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概述:民主革命、中华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单元时空:1、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主要表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政党:同盟会;革命成果:创建中华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外联系:辛亥革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4、关键词:一条主线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大口号 三民主义两个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两个团体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个人物 孙中山、黄兴、袁世凯七次革命行动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8课 中国同盟会【2022年课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思维导学】【背记要点】知识点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遭到拒绝。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但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知识点2、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知识点3、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浙皖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发动起义,最终失败。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提前举事。起义最终失败,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背记技巧】:1.口诀 / 谐音记忆法(趣味背记)三民主义口诀:“民族反清,民权建国,民生分地”(对应三大主义核心)。革命著作速记:“章驳康,邹革命,陈天华猛回头敲警钟”(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其著作)。起义顺序口诀:“萍浏醴先开枪,浙皖秋瑾洒热血,黄花岗上埋忠骨”。2.因果联系法(理解记忆更牢固)孙中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转向革命(兴中会成立的原因);革命团体分散→需要统一领导→同盟会成立(逻辑必然性);同盟会有了纲领→需要武装实践→一系列起义爆发(理论到实践的推进)。【背记检验】:(自我提问巩固)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分别是什么?(兴中会、同盟会)2.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3.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4.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彰显革命精神,为武昌起义奠基)【想一想】为什么《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起来 【参考答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丧失殆尽,民众对民族危机的忧虑空前加剧。对清政府彻底失望:清政府为维护统治,对内压榨民众、对外妥协投降,其反动本质彻底暴露,民众不再寄希望于清政府的改革,转而寻求通过革命推翻其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为革命情绪高涨奠定了思想基础。【材料研读1】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 认。 ……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章士钊①《孙逸仙·自序》谈谈章士钊对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认识。【参考答案】:章士钊高度认可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地位,认为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开创者和核心领导者,是中国走向新生的关键人物。【材料研读2】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阅读材料,说说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黄花岗起义展示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课后活动】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 — 陈天华《猛回头》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参考答案】社会现实: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的现实。作者主张:号召人们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 阅读关于革命党人事迹的书籍,讲述一位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参考答案】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为推翻清政府,在安徽安庆策划起义。他利用担任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革命志士,制定起义计划。7月6日,徐锡麟在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突然开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随即率领学生和起义士兵攻打军械局。因寡不敌众,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慷慨陈词:“我为推翻满清,振兴中华而死,死而无憾!”最终英勇就义,用生命践行了革命理想。【知识拓展】《苏报》案《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1900年由湖南退休官僚陈范接办后逐渐转向革命。1903年5月章士钊担任主笔后,对《苏报》大加改良。6月,《苏报》发文介绍邹容的《革命军》,不久又摘登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积极宣扬反清革命主张。6月底,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抓捕章炳麟等人,邹容主动投案,随后 《苏报》被封。次年5月,章炳麟、邹容分别被判处三年和两年监禁,邹容后来不幸在狱中病逝,年仅20岁。“《苏报》案”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革命浪潮空前高涨起来。【基础巩固】1.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光复会 B.同盟会 C.兴中会 D.华兴会2.(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清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材料旨在强调( )A.自强求富 B.建立革命党 C.变法图强 D.推翻清政府3.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中国同盟会 D.光复会4.(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报》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C.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倡导 “中体西用” 思想5.(2025·河南·模拟预测)1911年,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下绝笔《与妻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体现了林觉民( )A.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 B.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C.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D.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6.(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苏报》案的审理过程中,章太炎、邹容等人慷慨陈词,宣传革命道理,使许多原本对革命不甚了解的人受到感染。”这反映了《苏报》案在客观上( )A.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B.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能力提升】7.(2025九年级下·陕西·专题练习)下图中的著作表达的共同主张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宣传维新思想,实现变法图强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D.发展民族工业,主张实业救国8.(2025·贵州安顺·一模)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对清廷彻底失望的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立兴中会,号召( )A.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9.(2025·福建漳州·模拟预测)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疾呼:“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为此,孙中山提出的救国方案是( )A.中体西用 B.三民主义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10.(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孙中山在解释三民主义时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社会革命”指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11.(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1911年4月,在黄兴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共收敛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12.(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扩大了革命的影响C.建立了中华民国 D.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13.(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苏报》案中,清政府指控《苏报》“谤讪朝廷”“谋为不轨”,试图通过镇压革命舆论来维护统治。这表明清政府( )A.积极推动新闻自由 B.对革命思潮的恐惧与压制C.支持资产阶级革命 D.重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拓展创新】14.(25-26九年级上·黑龙江佳木斯·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1)材料一是哪一革命政党的革命纲领?这一革命政党的机关报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指的是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3)这一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注:《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摘抄)材料二 康有为生平事迹(部分)简表时间 事迹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请求变法;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继续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 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 思想趋向保守反动。1927年 去世。——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三同盟会政治纲领 注: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空想色彩的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3)据材料三,说明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C A B A A B C题号 11 12 13答案 B B B1.