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24*《延安,我把你追寻》导学案
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诗歌。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4.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及延安精神的内涵。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准备关于南泥湾的歌曲和延安的相关图片。(教师) 2.按照预学案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谈话导入,板书题目,教 师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诗歌写作背景,简介延安。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提出思考:“我”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1.齐读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并聆听老师简介,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带着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整个题目时要注 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用时:8分钟) 1.范读诗歌。 2.课件出示重点词语,小组内自学自检生字词。 延安 昔日 雨后春笋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聆听示范朗读,听准字 音,画出停顿。 (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件出示的词语。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有难度的小组成员 之间互读词语、互相纠正。 每组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读文前要提示学生边听边画好诗歌的停顿;在扫清词语障碍时, 要注意强调读音准确,如“镢头”第一个字是二声。
三、品读诗歌,体味延安精神(用时:20分钟) 1.自由读第1节诗歌,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什么? 2.指导学生交流。 3.写句子,完成学习卡: 像________________的鱼儿,在追寻 __________________。 4.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第1节诗。提示:要读出迫切感。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修辞方法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6.尝试背诵第1节诗歌。7.自由读第2节诗歌,说说这节诗歌都写了哪些事物。 8.出示“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老照片,简介时代故事。 9.思考:作者是单纯地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个地方吗?作者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呢?本节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10.简单讲解诗歌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的句子。11.组织小组齐读诗歌第2节内容。 12.借助学习卡,小组内自学第3~6节诗歌。集体交流。 13.全班朗读第5、6节诗歌。 14.分节朗读全篇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交流读诗感受。(从修辞方面) 3.仿照第1节诗歌写句子,完成学习卡第一部分后,全班交流展示。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1节。 5.尝试自己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6.背诵第1节诗歌。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诗 歌,找到诗中所写的事物。8.一边看图一边聆听教师简介“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故事。 9.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问题:作者不是单纯地要追寻这四个地方,是要追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10.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体会诗歌。并思考本诗中的四个地方都指代的是什么。11.小组成员齐读第2节诗歌。 12.小组内共同自主学习诗歌第3~6节的内容,完成学习卡第二部分内容,交流 学习成果。 13.齐读诗歌第5、6节。14.六名同学分节朗读诗歌。 1.教学时,提示学生从修辞方面入手感受诗歌所要 表达的情绪: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燕子对春光的追寻与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教师鼓励学生打开思维,大胆想象,根据提示进行仿写,全班交流展示。3.介绍故事时,可引导结合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加深理解。 4.对借代这种修辞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多、过深,重在让学生多读,然后体会。 5.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巡视,相机指导。
四、总结全文,深入思考(用时:5分钟) 1.说一说:你认为“延安精 神”都包括什么?2.扩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3.带着对延安精神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读文后思考并回答“延安精神”都包括什么。 2.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3.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延安精神”,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五、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背诵诗歌,小组内进行朗诵展示。 课后熟读诗文,组内展示。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带动作用。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初读诗歌,感受延安风貌
(一)图片导入,走进延安
1.同学们,你们有谁到过延安旅游吗?
2.老师这里有几张延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简介延安: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称为“革命圣地”。)
3.补全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现代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追寻延安
1.诗人想要到延安追寻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全诗,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诗人想要到延安追寻什么。
2.学习本课字词。出示会认字:延 昔 茅 炕 旦 媚(点拨:“炕”是后鼻音)
3.诵读全诗,把握韵脚。
(1)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押的是ang韵,基本上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提示:①第三小节中本是“琳琅满目”,为了押韵改为“满目琳琅”。②现代诗不一定讲求押韵,但押韵的现代诗读起来更优美动听。
(3)教师引导:再读诗歌,根据韵脚读出韵律和节奏。
二、品读诗歌,追寻延安精神
1.说一说:诗人想要到延安追寻什么?
预设: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2.在这么多追寻的东西里,你觉得诗人真正追寻的核心是什么?
