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关于热心人、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的相关知识。2.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经历。 1.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好准备。2.感受助人或者被帮助时的心情,为课堂分享和交流做准备。
学中 1.活动一:借助教材图片,展现助人遭拒场景,引导学生探讨。2.品读教材“相关链接”的内容,引发思考与小组讨论。3.阅读教材“阅读角”的故事并交流感悟,总结施爱要点。 1.深入了解老师内心深处的伟大。2.明确助人要知需后行。3.梳理关爱他人的具体原则。
学后 1.记录本周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的一次经历。2.设计一张关于“善于帮助别人”的宣传海报。 1.加深助人记忆与感悟。2.巩固新知,同时传播正能量。
◆教学目标
1.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要以尊重为前提,明确不恰当的帮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掌握关爱他人时应遵循的原则。
3.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学会用心了解他人需求,从而提供恰当的帮助。
◆重点难点
重点
1.关心和帮助他人要以尊重为前提,明确不恰当的帮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关爱他人时应遵循的原则。
难点
将关爱他人的原则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在实际情境中恰当、自然地运用这些原则帮助他人。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与热心助人、尊重他人相关的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资料。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关于热心人、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的相关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好准备。
2.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经历,包括当时的情景、感受以及结果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满怀热忱的热心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善良与奉献;我们领略了永垂不朽的雷锋精神,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还走进了志愿者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无私付出所带来的巨大力量。我们深知,热心助人是一种无比珍贵且美好的品质,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给他人带来无尽的温暖。
不过,老师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现象:有些时候,有人明明是怀着一颗好心去帮助他人,可结果却好像办了坏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活动一:尊重为先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两幅图片。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目光聚焦到这两幅图片上。在图书馆那安静的氛围中,一位同学正努力地踩着凳子,想要去拿书架上心仪的书籍。这时,另一位同学热情满满地走上前,说道: “嘿嘿,个子矮拿不着吧?我来帮你。”再看另一幅图,在红绿灯路口,一位腿上打着石膏、双手拄着双拐的同学正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另一位同学见状,说道:“瞧你走路真费劲儿,看着就难受。我扶你过马路,还能快点儿。”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位同学却都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后,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故事中两位同学提供的帮助不被对方接受?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大胆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1:老师,我觉得在图书馆里,帮忙的同学说话太直接了,说别人个子矮这可能会伤害到被帮助的同学的自尊心。被帮助的同学也许本来就想自己尝试拿到书,这种带有调侃意味的帮忙,让他不太愿意接受。
预设2:马路上那位女同学虽然是好心,但她的表达方式不太好。“瞧你走路真费劲儿、看着就难受”,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嫌弃被帮助的同学,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被帮助的同学可能更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而不是这种带着嫌弃的帮助。
预设3:我认为这两位同学在帮助别人之前,都没有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和感受。他们没有先询问一下对方需不需要帮助,就直接采取行动,并且言语表达也不够恰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礼貌地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对方同意,再用温和、尊重的方式去提供帮助。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大家不仅观察得细致入微,而且思考得也十分深刻。从这两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帮助他人仅仅拥有一颗热忱的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以尊重为前提,注重方式方法。没有尊重的关心,往往不是真正的关心,甚至可能是一种伤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巧妙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探讨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图片中帮助行为被拒绝这一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导入本节课主题,为后续深入探究善于帮助别人的方法和要点奠定良好基础。
活动二:知需后行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相关链接”中《重阳节献“爱心”》的内容。
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特别的故事。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思考:你认为这样的“热心肠”能给老人们带来关爱与帮助吗?你觉得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师: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彼此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分享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小组代表1:我觉得这种“热心肠”可能不能给老人们带来真正的关爱。重阳节那天那么多人一下子涌入敬老院,给老人洗脚、剪指甲,老人们可能会觉得很不自在,而且这更像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真心实意长期的关心。
小组代表2:我认为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尊重。他们希望有人能平时多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在特定节日里被当作“表演对象”。比如可以定期去陪老人们下棋散步,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帮助。
小组代表3:这种“热心肠”有点盲目,没有考虑老人们的感受和需求。有些老人可能并不想让别人给自己洗脚,他们更希望有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比如,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
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仅仅有帮助他人的热情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我们的“热心肠”可能不仅无法给对方带来帮助,反而会造成困扰。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基于对他人需求的精准把握,只有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后,提供的帮助才能真正帮到对方。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重阳节献“爱心”》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帮助他人方式和效果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明确精准了解他人需求在帮助他人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活动三:施爱有道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解他人需求对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以尊重为前提,做到真正善于帮助别人呢?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2页“阅读角”《特殊的岗位》。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边读边思考相关问题。
