房屋建在木桩上,上下两层,推测其功能;
② 结合长江流域多雨潮湿的气候,分析这种建筑的优势;
③ 讨论水井的作用及其反映的生活水平。
完成简表填写:“建筑名称—结构特点—适应环境—生活意义”。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作答进行点评:
有同学指出干栏式建筑下层架空可防潮、防虫蛇,上层住人更安全舒适,这是非常准确的判断。长江下游地势低洼、雨水多,采用干栏式结构能有效应对湿热环境,体现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关于水井,它不仅是取水设施,更是定居生活的标志。过去人们依赖河流湖泊,而水井意味着可以自主获取清洁水源,减少疾病风险,也说明当时已有较长期的聚居生活。
总结知识点:
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以木桩为基础,上铺木板成屋。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
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体现定居生活的成熟。
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反映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设计意图】
借助建筑复原图和考古描述,引导学生将物质遗存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发展“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表格归纳促进信息整合能力;强调技术与环境互动,深化对文明发展的理解。
河姆渡人的手工业与艺术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3: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黑陶釜、玉璜、骨哨以及象牙雕刻品。其中一件象牙雕件刻有双鸟朝向太阳的图案,线条流畅,工艺精细,被认为是原始宗教或图腾崇拜的表现。——《中国美术史》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
问题:这件象牙雕刻表达了什么内容?它反映了河姆渡人哪些方面的发展?除了实用功能,陶器、玉器还可能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雕刻图案,分组讨论:
① 图案中“双鸟”“太阳”可能象征什么?
② 制作这样精细的艺术品需要哪些技术条件?
③ 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分工有何关系?
每组绘制一张“河姆渡人的生活画卷”,包含农业、建筑、手工业、艺术等元素。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有小组认为“双鸟朝阳”可能代表对太阳的崇拜,表达对光明和丰收的祈愿,这一推测合理。原始先民常通过自然现象表达信仰,这类艺术品不仅是装饰,也可能用于祭祀或仪式。
同时,制作象牙雕刻需经过切割、打磨、雕刻等多个步骤,说明当时已有专业工匠或具备一定技能的人从事非农业劳动,意味着社会分工开始出现。而陶器不仅用于炊煮,玉器可能作为饰品或礼器,显示出审美意识和社会等级萌芽。
总结知识点: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骨哨等手工艺品。
使用天然漆,掌握雕刻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象牙艺术品。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手工业和艺术的发展反映精神生活丰富和社会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高价值艺术品切入,引导学生超越“生存需求”层面,思考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利用图像分析培养审美感知与象征解读能力;鼓励创造性表达(绘图),增强课堂参与感,落实“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的渗透。
相关史事:贾湖遗址的早期文明迹象
【教师活动】
材料4: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出土了炭化稻粒、家猪骨骼、刻有符号的龟甲和骨笛。经测音研究,骨笛能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同类乐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报告》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和骨笛
问题:贾湖遗址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龟甲上的符号可能是文字的雏形吗?骨笛的存在对我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骨笛图片,阅读材料后开展“我是小考古学家”角色扮演活动:
每人选择一个文物(稻粒、猪骨、龟甲、骨笛),撰写一段“发掘日记”,描述该物品的意义,并推测主人的生活状态。
随后全班交流,比较不同文物所揭示的信息维度。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日记中的合理推断:
有同学写到“听到骨笛的声音,仿佛看到人们在月光下跳舞庆祝丰收”,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但基于事实的合理重构。音乐的出现说明生活不再仅满足温饱,还有娱乐和情感表达的需求。
关于龟甲上的符号,虽然不能确定是成熟文字,但它可能是记事或占卜的标记,为后来甲骨文的出现提供了线索。这提示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多元且深远。
总结知识点:
贾湖遗址位于淮河上游,距今约9000—7500年,早于河姆渡文化。
出土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表明农业与畜牧业初步发展。
龟甲刻符可能是原始记事符号,具有文字萌芽意义。
骨笛能吹奏七声音阶,是世界最早的完整音阶乐器之一。
【设计意图】
引入更早的贾湖遗址拓展学生时空视野,打破“单一中心”认知,树立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观;通过角色代入增强情感体验,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区分“符号”与“文字”,培养严谨的历史思维习惯。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教师活动】
材料1:考古发掘显示,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绘有几何纹、鱼纹和植物纹的彩陶片,同时发现粟类作物碳化颗粒。——《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半坡遗址出土的器具
问题:从彩陶图案和农作物遗存来看,仰韶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可能具有哪些特点?这些发现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图片中彩陶的纹饰特征,并结合材料讨论:
彩陶上的鱼、鸟等图案可能反映什么?