预设:延安精神。
3.合作探究:诗人在延安追寻着不同的事物,它们分别蕴藏着怎样的延安精神呢?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结合查阅的资料想一想。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2)展示交流。
4.教学预设:
交流1:第2小节。(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第2小节。
出示拓展资料,深入理解。
①“延河叮咚的流水”。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讲“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②“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在这里写的。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③“南泥湾开荒的镢头”。1941年春,八路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所以这里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播放歌曲《南泥湾》)
④“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杨家岭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小结:诗人追寻的不仅仅是叮咚的流水、梨花的清香、开荒的镢头、讲话的会场,更是革命先辈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诗人追寻的是中国共产党,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延安精神。
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昂。
交流2:第3-4小节。(课件出示)
读一读第3小节,说说体会和发现。
预设:“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着现代化;“雨后春笋”是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是指美好的东西很多;“破旧的茅屋”代表贫困的生活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的是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峥嵘岁月,这里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虽然延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忘不了延安精神。因为正是延安精神才让人们生活有了这样的变化。
读一读第4小节,说说体会和发现。
出示宝塔山的相关资料: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中央曾在延安领导了中国革命,毛泽东等领袖们在这里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好像灯塔一样,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宝塔山上的宝塔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不怕困难、英勇奋斗的精神。
交流:为什么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预设:“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代表着现代化;“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塔,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这里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延安精神不能丢。生产条件的改变,现代化得以实现,都是因为延安精神。
如今的中国还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查阅资料,说一说。(港珠澳大桥、蛟龙号、载人飞船等)
小结: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却延安精神。有了延安精神,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才有希望。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小节,感受延安精神。
交流3:第5小节。(课件出示)
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读诗歌第5节。
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预设: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
小结: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
三、聚焦诗歌,升华延安精神
1.诗人怎么追寻?
(1)出示诗人创作背景资料。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延安精神。
(3)体悟诗人如何追寻及追寻时的心情。(像燕子追寻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出示诗歌第1节,自由读、齐读。
2.朗读第6小节,思考,后三句连用六个“追寻”有什么作用?
预设:作者连用六个“追寻”说出了追寻的内涵。这节诗歌总结追寻的目标,铿锵有力,首尾呼应。
3.思考:作者只是简单地寻找延安精神么?有什么希望?
预设:作者追寻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希望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和传承延安精神。
4.全班朗读整首诗,最后一节师生合作重复朗读。
总结: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如今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诗人在追寻,我们也在追寻,将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追寻,它是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国发展必备的战略武器。拥有它,如同拥有了灵魂,能使我们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以学生自主读懂为主。教学初始,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自读、听同伴读中初步明白诗意,发现诗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押韵特点。本首诗是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诗中描写到的很多事件比较陌生,课前我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内用好资料,既体现先学后教,又降低理解难度,通过抓关键事件,明白作者在追寻什么。
体悟诗情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学“感受延安精神”环节,我采用对比方式,通过延安的今昔比较,在一次次的对比、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明白延安精神在战争年代的伟大作用以及建设年代的意义。这一环节的学习,层次分明,既让学生体会到继承延安精神的重要,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激发了学生拳拳报国之情。
以读悟情、以写抒情是诗歌教学重要策略之一。教学“怎升华延安精神”版块时,我从诗人急切追寻延安切入,在时间轴上让学生明白延安精神鲜活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熠熠生辉。再延伸到我们怎么去追寻,在目睹生活变化中书写今日之繁华,体悟延安精神不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作用,在未来建设中还将发挥作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回环朗读中,使延安精神驻扎心间,发扬光大。《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的主要表达特点。选编这首诗,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2.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3.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内容;能领会诗中多
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
2.能领会诗中多次提到的“追寻”,是在追寻什么,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感受语言的熏陶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形象感知、领会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对延安神追寻的热切。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查找资料、结合史料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讲解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懂诗歌内容,受到精神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以激情的文字导入,简单介绍延安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以三个问题: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 怎样追寻?提挈全文,初步建立诗歌的层次。
学生交流对延安的了解,补充简介延安,让学生加深对延安革命圣地的感受。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及朗读情况。对易读错的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帮助识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听,读熟读通。
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学生带着读课题时产生的问题,自由读全文,思考:诗歌讲了哪些内容?
