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4.1 维护秩序靠规则(课件2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4.1 维护秩序靠规则(课件2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4.1 维护秩序靠规则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统编版)八年级

01
议题一:何为社会秩序?
议题二:为何维持社会秩序?
02
总议题: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03
议题三: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自主预习
1.什么是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包括哪些种类?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
3.什么是社会规则?它包括哪些种类?有什么作用?
4.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
认同
1
理解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对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认同“社会正常运行需全体成员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的社会治理理念,增强对我国构建安全、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道德
修养
2
通过认识道德是重要社会规则之一,明确遵守道德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树立“不遵守规则会受道德谴责”的意识,提升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德的修养。
法治
观念
3
知晓法律是主要社会规则,了解不遵守法律规则会受到法律制裁,明确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增强“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承担责任”的法治意识,树立基本的法治观念。
健全
人格
4
在学习社会秩序与规则的关系中,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知,培养“各安其位、各尽其责”的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塑造适应社会有序发展、尊重他人与社会利益的健全人格。
责任
意识
5
明确社会成员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责任,理解“社会正常运行需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树立主动遵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课前导入
同样是公共场所,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关键区别在哪里?
混乱的根源是缺少对规则的遵守
何为社会秩序?
生活观察
按操作规程工作
按规则比赛
自觉排队
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安静读书学习
思考:下面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1.什么是社会秩序?(含义、种类/内容)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种类(内容):
生产秩序
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
为何维持社会秩序?
《校门口的“潮汐堵局”》
3.这种混乱状况应该如何去改变,请你来出谋划策。
思考:
1.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由此情境分析社会生活为什么一定要有“秩序”?
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由此情境分析社会生活为什么一定要有“秩序”?
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城市风貌
靠规则维护。交通管理部门:交警维持交通秩序,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则,加强交通整治。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路队管理、解决停车问题,分时段放学,号召绿色出行。家长: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孩子,维护秩序。
3: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何让每个社会成员做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呢?
制定社会规则
不准在教室内喧哗
头脑风暴:寻找身边的规则
上下楼梯靠右行
尊老爱幼
孝亲敬长
禁止闯红灯
道德
纪律
法律
作为公交车的乘客,我们要按照顺序上下车,给需要的人让座;
作为公园的游客,要爱护公共设施及环境;
作为电影院的观众,要保持安静……
思考:这说明规则具有怎样的作用?
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3.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及作用?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含义
道德
纪律
法律等
种类
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作用
观看视频思考: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我们会面临怎样的后果?
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议一议
《民法典》对“霸座者”亮剑
《民法典》规定如果乘客“霸座”,运输部门有义务保证给乘客提供所购买车票上的座位,可以对霸座者起诉;被占座的乘客可以以合同违约起诉承运机构,以侵犯自己的座位使用权起诉霸座者。
相关链接
4.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①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思考:结合实例,谈谈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必要性。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教育和管理、扰乱教育教学秩序、行为失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有利于保障和规范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责、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
探究与思考
5.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是怎样的关系?
