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5年9月 日 上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与八国联军侵华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梳理义和团运动发展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空间脉络,能够将相关史事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各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论证历史观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能够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家国情怀:体会中国人民反抗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珍视。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19世纪晚期,西方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时间、口号?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参与国、目的?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4.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危害。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内容,之后教师精讲点拨。一、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的兴起 展示义和团起源于山东、直隶一带的地图,结合地图讲解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主要成员是农民。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提问学生后总结:19 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激化了民族矛盾;华北地区干旱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进一步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客观上有利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的发展及口号 展示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壮大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义和团的斗争方式,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毁坏轮船、捣毁教堂等。 重点分析义和团的口号 “扶清灭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扶清灭洋” 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但 “扶清” 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同时 “灭洋” 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 义和团的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思考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提问学生后明确: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侵华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梳理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信息。(从原因、时间、侵略者、结果等出发)学生活动: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根本原因)时间1900年侵略者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侵略头目西摩尔;瓦德西结果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实施暴行2.抗击八国联军教师过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学生活动: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围攻教堂和外国使馆,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教师活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杀”义和团。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活动: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教师总结: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2.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①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②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成为“洋人的朝廷”;③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使馆界”实际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⑤使清政府按照帝国主义的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3.学生讨论:《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教师总结: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 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4.材料引入:夫人们退到接待室,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馆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史料解读:慈禧太后试图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和外国对抗,结果被迫再次逃离北京,这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她带来极大的震撼,从此她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威仪,向外国人俯首称臣。5.对比分析: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从签订国家、割地、赔款、其他等方面比较分析。教师总结: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课后活动1、2题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农民阶级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即义和团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恐慌,列强随后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义和团运动最终还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作业设计 第7课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