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认识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 课标要求: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教材定位: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框,为后续学习“我与他人、集体、国家”奠基。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生活半径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区、网络,感性体验多,理性概括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停留在“去过哪儿、玩过什么”层面,需要教师引导其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看见”走向“思考”。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关心社会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责任意识:激发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生活的三大特点。难点:理解“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并转化为日常行为。五、设计思路:总议题: 认识社会生活子议题1:认识社会的途径子议题2:社会生活的特点子议题3:共享美好的生活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一、认识社会的途径 1、假期去了哪些地方?见了哪些人? 2、参与了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二、社会生活的特点 1、展示假期生活图片。 2、思考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 3、以上社会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播放社会发展视频。 2、结合视频,思考五千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请列举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展示高铁不文明图片。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你的感受。 3、请说出在地铁、公园、图书馆、电梯,公共场所要注意的事项。 4、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三、共享共建美好生活 小组合作探究: “融入社会行动计划” 我想参加的活动:__________ 时间地点:__________ 我期待收获:__________ 需要遵守的公共规则:__________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__________ 可从“参加社交、体验实践、发展兴趣、学习规则、利用网络”五类中选择一项。七、板书设计认识社会生活1. 丰富多彩——多元选择2. 变化发展——时代脉搏3. 公共性——共建共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