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2.2运动的规律性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是静止的吗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利用规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性并尊重规律。第二课整体逻辑议题一:物质是运动的今天,你运动了吗?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运动”?我们身边的运动1.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2.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原始社会探究:从上面图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人的思维是运动的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1. 运动的哲学概念 P21-1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物质是运动的“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性质的变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你坐在教室,不离开自己的位置,你在运动吗?毛泽东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怎样理解?解释:地球在自转,我们每天都会改变相对于地心的位置。也就说地球上的东西都在“绝对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晓伟主任抓到小王抽烟,说“诶,你,站那别动”晓伟和小王两个人现在呈现的是什么样的状态?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即相对静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刻舟求剑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用静止、孤立、片面的眼光看问题借你钱的是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否认相对静止-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正确的,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错误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判断总结(记P2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 运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2. 静止: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3.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诡辩论。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P21-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运动)【注意】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物质)【注意】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物质是运动的原理内容 误区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总结: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议题二:规律是客观的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P22-2)1. 规律的含义 P22-2稳定的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表面的、外在的(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不是多变的(市场价格)二、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万有引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株待兔2. 规律的特点 P22-2①规律具有客观性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二、规律是客观的思考: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是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说明: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工降雨;南水北调;引水上山;调整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修建三峡工程;修建深中通道……;改造规律消灭规律创造规律改变规律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注意】改变规律 X 【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二、规律是客观的【易错1】补充P22-2:议题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是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说明: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工降雨;南水北调;引水上山;调整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修建三峡工程;修建深中通道……;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动物筑巢是出于本能的活动,而建筑师的设计建造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带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0102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03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补充书上)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关键词:目的、计划、任务、目标、规划、方针、动机、蓝图等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不是简单的“复制”。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看到了什么?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对客观存在反映的程度(现象和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关键词:想象、创造创造理想世界2.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连接港珠澳决 定粤港澳大桥设计意识具体施工设计图粤港澳大桥建成指导实践观念中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把变成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VS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两相对比之下,哪个“梦”能照进现实,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3.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①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原理】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方法论】①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议题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亩产万斤梦”梦碎原因分析:大跃进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违背了农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背离了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事与愿违。大跃进的“亩产万斤梦”最终破碎启发: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 怎么做(具体要求)?(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一个尊重)(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发挥)(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4)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 制定……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策略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词】(1)物质决定意识①根据(依据、依照、按照)……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基础提出xx计划、方案、战略;②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2)意识能动作用①在……理论 、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②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等等。运用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知识说明×××的哲学依据。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提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7.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8.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提示:×。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但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提示:×。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9.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提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10.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将带动中国取得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新的合作发展机遇,为人类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新的选择。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12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基于自己国情,切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②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中国基于自己国情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将带动中国取得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