借助三个问题,尝试分层概括诗歌内容。
品读感悟,体会交流。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理解内容,展示交流。
2.分段汇报。按诗歌顺序,分段、分组汇报。
小组展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情朗读诗歌。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相同内容的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及诗歌学习的重难点,我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如:第二节写作者追寻了哪些地方?是为了追寻什么?在小组汇报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其他同学补充的基础上,我在视情况进行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结合史实和图片资料,入境感受,体会延安精神表现出的具体内容,感受诗人的感情。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出现的地名和革命故事,让学生交流:作者到底在追寻什么?从而领会到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诗歌第二部分的学习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结合上文“高楼大厦”“家用电器”理解,“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温热的土炕”指当年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不该忘记的。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样用前面的方法理解,结合前文的“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理解“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字面上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如脊梁一般,深层理解,宝塔山代表延安,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展示:永远告别——忘不了 毫不犹豫丢掉——不能丢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理解: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精神要发扬。
第三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对延安精神重要意义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节,抓住“追寻”让学生体会到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通过最后两节的对比感受,能从正反两方面体会到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朗读,体会反问语气表达出的强调、感情的强烈。
感情朗读,读出情感的热烈、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学生感情朗读全诗,思考交流:延安精神具体指什么精神? 通过对全文的分析和把握,让学生领会到延安精神的内涵,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深情讴歌革命精神的现代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歌颂和追寻,让我们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体会到传承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抓住诗歌的中心词语“追寻”展开,将第二小节中表现延安精神的代表性地名进行陈列,合成延安精神,最后摘录诗中的词句表现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整个板书紧紧围绕诗歌内容,突出中心,强化学生的理解。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追寻 枣园 延安精神——信念、温暖、光明
南泥湾 忘不了、不能丢
杨家岭(共31张PPT)
延安
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称为“革命圣地”。
四年级语文上册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初读课文
诗人想要到延安追寻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全诗,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昔日
延安
茅屋
土炕
yán

máo
kànɡ
dàn
一旦
明媚
mèi
后鼻音
全诗押的是anɡ韵,基本上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ɡ。
琳琅满目
再读诗歌,根据韵脚读出韵律和节奏。
交流:诗人想要到延安追寻什么?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延安精神
诗人在延安追寻着不同的事物,它们分别蕴藏着怎样的延安精神呢?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2
jué
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昂。
追寻延安精神
“延河叮咚的流水”其实是在追寻人们在延河边度过的革命岁月。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展开革命工作。
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在这里写的。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1941年春,八路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杨家岭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诗人追寻的不仅仅是叮咚的流水、梨花的清香、开荒的镢头、讲话的会场,更是革命先辈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诗人追寻的是中国共产党,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延安精神。
读第3、4小节,说一说:如今的延安和当时战争时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3
sǔn
máo
lín lánɡ
kànɡ
大量涌现
数量、种类多
现代化
贫困的生活条件
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峥嵘岁月。
虽然延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忘不了延安精神。因为正是延安精神才让人们生活有了这样的变化。
对比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4
现代化
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中央曾在延安领导了中国革命,毛泽东等领袖们在这里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好像灯塔一样,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宝塔山上的宝塔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不怕困难、英勇奋斗的精神。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4
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延安精神不能丢。生产条件的改变,现代化得以实现,都是因为延安精神。
对比
我们丢弃的是__________,继承的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精神。
贫穷落后
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
如今的中国还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查阅资料,说一说。
港珠澳大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载人飞船
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却延安精神。有了延安精神,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才有希望。
读诗歌第5节,思考: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
朗读诗歌第3~5节,再说说你的感受。
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
诗人创作背景资料:
1974年,诗人到延安采访,看到人民依然比较贫困,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了一首诗《延安,我为你哭泣》。
升华延安精神
1991年,诗人再次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等地,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便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
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
延安精神
读第1小节,体悟诗人如何追寻及追寻时的心情。
急切的
迫切的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1
读第6小节: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6
作者连用六个“追寻”说出了追寻的内涵。这节诗歌总结追寻的目标,铿锵有力,首尾呼应。
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如今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诗人在追寻,我们也在追寻,将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追寻,它是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国发展必备的战略武器。拥有它,如同拥有了灵魂,能使我们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24 *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
结构梳理
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
延安精神类文阅读-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 、 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
,“黎明”象征着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破折号表示 。
3.判断题。
(1)“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
行的愤怒。 ( )
(2)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 ( )
4.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参考答案
1.河流 风 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语意未尽 转折
3.(1)√ (2)√ (3)×
4.这句话表明作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jiān)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pī lì)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文中的“火山”暗指 ;“霹雳”比喻 ;“铁树开花”比喻

2.“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歌的题目“一句话”指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画出来。
4.这首诗歌反复两次出现“咱们的中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人民 人民的反抗 人民当家作主
2.对偶、夸张 比喻、拟人
3.咱们的中国!
4.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24.*延安,我把你追寻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延安(yán tíng) 土炕(kàng kēng) 昔日(jiè xī) 明媚(méi mèi) 一旦(rì dàn) 茅屋(miáo máo)
给多音字注音。 操( )场 一场( )雨 场( )院 高楼大厦( ) 厦( )门
义 根据意思写词语。 近义词:茁壮——( ) 探索——( ) 反义词:破旧——( ) 犹豫——( )
预习目标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预习目标三:思考质疑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 “延河叮咚的流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枣园梨花的清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资料袋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是党中央所在地。革命先烈在这里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砥砺向前,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
主题探究 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