(1)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课堂小结——思维导图
维护秩序靠规则
社会秩序
社会规则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怎样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
遵守社会规则的原因
随堂练习
1.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要有规则,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的形诸笔墨、见于文字,有的传为口碑、约定俗成。它像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关于社会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
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只在公共场合才有规则
③制定社会规则主要是限制人们的自由
④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风俗、纪律、道德、法律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2. 在公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牌子:“芳草萋萋,踏之何忍?”在图书馆,我们能见到这样的提醒:“这里最需要你的安静!”在汽车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横幅:“自觉排队,文明候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规则
③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④规则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本单元《维护社会秩序》聚焦“秩序和规则”,意在引导学生明确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维护社会秩序靠规则,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知道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要学习并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本单元共设计三课,分别为“遵守社会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提升法治素养”。本节课“维护秩序靠规则”是“遵守社会规则”的第一框内容,这一框引领学生认识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 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社会秩序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性。第二层意思,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首先,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次,社会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最后,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第三层意思,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儿童向成人转变,实现社会化,就需要了解、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则。遵守又分为两种形式,即基于他律的遵守和基于自律的遵守。学生主要还处于他律阶段,他们的规则意识是朴素、肤浅的,需要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在他律阶段,人们也可以很好地遵守社会规则,但是他们遵守规则的原因来自外在的压力,一旦外在压力消失或减弱,他们就倾向于逃避规则。自律的人则不是把规则当作“异己”的力量,而是对规则有高度的认同感,并以能够按照规则来行动而感到一种崇高的体验,因而能够自我约束,自我主宰也就是从被动的“我必须如此行为”转变为自觉的“我应该如此行为”。本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成为规则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维护者、积极改进者。基于以上学情,本课设计了“维护秩序靠规则”和“遵守规则”两框内容。通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引导学生增强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完善规则。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理解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对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认同“社会正常运行需全体成员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的社会治理理念,增强对我国构建安全、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道德修养:通过认识道德是重要社会规则之一,明确遵守道德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树立“不遵守规则会受道德谴责”的意识,提升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德的修养。 法治观念:知晓法律是主要社会规则,了解不遵守法律规则会受到法律制裁,明确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增强“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承担责任”的法治意识,树立基本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在学习社会秩序与规则的关系中,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知,培养“各安其位、各尽其责”的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塑造适应社会有序发展、尊重他人与社会利益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明确社会成员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责任,理解“社会正常运行需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树立主动遵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重点:社会秩序的含义、类型及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规则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障自由”的辩证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中外地铁高峰时期对比》 思考:同样是公共场所,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关键区别在哪里? 教师小结:混乱的根源是缺少对规则的遵守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网络改变世界》。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活已有经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讲授新课 议题一、何为社会秩序? 活动一:【生活观察】教材第26页。 问题:1.以上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秩序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答案示例: 1.左上图:校园秩序。右上图:比赛秩序。左下图:生产秩序。右下图:公共场所秩序。 2.①如果没有秩序,社会将会陷入一片混乱,无法正常运行。 ②人民将无法安居乐业,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受到损害。 【归纳总结】知识点:社会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2.社会秩序的内容 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议题二:为何维持社会秩序? 活动一:观看视频《校门口的“潮汐堵局”》 小结:1. 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城市风貌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靠规则维护。交通管理部门:交警维持交通秩序,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则,加强交通整治。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路队管理、解决停车问题,分时段放学,号召绿色出行。家长: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孩子,维护秩序。 【归纳总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议题三: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活动一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思考:如何让每个社会成员做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呢? 小结:制定社会规则 小结:社会规则的形成、种类及作用(P27、P26蓝字) (1)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3)作用:①★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②社会规则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活动二: 观看视频思考: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我们会面临怎样的后果? 小结: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活动三 1.教材第28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结合实例,谈谈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必要性。 答案示例:①一些同学与社会人士结交,多次逃课、打架斗殴,班主任得知后对其进行教育惩戒,并与家长沟通,共同监管,帮助他们改掉了不良行为,回归正途。 ②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要预防不良行为,需要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赋予教师惩戒权,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有利于保障教师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和讨论,将抽象的 “社会特点”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三、课堂练习 1. 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要有规则,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的形诸笔墨、见于文字,有的传为口碑、约定俗成。它像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关于社会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 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只在公共场合才有规则 ③制定社会规则主要是限制人们的自由 ④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风俗、纪律、道德、法律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公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牌子:“芳草萋萋,踏之何忍?”在图书馆,我们能见到这样的提醒:“这里最需要你的安静!”在汽车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横幅:“自觉排队,文明候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规则 ③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④规则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解题,能够自主分析,掌握答题技巧,培养思辨能力。
四、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2.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做好课堂小结,及时巩固知识。 及时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好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含义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即可,不应作为本节课强调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