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课题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时 1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2课,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内容。春秋时期作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呈现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变革”的鲜明特征。教材以“动荡与变化”为核心线索,从三个维度展开:政治层面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成为时代主流;经济层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飞跃,引发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层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本课上承西周奴隶制鼎盛时期,下启战国封建社会形成阶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为后续学习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常通过影视作品接触诸侯争霸等故事,却难以区分史实与演绎,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等变革的理解存在障碍。不过抽象思维较弱,对铁制农具推动生产力发展等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不足,但对考古实物和成语典故兴趣浓厚。教学中需结合可视化素材,通过故事化讲解与史料实证结合,帮助他们从具体现象理解深层变革,同时引导其辩证看待争霸的双重影响。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春秋争霸的过程,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料探究,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历史解释) 3.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发展等基本史实。五、教学难点 理解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客观分析诸侯争霸的双重影响。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任务驱动法。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观察分析、研读地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一) 新课导入 播放“春秋战国那些事儿”视频短片,提问视频中哪些现象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动荡与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领学生一同学习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观看短片,提取关键信息,自由发言。 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王室衰微(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1.时空定位 【提问】出示时间轴,同学们,周朝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呢?二者之间的分界点是什么历史事件呢? 【讲授】东周又分成春秋与战国,是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的历史时期。你们知道春秋、战国因何得名吗? 【回答】西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 【回答】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替脉络,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及历史分期的意义。(二)王室衰微的表现 1.历史解释 【引导】出示图文内容,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九鼎”这种情况反映什么问题? 【引导】图示西周分封制内容,进一步请学生小组探究王室衰微的表现。 【回答】礼崩乐坏,王室衰微。 【回答】①分封制逐步瓦解;②周天子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③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以“九鼎”考古发现为切入点,结合西周分封制对比,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王室衰微的具体表现。(三)王室衰微的影响 1.史料实证 【引导】出示两则史料,请学生研读史料,思考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从而分析王室衰微的影响。 【回答】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回答】周王室逐渐走向衰微,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王室衰微对春秋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强化唯物史观。环节二:诸侯争霸概况 1.任务驱动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和表格,结合课件和教材,回答诸侯争霸的概况。 【回答】目的: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方式: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口号:“尊王攘夷”;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自主梳理诸侯争霸的基本信息,为后续深入学习诸侯争霸奠定基础。2.名词解释 【讲授】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理解“尊王攘夷”的含义。 深入理解“尊王攘夷”的含义。春秋首霸——齐桓公 【提问】出示相关史事、历史地图和管仲、齐桓公图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并结合齐国的地理位置,归纳概括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任霸主的原因。 【回答】地处沿海、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发达;改革内政,国力增强;管仲为相,齐桓公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借用“尊王攘夷”口号,谋略得当。 研读相关史事和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春秋霸主 1.分组探究 【引导】依次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春秋霸主相关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秦晋之好、仁义之师、卧薪尝胆),小组代表发言讲解。 【第一组】晋文公“退避三舍”及其体现智慧 【第二组】楚庄王“问鼎中原”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组】勾践“卧薪尝胆”及其反映的精神品质等等。 分组探究,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性。诸侯争霸的影响 【引导】出示两张地图和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材料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 【回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②促进了民族融合,外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接收华夏文化,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③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培养辩证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环节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农业发展的表现 【引导】出示工具演变图和史料:北京人石器→河姆渡人耒耜→商周青铜器→春秋铁农具,请学生结合所学和材料概括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提问】出示两幅图片,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作用)? 【回答】表现①:耕作工具的改进,出现铁制农具;表现②:耕作工具的改进,牛耕出现。 【回答】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通过工具演变时间轴构建生产工具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结合史料实证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意义。(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引导】出示课件,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结合课件 【回答】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冶铸业 培养学生从细节中提炼历史发展趋势的能说一说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成就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力,补充经济领域的认知维度。(三)商业发展的表现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说一说商业发展的表现。 【引导】回顾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引导学生问题思考——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根源在哪里? 【回答】商业活动活跃起来,各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回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商业活跃的具体表现,进而帮助学生形成 经济-政治- 社会的整体史观。(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三个维度梳理了春秋时期这一变革时代的特征:政治上,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逐步瓦解,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打着 “尊王攘夷” 旗号争霸,形成 “王室衰微、诸侯并起” 的格局;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飞跃的标志,推动农业深耕细作与产量提升,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为社会变革提供物质基础;社会层面,诸侯争霸既带来战乱灾难,也促进了疆域扩展、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认真听讲,形成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从多个维度再次理解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十、 板书设计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多形式史料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变革特征。但对“华夏认同”阐释不足,时间分配稍显紧张。后续需增加相关案例,精简部分内容,增设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提升课堂探究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