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友善待人》教学设计一、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理解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友善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以宽容、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的方式践行友善,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教材定位:本课是“道德品质养成”单元的核心内容,承接“遵守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聚焦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实践,通过“爱心冰箱”等真实案例解析友善的践行要求,为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交往行为奠基。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经验,对“友善”有感性认知,但对其深层内涵(如“宽容的原则性”“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缺乏理性思考。他们常面临“矛盾冲突中的应对选择”(如同学纠纷、公益行为中的争议),适合通过生活化案例引导从“认知友善”到“践行友善”的转化。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理解友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责任意识:增强主动践行友善、化解矛盾、传递善意的责任感,从“被动友善”转向“主动关爱”。健全人格:通过分析“爱心冰箱争议”中的不同立场,培养同理心、宽容心和理性判断能力,抵御冷漠与自私的不良心态。道德修养:从友善行为的积极后果中,体会尊重、包容、助人的价值,树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准则,提升人际交往的道德水平。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友善的内涵;践行友善的三大途径(宽容、换位思考、助人为乐);友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难点:将友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既“宽容有原则”又“主动助人”,在矛盾中传递善意。五、设计思路总议题:友善的温度与刻度——如何践行“友善待人”子议题1:善意的内核——从爱心冰箱看友善是什么?子议题2:善意的力量——为什么要坚守友善?子议题3:善意的实践——如何让友善落地生根?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一、情境导入:冰箱里的善意微光(5分钟) 1.呈现“爱心冰箱”图片组(配文字说明:居民捐赠、志愿者消毒、户外工作者取用)。 2.设疑:“这些无人看管的冰箱能常年运转,背后藏着一种共同的品质——今天我们就来探寻这种品质的密码。”二、子议题1:善意的内核——从爱心冰箱看友善是什么? 1.案例深析:展示洛阳爱心冰箱细节(居民捐水、志愿者补物、“六尺巷”故事宣传栏),提问:“居民、志愿者、户外工作者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内涵辨析:组织“开火车说‘善’”活动(列举传统文化中“善”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友善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是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要求”。3.关联探究:分析“六尺巷”与爱心冰箱的共通点(包容、互助),明确友善的本质是“尊重与关爱”。三、子议题2:善意的力量——为什么要坚守友善? 1.对比分析:播放“搬空爱心冰箱”视频与“补充冰箱”案例,提问:“两种行为对社会有什么不同影响?”2.数据佐证:呈现哈佛大学“冷漠行为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强调友善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3.辩论深化:围绕“爱心冰箱是否该设限制”辩论,总结友善的力量——“传递温情、加深信任、促进和谐”。四、子议题3:善意的实践——如何让友善落地生根? 1.方法探究:解析洛阳社区志愿者小王的做法,提问:“小王如何体现宽容、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结合教材明确三大践行途径。2.实践设计:布置小组任务“设计班级友善小铺”(制定公约、设计“守护天使”项目、规划资源周转),要求紧扣“宽容有原则、换位思考、智慧助人”。 3.播放视频,社会中的小感动。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绘制“友善实践”行动图:理解内涵→践行三途径→化解矛盾→传递善意。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