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课前背诵】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规律的含义与特征?
3.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理论依据、要求 ?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
发展
(构成、引起)
根 本
内 容
根 本
动 力
矛盾
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
1.联系的内涵?
2.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4.系统的特点?
课程标准
阐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第一幕
1.联系的含义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p28第一行)
联 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唇亡齿寒
围魏救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物无孤立之理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名师出高徒
思考:以上这些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征呢?
2.联系的特征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表现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
整个世界
(1)联系具有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思考
没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既然联系具有普遍性,那么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该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海洋、草原、农田、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思考:人类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 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请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的特征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都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产生前早已经存在)
②表现
(通过实践产生,有“人化”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
如: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如:港珠澳大桥,人工降雨
判断:下列选项属于自在事物联系,还是人为事物联系?
①围魏救赵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港珠澳大桥 ④南水北调
⑤沧海桑田变迁 ⑥水滴石穿
⑦地震、海啸 ⑧人工降雨
⑨银饰氧化 ⑩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自在事物联系:②⑤⑥⑦⑨
人为事物联系:①③④⑧
属于主观臆造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理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注意: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以下观点体现什么样的联系?
1.城门失火,殃及鱼池。
2.唇亡齿寒
3.昼夜更替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牵一发而动全身。
6.守株待兔
7.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规律。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必然联系
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偶然联系
表面联系和本质联系
2.联系的特征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启示(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
应用1.(2024·广东惠州高二期末)2023年10月30日,韶惠高速惠州至龙门段顺利建成通车。通车后从惠州市区到龙门县全程用时由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惠州由北到南形成“1小时经济圈”。这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具体的新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一经形成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能根据事物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应用2.(2024·湖北武汉期末)古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近年来,随着热带水果种植技术日臻成熟和农业生产方式更新换代,将南方水果种质资源优势和北方地区种植条件相结合的“南果北种”,在全国呈范围扩大之势。这启示我们
①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②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 ③自在事物联系必须转化为人为事物联系 ④新的联系建立在人们主观意愿的基础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如何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境
任务1 “手指独白”犯了怎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手指与手的关系?
任务2 “田忌赛马”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法的?
任务3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考:从哲学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幕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整体: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静态(空间) 动态(时间) 数量
整体
部分
全局
局部
全过程
各个阶段


①含义不同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功能和地位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思考:根据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呢
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
强调整体离不开部分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2)联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3)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①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
②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东城区
北京市
中国
世界
部分----整体
部分----整体
部分----整体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2)联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原理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强调整体)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内容】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三个和尚没水喝”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即:1+1<2。
人心齐,泰山移
2.系统和要素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系统的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2)系统的特征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着眼系统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探究
田忌赛马的故事如何体现系统的基本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实践方面: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认识方面: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和“整体部分”通用)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应用3.(2024·安徽五市高二联考)新合肥西站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京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衔接商合杭高铁、合福高铁、合安高铁、合新高铁等多条高铁线路,使合肥枢纽运输组织更加灵活,对促进地区交通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②立足整体,发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功效 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应用4.(2024·浙江宁波期末)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协同推进,区域内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是实现整体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②科学把握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③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通过实践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山东卷)◆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干事创业要“致广大”,有远大的目标规划;
②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规划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③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统筹兼顾“致广大”和“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树立全局观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的作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征
多样性
普遍性
客观性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固有联系,切记主观随意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
地位、作用、功能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论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