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重难点]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2.出示课题:齐读。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预设:崛起,就是“兴起”,之,课题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理解了课题,那应该怎样读出它的停顿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交流生字。(1)同桌互读生字词,纠错。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苦难重点指导:“惩处”的“惩”读二声。“难”是多音字,在“苦难”中读nàn,在“难过、为难”等词语中读nán。(2)出示会写字。肃 默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重点指导:赞、顾、肃“赞”,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顾”,“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肃”,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识字游戏,巩固生字。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提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分清文中写的三件事,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这三件事,并填写表格。2.学生自主完成填表任务。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女人(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3.借助信息,归纳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填写的表格,尝试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思考:归纳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需要概括吗?点拨: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预设: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归纳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时,由于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太多,不知道改选哪个?点拨: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要“舍大取小”,即选择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天”。预设: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时,文中出现的人物太多该怎么办?点拨: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预设: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串联主要内容:如何将这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点拨: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来进行串联。预设: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引导:我们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来串联。预设:在修身课上,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的时候就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中国领土上亲眼看到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与事间的连接语。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难点)2.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借助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出来。预设:“中华不振”。二、品读课文,探寻立志原因少年周恩来都经历了什么?让他在十二岁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一起去探寻他立志的原因。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呢?请你圈画出来。抓住词句,品读交流“中华不振”。交流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些地方,为什么呢?预设: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没有地方说理。提问: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地方?预设:租界。出示租界资料: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交流2:“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模拟体会:抓住“叹了口气”,想象伯父的神情,体会他的心情。(对现实的愤怒和无奈。)小结:从伯父的话中,我们耳闻了“中华不振”,再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去亲眼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聚焦事件,再悟“中华不振”。(1)默读第16自然段,圈画人物表现的关键词,说说在场人物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预设:那个中国女人的哭诉、亲人的惨死;中国巡警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紧握着拳头”的动作,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那个中国女人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却也只能是紧握拳头,敢怒不敢言,只能安慰那个中国女人,什么办法都没有。(2)师生对读。正因为“中华不振”,那位妇女——(生接读)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只能哭诉;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生接读)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生接读)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3)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17自然段,说一说。出示原文: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困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预设1:“真正体会”说明周恩来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刻的认识:国家不振,国民就要受气、挨打。预设2: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5.结合资料,深悟“中华不振”。(1)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的一幕出现,这样的事情, 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屡见不鲜。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对当时的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课件出示)(2)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在租界看到的这一幕使年轻的周恩来感到愤怒,他开始思考怎样拯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是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才会清晰而坚定的说出他的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反思“成长”,书写志向过渡: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这个回答只是说说而已吗?几年后他的志向改变了没有?我们来看看他19岁时写下的这首诗。1.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1)全班朗读,初步品味。(2)出示诗意,加深感受,深刻体悟。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2.结合这首诗,你现在能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了吗?预设:他不是为了明理而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读书,也不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该以此为目标。小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一生的诺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3.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日益崛起,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引导学生用法具体的事例来交流。学生选择一个表达方式写清楚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方式1: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因为(举事例)__________,我希望_______________。方式2:我曾经看到(举事例)______________,所以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家国情怀,树立人生理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前行。[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首篇精读课文,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把握每件事情的内容是把握全篇课文的基础。基于学生第四单元把握单件事情内容的学习基础,我通过“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支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首先,我通过“聚焦人物”“结合资料”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伟大的抱负,这一过程,也为理清事件间的联系、把握全文内容打下了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串联事件的过程,明白应该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握全文内容,并注意连接语,实现了串联事件的难点突破,也落实了语文要素。最后,以“反思‘成长’,书写志向”收尾,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文字转化为学生的言语,凸显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人文主题。借鉴文章倒叙的写法,让学生将文本的领悟转化为自己实践中的运用,在发挥文本育人价值的同时,学会了言说,体现了多维目标的融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认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深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蕴含的道理。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勤学的故事。(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揭示文题,感受主旨(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周恩来勤学的相关资料。 2.板书题目,指导解题。3.指导学生读好文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老师简介,对人物有初步了解。 2.思考回答:“崛起”的意思是什么? 3.用不同语气朗读题目,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在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个题目时,要注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10分钟) 1.指导读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 2.多媒体课件出示会写字,重点指导 “肃、晰、赞、疑、惑、训、斥”的书写。引导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3.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认读。指导学生在句子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好的句子,请教工具书或小组同学。 2.小组内互读生字、给生字组词,交流生字的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 3.同桌之间互认互考,开火车读词语。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若有所思、疑惑不解”等词语。 1.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不要为解词而解词,要适当结合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思考:课文分几部分写的?并尝试概括课文主 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这四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四部分内容的相关段落及重点词语,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描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段,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朗读对话,初步感受(用时:7分钟) 1.指名朗读课文对话内容,引导学生 思考并组织交流:(1)朗读第一部分中的对话内容,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从伯父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一连串的疑问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3.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两部分,思考并交流:(1)抓住“默默地”“若有所思”等词语,了解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才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从中体会这句话的意思。(2)抓住关键词句,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个欺压中国人民的地方,这也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体现之一。 围绕周恩来的一连串疑问,体会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伯父无奈的语气和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概括本课学习收获。 2.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 2.完成拓展练习: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生字、词语、 过渡段、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找出来。(课件出示: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写的三件事。 2.再读文,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语。 默读时,教师提示学生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6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16自然段。思考:在场的都有哪些人?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关键词来谈一谈。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根据问题,完成“活动卡”。 2.组内交流学习收获。抓住重点词,读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印象,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内交流。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用时:24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及相应的人物,教师适时点拨: (1)中国妇女。 