粟作农业的发展对定居生活有何影响?
推测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每组派代表发言,尝试归纳仰韶文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状态。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同学们注意到彩陶上的鱼纹可能与渔猎活动有关,花鸟图案可能体现对自然的观察或原始信仰,这是合理的推断。图片中展示的陶器种类丰富,包括储物罐、炊具等,说明当时已有较成熟的日常生活体系。
材料提到粟类作物的发现,印证教材所述“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配合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如下图),可见他们已实现定居。这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如磨制石器、纺轮的使用,进一步说明生产力提升。
总结知识点:
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游,距今约7000—5000年。
以彩陶和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过着定居生活。
半坡遗址是典型代表,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从事农耕、渔猎、纺织等多种生产活动。
出土骨针、纺轮等表明已掌握纺织制衣技术;陶埙说明已有音乐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考古材料引导学生从实物证据出发,分析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结合图像资料增强直观认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理解物质遗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仰韶先民的丝织技术
【教师活动】
材料2: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半个蚕茧壳,经鉴定为家蚕所产;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牙雕蚕形器,形态逼真,呈匍匐状。——《中国古代纺织史话》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问题:这些蚕茧和蚕形雕刻说明了什么?它们能否证明当时已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牙雕蚕的形态细节,思考并讨论:
蚕形雕刻是否意味着对蚕的生命过程有认识?
单独一个蚕茧能否说明存在丝织业?还需要哪些证据支持?
如果属实,这项技术对后世文明有何意义?
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并尝试解释“为何说丝织品发明是重大贡献”。
【教师活动】
肯定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仅一个蚕茧不能完全证明缫丝,但结合牙雕蚕、后续发现的丝蛋白残留物等多重证据链,可推测仰韶先民已开始驯养家蚕。雕刻艺术精细,反映对蚕的熟悉程度,极可能是为记录或崇拜其用途。
图片中的牙雕蚕弯曲姿态生动,说明观察细致,非偶然刻画。这与文献记载“黄帝妻嫘祖始教民养蚕”虽不能直接对应,但为传说提供一定实物佐证。
总结知识点: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蚕茧和蚕形雕刻,表明先民可能已开始养蚕。
丝织技术的萌芽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牙雕蚕等遗物反映对手工业原料的认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用多类型史料(实物+艺术品)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强调“孤证不立”的历史研究原则。通过设问激发探究兴趣,理解科技发明在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仰韶社会结构演变
【教师活动】
材料3: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出一座面积达24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周围环绕小型房屋;早期墓葬随葬品差异小,晚期部分墓葬出现玉器、陶器成组陪葬现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报告》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问题:大房子的位置和规模说明了什么?墓葬随葬品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怎样的发展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大房子在聚落中的中心位置,结合材料分析:
这类建筑可能是做什么用的?谁会居住其中?
早期墓葬人人平等,晚期却有贫富有别,说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如资源积累、分工细化等)。
撰写简短结论,说明仰韶社会从平等走向分化的可能性。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观点:大房子位于聚落中心,无灶坑,不像普通住宅,更可能是举行公共事务、祭祀或首领议事的场所,暗示权力集中趋势。而墓葬随葬品由均等变为悬殊,说明社会成员地位不再完全平等,出现了财富积累和社会分层。
这一变化发生在仰韶晚期(距今约5000年),正是向国家形态过渡的关键阶段。虽然仍是氏族社会,但已显现出复杂化迹象。
总结知识点:
仰韶文化时期处于氏族社会兴盛阶段。
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公共事务的场所。
早期墓葬无明显差别,体现成员地位平等。
晚期墓葬出现随葬品多寡差异,表明出现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萌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空间布局与墓葬资料分析社会结构变迁,训练“以小见大”的历史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明起源过程中社会复杂化的标志,建立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观。
大汶口文化
【教师活动】
材料4: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少数大墓随葬陶器、玉器、象牙器百余件,而多数小墓几乎无随葬品。——《大汶口遗址发掘报告》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随葬品
问题:同一墓地中为何会出现如此悬殊的随葬情况?这说明当时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对比图片中不同墓葬的随葬品数量与质量,分组讨论:
随葬品多少是否反映生前地位或财富?
