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五四运动 同步导学案课程标准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②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③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④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教学目标①时空观念: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以及口号和主张的不同,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的进步意义。从斗争地点、主力、形式、结果等方面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唯物史观: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③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事迹,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学习五四运动,感悟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三个阶段演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核心诉求。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五四运动“彻底性”的实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考点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2.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4.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5.内容:内容 代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反对定孔教为国教;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文学革命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文学6.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二、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3.经过:阶段 斗争主力 运动中心 斗争形式前期 5月4日 青年学生 北京 示威游行、罢课后期 6月5日后 工人阶级 上海 罢工、罢市4.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5.性质:(1)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3)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6.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7.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8.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同步专训1.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的变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下表①处应为 ( )世界历史事件 对中国的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更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并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 ①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武昌起义胜利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五四运动爆发2.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 《每周评论》报道:“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此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4. 《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报道说明了( )A.新闻报道可以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难以还原历史真相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记叙 D.报刊记录历史事件更加可靠5.五四运动期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对学生的诉求不予理会,且严厉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后来,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时局发生变化 B.工人阶级领导运动C.北洋政府幡然醒悟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7.“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材料揭示了五四运动的(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影响8.一张报纸发行“号外”,通常是因为有重大事件发生。下图是《新申报》1919年5月5日印发的“号外”,报道了当时发生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南昌起义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9.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传统观念影响下广大民众淡漠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唤醒了对民族危亡和国家命运的深刻认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推动近代报刊事业的长远发展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10.6月3 日之后,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圆子,从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范围内工学商联合的广大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参与阶层的广泛性 B.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C.维护其和的坚定性 D.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11.观察地图与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北京“六三”大逮捕消息传到上海后,经上海学联联络,实现了商店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罢工斗争不断扩大,进入最高潮,以至上海市外市内、海上陆上交通和电话通讯均告断绝。与此同时,全国三十多个城市,也卷入到斗争中来,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A、B处所代表的五四运动最先爆发的地点和后期运动中心的城市名称。(2)观察材料一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4)虽然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5年,但“五四精神”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十余年间,据时人描述:“自英夷就抚后,始请以捐输之余作为船炮经费,而官吏侵渔,工匠草率偷减,不及十年,皆为竹头木屑。”最直观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地仍是前装滑膛的土制火炮。这就使清朝政府的一部分官员是各切地意识到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包子的屏务运动。——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相当一部分开明人士开始意识到中国先前几十年的洋务新政实际上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由于这一运动没有从政治上触及几千年的传统政治体制,因此当中国面对经过近代化全面改造后的日本这一东方小国之后便不堪一击 1898年,一场以“变法图强”为口号的维新运动拉开大草。——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警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其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集中体现了爱国学生的一致诉求:“外争主权”就是要对外捍卫中国的主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内除国贼”就是要惩办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的卖国分子,即亲日派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摘编自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启动的背景,从口号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开明人士的近代化探索在认知层面上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爱国学生的一致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运动的最终结果。(4)综合上述材料,从上述口号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1-10 DACCB DDBDA11.(1)A:上海;B:北京。(2)①参与地区范围广;②参与主体来源广泛;③学生是运动的先锋,后期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④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3)全国各界群众的联合斗争。(4)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12.(1)背景: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失败;财政挪用与腐败导致军备废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更显得落后。直接目的:强兵富国。(2)转变:从器物革新转向制度变革。(3)一致诉求: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最终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4)认识:这些口号是时代的见证,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口号的传播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拯救民族危亡的呐喊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