这是一个怎样的妇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她的不幸? 中国巡警。 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实际上他们做了什么? (3)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着拳头”让你感受到什么? 2.指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各自的特点。 3.启发思考: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在沉思,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4.深情旁白,介绍周恩来的志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卓越贡献。 5.介绍“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1.全班交流汇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1)抓住“哭诉”等词语,体会这位妇女的“可怜”,并读出“不幸”的语气。(2)交流“不但……反而……”的巧妙用法。感知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颠倒是非、胡作非为。读出厌恶的语气。 (3)谈对“紧握”“但”“只能”的理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目睹不公平的事是多么“悲愤”。读出悲愤的情感。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巡警的可恶、妇女的可怜、围观中国人的可悲。结合朗读谈自己的感受。3.讨论交流,感悟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及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聆听老师介绍,体会周恩来伟大的一生,以及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 5.谈谈学习本文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1.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适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更好地走进文本,加强感受。如:想象一下,妇女会怎样哭诉?你仿佛看到了洋人怎样的嘴脸?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那段屈辱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时代背景,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视频资料。四、练笔指导,综合拓展(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受到的启示。 2.组织学生写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 3.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并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1.谈学习课文的启示。2.仿照课文句式,动笔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3.(1)了解综合性学习要求。 (2)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合作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 (3)适时展示学习收获。 综合性学习主要利用课后时间来完成,然后可以通过班会等时间集中展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热闹非凡、巡警、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三、说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进而联系生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四、说教学方法: (一)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亲密的触摸文字,体验文本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如:从一个“闯”字,自己的国土为什么还要“闯”,因为中华不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的背后,隐藏着中华不振的哀伤;衣衫褴褛与得意洋洋的对比,有中华不振的影子;国人紧握拳头,却不敢声张,也因为中华不振哪等等。贴近文字,让孩子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给幼小的心灵根植一颗民族心。 音乐静默,情境再生。在这篇课文里,三处用音乐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当周恩来在租界目睹中国妇女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随着《铁蹄下的歌女》的旋律,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租界,感受中华不振。当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里课外此时需要的是静,这时《飞跃的彩虹》的音乐响起,让孩子静思,想象少年周恩来此时的形象,让孩子们的思想在这里受到冲击,为思考我们为何读书做铺垫。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学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①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②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见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③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学生划出句子。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看见了“中华不振”的事 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学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 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学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共28张PPT)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jué兴起,振兴第一课时揭题导入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初读课文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苦难juéfànwèixīxiàohuòxùn chìhuáichénɡnàn二声nán:难过、为难怀胸振晰默肃bānyīnliǎliàntàokù斥训顾凡效赞bānyīnliǎliàntàokù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识字游戏振作惩处默默苦难胸怀崛起明晰训斥默读课文,圈出文中提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分清文中写的三件事,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这三件事,并填写表格。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借助表格,尝试归纳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要“舍大取小”,即选择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天”。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归纳第三件事时,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如何将这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我们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来串联。在修身课上,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的时候就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中国领土上亲眼看到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与事间的连接语。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借助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出来。中华不振少年周恩来都经历了什么?让他在十二岁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一起去探寻他立志的原因。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呢?请你圈画出来。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对现实的愤怒和无奈。中华不振那个中国女人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却也只能是紧握拳头,敢怒不敢言,只能安慰那个中国女人,什么办法都没有。正因为“中华不振”,那位妇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只能哭诉亲人被师生对读: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不但不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都紧握着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17自然段,说一说。周恩来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刻的认识:国家不振,国民就要受气、挨打。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背景资料: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在租界看到的这一幕使年轻的周恩来感到愤怒,他开始思考怎样拯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是立下了宏大的志向。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才会清晰而坚定地说出他的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写志向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创作背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志向读书救国,后来他想方设法要东渡日本求学,这首诗是他19岁去日本留学前写下的。结合这首诗,你现在能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了吗?他不是为了明理而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读书,也不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该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一生的诺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因为(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曾经看到(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写你的读书目的和理由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家国情怀,树立人生理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前行。结构梳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深刻体会类文阅读-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8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 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 。仿写词语(AABC式)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具有 的好习惯。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画“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5.少年毛泽东是怎样发奋读书的?参考答案1.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 示例:依依不舍 滔滔不绝 耿耿于怀2.边读书边思考3.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少年时候发奋读书的故事。5.少年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刻苦练字,在劳动的时候,仍然不忘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爱国诗人陆游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克 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 艰)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营生活。在军旅生活中,他竭尽全力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他多次亲赴前线去视察,由于他亲自感受到广大人民(喝 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这几年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可是,当他看到了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他眼前时,他忽然又振作起来,瞪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跟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为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 厉)着千万人的斗志。1.选出括号出正确的字,打“√”。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罢免回乡:①停 ②免去 ③完了 ( )(2)与世长辞:①告别 ②请求离去 ③解雇 ( )3.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补完整《示儿》这首诗。4.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叙述的?5.陆游为什么能在军旅生活中写下不少爱国诗篇?参考答案1.刻 坚 渴 励2.(1)② (2)①3.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4.①苦读兵书,练武,从军,主张北伐。②临死也不忘收复国土,写下千古名句,抒发爱国情怀。5.因为他感受到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他自己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愿望。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沈阳(shěn chén) 惩处(chù chǔ) 崛起(jué qū) 淮安(huái wéi) 训斥(chāi chì) 当效此生(jiào xiào)形 读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mínɡ xī zàn měi chén mò义 我能读好下面的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1.我能给课文中的几个故事概括小标题。 2.我能用上关联词串联几个故事讲一讲。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我最想问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袋 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连遭外侮,国际地位低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在我国境内设立“租界”,肆意横行,欺压国人,致使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人物介绍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春回国。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政府总理等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x (配套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预习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doc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