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教学设计一、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与价值,认识法律的权威与功能,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掌握依法办事的基本方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参与法治实践以维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教材定位:本课是“法治教育”单元的核心内容,承接“遵守社会规则”中对法律规则的初步认知,通过侵权案例、维权实践等解析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为学生将法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法、守法、用法)奠基。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法律”有模糊认知,但对“法治意识的内涵”“依法办事的具体步骤”缺乏系统理解。他们常面临网络侵权(如剪辑视频、转发盗版内容)等法治情境,却因“不知法”或“轻违法”而陷入误区,适合通过真实案例引导从“了解法律”到“践行法治”的转化。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法治观念:明确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结合《著作权法》等法律条文,掌握依法行使权利(如知识产权)、履行义务(如尊重他人版权)的边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思维。责任意识:增强主动学法、自觉守法、积极用法的责任感,从“被动规避违法”转向“主动维护法律权威”,参与法治实践。道德修养:从侵权行为的后果中,体会诚信守法的价值,尊重他人智力成果和合法权益,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法治意识的内涵;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功能。难点:将法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既“自觉规避违法”又“依法维护权益”,并主动参与法治实践(如举报违法、宣传法律)。五、设计思路总议题:以“剪刀手”的边界为镜——照见法治素养的知行合一子议题1:如何认识法治意识?——盗版团伙缺失的“内心标尺”子议题2:如何树立法治意识?——从“法律条文”到“内心铭刻”子议题3:如何学会依法办事?——从“维权路径”学“行动指南”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一、情境导入:剪辑侵权困惑(5分钟) 1.呈现“微博删除通知”截图,描述场景:“我因剪辑短剧片段分享被平台警告,理由是‘侵犯著作权’”,提问:“免费宣传也算侵权?为何平台会删除?” 2.出示《著作权法》第52条(侵权行为列举),结合“视频搬运课程被判赔185万元”案例,追问:“这些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3.引出主题:“法治意识是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就聊聊‘如何树立法治意识’。”二、子议题1:如何认识法治意识?——盗版团伙缺失的“内心标尺” 1.案例深析:展示“包某某侵犯著作权案”细节(非法复制传播数千集微短剧牟利,称“没觉得违法”)及法律链接(《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提问:“包某某违法的根源是什么?” 2.内涵辨析:结合卢梭名言“法律铭刻在公民内心里”,明确“法治意识是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尊崇、遵守和服从”,指出包某某因缺乏法治意识才无视法律。 3.影响探究:引导学生从创作者(积极性受挫)、行业(市场秩序破坏)、社会(公平受损)角度,分析侵权行为的危害,总结“树立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4.规则自检:组织学生匿名写下“明知规则却觉得‘偶尔违反没关系’的想法”,随机抽取分享,讨论:“这种想法与包某某‘没往违法上想’的心理有何相似?任其发展会有什么后果?”三、子议题2:如何树立法治意识?——从“法律条文”到“内心铭刻” 1.视频呈现“合成传播盗版全集、微信私售获利”等错误行为。 2.行为纠正:引导学生对应《著作权法》第24条,总结正确做法(如剪辑限10%内容+标注出处、参与原创激励计划)。 3.实践承诺:组织签订《遵纪守法网络参与者承诺书》,明确“不碰违法红线、见违法即举报”等条款,强化“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四、子议题3:如何学会依法办事?——从“维权路径”学“行动指南” 1.维权辨析:呈现“视频被抄袭后的三种选择(忍气吞声、依法维权、极端报复)”,提问:“哪种选择体现依法办事?”结合“短颈鹿瞎说画”维权案例,明确“依法办事需靠法律途径”。2.步骤探究:解析维权关键步骤(搜集证据→版权登记→平台投诉/诉讼),重点说明“电子证据公证存证”“找律师/法律服务机构”的重要性,补充诉讼类型(民事诉讼等)。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绘制“提升法治素养”行动图:学习法律→树立意识→自觉守法→依法维权→参与宣传。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