师:读完这个故事,大家有哪些思考呢?谁先来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交流与深度探讨。
预设1:我觉得老师的做法很温暖,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方明,没有让方明因为接受帮助而感到自卑。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方明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是对他的尊重。
预设2:老师尊重了方明的意愿,没有强行让他接受资助,而是以提供岗位的方式帮助他。而且老师默默付出,没有让方明知道真相,保护了他的隐私,这一点做得很好。
预设3:老师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到方明家庭贫困但又渴望继续学习的需求,专门为他设立岗位,还在他功课紧张时给予理解,这种帮助既友善又热诚,让方明能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精彩。从这个故事以及我们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关爱他人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不歧视、不怜悯,让对方在接受帮助时感受到被尊重。
2.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对方,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3.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真正符合对方需要的帮助。
4.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他们,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心和诚意,而不是敷衍了事。
师:同学们,帮助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要真正做到善于帮助别人,就需要我们将这些要点融入每一个行动中去。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要多一分耐心去了解,多一分尊重去对待,多一分真诚去付出。
[设计意图]借助《特殊的岗位》的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尊重为前提帮助他人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对关爱他人注意事项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和明确了正确帮助他人的方法和原则,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
课时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善于帮助别人”展开了深入探讨。我们发现帮助他人不仅要有热心,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尊重为前提。我们明白了在助人为乐的时候,精准了解他人需求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将平等、尊重、了解需求、友善热诚这些要点牢记于心,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让帮助成为温暖他人的阳光。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记录本周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的一次经历,包括过程、对方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
2.设计一张关于“善于帮助别人”的宣传海报,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要点融入其中,向身边的人宣传正确的助人理念。
板书设计
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第二课时
尊重为先
知需后行
施爱有道
教学特色
本课时根据话题“善于帮助别人”设置了“尊重为先”“知需后行”“施爱有道”三个活动,活动设计层层递进。
“尊重为先”:通过展示在图书馆和马路边的帮助别人的图片,直观呈现帮助别人被拒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助人方式中尊重因素的初步关注与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是帮助他人的重要前提。
“知需后行”:借助《重阳节献“爱心”》的故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帮助别人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精准把握对方需求,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助人的认识从关注态度层面上升到关注需求层面。
“施爱有道”:以《特殊的岗位》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全面总结关爱他人的注意事项,将尊重、了解需求、友善热诚等要点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善于帮助别人的认知体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对情境图片的观察分析,还是对故事的感悟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适时给予指导与启发,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堂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行为中,属于善于帮助别人的是( )。
A.看到同学在搬重物,直接冲过去把东西抢走帮他搬
B.同学遇到不会做的题,对同学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做。”
C.先询问同学是否需要帮忙,得到同意后,再帮助同学
2.重阳节时,很多团体去敬老院献爱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有热情,方式不重要
B.老人们不希望在重阳节这一天被大量服务
C.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平时的陪伴和尊重
3.在帮助别人时,我们应该( )。
A.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帮助,不用考虑对方意愿
B.感同身受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C.嫌弃需要帮助的人
二、判断题
4.只要有一颗热心,不讲究方式方法也能帮助别人。( )
5.帮助别人时,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很重要。( )
6.老人们在重阳节只希望得到物质上的帮助。( )
7.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别人,能让对方感受到真心。( )
三、简答题
8.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如何做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
答案
1.C 2.A 3.B 4.× 5.√ 6.× 7.√
8.示例:
在生活中,当看到身体有残疾的人需要帮助时,不歧视不怜悯他们,把他们当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个体。比如,看到坐轮椅的人要过马路,首先要礼貌地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得到肯定回答后,再进行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要以平和、尊重的态度去提供帮助。
对待家庭贫困的同学,不嘲笑、不轻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交流,给予合适的帮助,如分享学习资料等,而不是以施舍的方式去帮助别人。
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助人为乐经历分享会。
活动目的:通过分享个人的助人为乐经历,让同学们彼此交流助人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加深对帮助别人的理解;激发同学们继续践行助人为乐,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同时,从他人经历中学习更好的助人方法和技巧,提升同学们关爱他人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开场致辞:老师介绍本次分享会的主题和目的,强调帮助别人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同学们积极、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
2.个人分享:同学们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生活中帮助他人的经历。分享内容可以包括帮助他人的背景、具体过程、对方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在一位同学分享结束后,给予其他同学一些时间进行提问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在帮助他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何更好地发现他人请求并提供帮助”等话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
4.总结发言:老师对同学们的分享和小组讨论进行总结,提炼出大家在助人为乐过程中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次强调帮助他人要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关注他人需求,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帮助。
5.活动延伸:鼓励同学们将助人为乐的精神持续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并建议大家可以记录下后续的助人经历,在班级中定期进行交流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