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斗争正式拉开帷幕,C项正确;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1903年冬季,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1904年11月,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上海正式成立,排除A项;同盟会是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排除B项;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把满清王朝比作即将倒塌的房屋,形象地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无法通过一些小修小补来维持。他认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彻底腐朽,无法通过局部修补来挽救,与洋务运动的理念完全不同,排除A项;在材料中,他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的腐朽以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并没有直接提及建立革命党相关内容,排除B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不推翻清政府的前提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富强,但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经从根本上腐朽,必须彻底推翻,二者的观点截然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但主要活动于海外和广东一带,属于区域性组织,并非全国规模的统一政党,排除A项;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由黄兴等在长沙创立,主要活动于湖南地区,同样属于地方性团体,排除B项;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由蔡元培等在上海创立,主要活动于江浙地区,也是地方性组织,未形成全国统一规模,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同盟会(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组织)创办机关报《民报》。在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同盟会通过《民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项正确;维新变法是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推动,与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立场对立,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的指导思想,主张维护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由题干材料“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可知,林觉民在信中表达愿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直接体现其以天下为己任、舍己为公的情怀,A项正确;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强调对抗强暴的勇气,与材料中“为天下人”的奉献主旨不符,排除B项;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侧重战斗表现,文中未提及具体作战,排除C项;“顾全大局”虽涉及整体利益,但更贴合牺牲个人、心系大众的爱国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据题干“章太炎、邹容等人慷慨陈词,宣传革命道理,使许多原本对革命不甚了解的人受到感染。”结合所学可知,《苏报》案审理中,章太炎、邹容宣传革命道理,感染了原本不了解革命的人。尽管清政府意图通过镇压《苏报》遏制革命,但审判过程反而成为宣传革命理念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反清革命,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加速清朝灭亡”是长期影响,非题干强调的直接客观效果,排除A项;“动摇封建思想统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与《苏报》案时间不符,排除C项;“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题干“《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警世钟》和《猛回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A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实现变法图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戊戌变法相关,而题干反映的是革命思想,排除C项;“发展民族工业,主张实业救国”是以张謇为首的民族资本家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据题干“1894年……成立兴中会”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其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符合兴中会的号召内容,A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开始于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1894年时还不存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问题,排除B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并非兴中会的号召,排除C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的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与1894年兴中会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紧迫性,这直接对应其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主张,与革命派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经济救国思想,与题干政治革命目标不符,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口号,时间晚于1905年,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题干“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在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对应“社会革命”,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问题,如防止财富集中、改善民生(例如“平均地权”政策),C项正确;民族主义对应“民族革命”,解决民族压迫(如推翻满清统治),排除A项;民权主义对应“政治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排除B项;民主主义不属于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据材料“1911年4月,在黄兴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可知,黄花岗起义虽败,但烈士的壮举极大鼓舞了全国革命斗志,为后续武昌起义奠定基础,B项正确;推翻清王朝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及后续事件,黄花岗起义并未直接推翻清廷,排除A项;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而非此次起义的直接结果,排除C项;维新思想传播属于1898年戊戌变法的内容,与革命派的黄花岗起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失败,但鼓舞了民众反抗清政府的斗志,让更多人支持革命(如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排除C项;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目标需长期实现,起义仅是革命初期行动,未达成全部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指控《苏报》“谤讪朝廷”“谋为不轨”,并查封报馆、逮捕相关人员。这反映了清政府试图通过镇压革命舆论来维护其专制统治,表明它对当时兴起的革命思潮(如反对清朝统治的思想)感到恐惧,并采取了压制手段,B项正确;清政府的行为是限制新闻自由,而非推动,排除A项;清政府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而非支持,排除C项;清政府压制思想文化多元发展,而非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14.(1)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2)内容:“民族革命”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治革命”指“创立民国”;“社会革命”指“平均地权”。(3)影响: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详解】(1)革命政党:根据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故材料一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机关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故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2)内容:根据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创立民国”指建立民主共和国,结束君主专制;“平均地权”指解决土地问题,防止贫富分化。根据材料二“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可知,“民族革命”强调反满,故“民族革命”指材料一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根据材料二“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可知,“政治革命”要求废除帝制、建立共和,故“政治革命”指材料一中的“创立民国”;根据材料二“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可知,“社会革命”关注民生平等,故材料一中的“社会革命”指“平均地权”。(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纲领(后发展为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明确了革命目标,凝聚了革命力量,指导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并深刻影响了后续中国革命进程。故这一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是: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15.(1)表现: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以求绝对平均社会财富;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以建立绝对平均理想社会。(2)主要因素:家庭出身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使命驱动的影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造成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3)关系: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 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色彩表现在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以求绝对平均社会财富,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以建立绝对平均理想社会。(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分析可知家庭出身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分析可知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使命驱动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造成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3)关系:根据材料三“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分析可知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根据材料三“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即核定全国地价”分析可知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