这种差异是否意味着阶级出现?
制陶技术和玉器制作的进步是否与此相关?
每组形成观点陈述,尝试解释大汶口晚期的社会状况。
【教师活动】
指出:图片所示精美玉器、成套陶器集中出现在个别墓葬,说明资源分配不均。材料显示多数人死后几乎无陪葬,而极少数人拥有大量贵重物品,这是典型的贫富分化表现。
结合教材内容,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加强,剩余产品增多,为私有制发展创造条件。这种内部差异预示着原始平等社会正在瓦解。
总结知识点: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5900—4400年。
晚期制陶技术发展,能制作精致陶器。
墓葬随葬品数量悬殊,表明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社会结构趋于复杂,为文明起源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墓葬资料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不平等的出现,理解“贫富分化”作为文明起源重要标志的意义。提升学生基于考古证据进行社会形态推断的能力。
龙山文化的制陶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5: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一种极薄黑陶杯,壁厚不足1毫米,表面光亮如漆,需用快轮拉坯和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中国陶瓷史》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问题:制作这样精美的陶器需要哪些技术和条件?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生产力水平?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蛋壳陶杯的薄度与光泽,思考:
手工捏制能否做出如此均匀的器壁?
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这类高端工艺品是否人人都能拥有?它可能服务于谁?
小组合作列出所需技术条件(如陶轮、控温窑炉等),并推断其背后的社会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
讲解:这种“蛋壳陶”必须使用高速旋转的陶轮(快轮技术)和精准控温的烧窑工艺,否则极易破裂。它的出现标志着制陶业专业化程度极高,只有少数工匠能在特定作坊完成。
图片中陶杯造型优雅、工艺精湛,绝非日常用品,很可能是贵族或宗教仪式使用的礼器。这说明当时不仅生产力提高,还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的需求。
总结知识点: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者,距今约4400—3800年。
发展了先进的制陶技术,能制作“蛋壳陶”。
蛋壳陶器壁极薄、通体锃亮,需快轮技术和高超烧窑法。
反映社会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手工业专业化明显。
【设计意图】
借助高科技含量的手工业成果,引导学生认识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生产条件,理解专业分工与社会组织复杂化的关系,深化对文明演进机制的理解。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寻中华农业文明的曙光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观察教材中“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结合课文内容,用彩色笔在地图上标出河姆渡、半坡、贾湖、大汶口等重要遗址位置,并简要写出每个遗址的主要农业特征(如种植作物、居住形式、代表性器物等),制作一份“中华早期农业文明地图卡片”。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比较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农业与居住方式差异,从地理环境、农作物种类、房屋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尝试绘制简易对比表格,并用一句话总结“为什么南北方的农业发展会有所不同”。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语文和艺术学科,选择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姆渡、半坡),以“我穿越到原始村落的一天”为题,写一篇小短文或绘制四格漫画,描绘你参与农业劳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生活场景,体现原始农业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标注、对比分析与跨学科创作,帮助学生掌握农业起源与文明发展的关系,提升信息提取、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增强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认同感与探究兴趣。
板书设计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农业起源与发展
人工栽培农作物出现
陶器制作与使用
二、河姆渡与稻作农业
干栏式建筑
骨耜与水稻遗存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半地穴式房屋
贫富分化出现
四、制陶技术进步
蛋壳陶与快轮技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为基础,采用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对农业起源与文明发展的理解。通过对比河姆渡与半坡遗址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形态的影响,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优点在于图文结合直观清晰,语言表达注重启发性;不足在于部分学生对“氏族社会”“贫富分化”等概念理解较浅,语言解释略显抽象。今后应加强概念的具象化表达,并增加小组探究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理解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