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新课导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素养目标1. 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3. 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21世纪教育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创作背景RECHDMENU李白少时一直生长于蜀地。他自幼饱读诗书、练习剑术,逐渐有了雄心壮志,想去外面的天地施展抱负。开元十三年(726年),26岁的李白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他的家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之旅。第一站:李白从清溪出发,下渝州,经三峡,夜间经过峨眉山时,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第二站:告别峨眉山,李白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在经过荆门山时,李白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渡荆门送别读诗歌渡/荆(jīng)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xínɡ)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理解诗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译 文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译 文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译 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译 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喜爱。品读诗歌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此行的目的叙 事【起】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远景(化静为动)默写常考句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承】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跨学科融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相对参照物,船在动,而山静止不动,所以李白在船上注视青山,仿佛青山也在跟着行船移动,消失在平原的尽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比喻、对偶)默写常考句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水中映月图】上句“月下”写夜晚,俯视,描绘近景;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天边云霞图】下句“云生”写白天,眺望,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转】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跨学科融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影入江,是反射,说明江面平静,月光明亮海市蜃楼,是折射,说明江面开阔,水汽潮湿,黎明到来,云霞生光。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拟人)默写常考句“送”字点题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合】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已思念家乡,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这两句舍万千风物,单写“故乡水”“送行”,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思考探究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送别诗”是一种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体裁,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此诗从内容看,显然是李白自记行程之作,与“送别”扯不上关系。如何理解诗题中的“送别”?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全诗来看,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到荆门外;尾联写故乡水万里送行,前后呼应,“送别”之意蕴含诗中。因此,“送别”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写作特色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诗歌首联是总叙,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言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感受。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联的诗意遥相呼应,脉络清晰。2.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艺术张力。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景近景抒情赞美壮丽山河抒发思乡之情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起承转合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平野江流江月云生怜水送行舟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秀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江流、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渡荆门送别 李白.mp4 第14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